当就诊次数增加时,强迫症有多难治?

动态新闻2022-12-15 10:01:57自考头条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陈斯实习生谢楠多次洗手,但总觉得没有干净。 多次关掉并做了正确的工作。 把窗户关十几次让家人看。 ……出了这些“极端”行为,他们患有强迫症。 在精神疾病领域,按治疗难度划分,强迫症虽然是常见病,但却是最难的一类,让很多医生望而却步。 国际报道研究数据显示,强迫症治疗有效率约为40-60%,但只有20%可达到临床治愈。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的专科门诊,强迫症患者可以在这里就诊。 《澎湃新闻》记者陈斯说:“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虽然他们知道这些想法和行为往往是不必要的,但很难控制自己。 从而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家人、身边人的生活和工作。”近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临床心理医生王振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医院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强迫症患者每年就诊量为10 数据显示,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20年门诊强迫症患者就诊量就达5万多人。 在王振的门诊,此类患者年龄跨度在14至83岁,症状为时间长逾50年,不仅学生,还有上班族、老人等。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生病贫困不是强迫症那样的精神疾病,但实际上很多人失业、辍学、失去社会生存能力。 ”王振呼吁关注这类精神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 很多人有强迫现象,但不一定患有。 “门是否关好,勤洗手不干净,错字是否需要擦掉重写,是否对别人说错了话,是否需要反复确认,被狗咬了怎么办他还记得,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就诊。 因为老人害怕每天写错别字,类似的强迫症状持续了53年。 每天老人都得给儿子打电话。 最多一天打了将近200个电话。 如果手机没有回复,老人会发很多信息。 “‘强迫’是普通人也有的现象,按严重程度最轻的是强迫现象,90%以上的人偶尔出现过。 例如,外出后,虽然担心门有没有锁,但不会影响生活。 如果这种现象每次外出都会发生,需要多次推门,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的话,可能已经达到了“强迫症状”的水平。 因为对生活的影响有限,仅仅这些症状并不能诊断出疾病。 ”王振进一步表示,但如果这些行为自己完全控制不了,每天要消耗很多能量(比如一个多小时),给自己和周围带来痛苦和困扰,就需要接受治疗。 王振举例说,睡觉前觉得家里的窗户没关,自己去关了10多次,但觉得关得不好,让家人去看很多次的患者,还有年轻妈妈患上产后强迫症,抱着不了自己的孩子,自己把孩子扔下去另外,脑子里反复思考也有没有意义的问题,明明知道不需要自己思考也挡不住; 有些人担心自己会不小心染上艾滋病、狂犬病等严重的疾病。 也有严重的强迫症患者。 一天24小时是睡眠以外的。时间正在强制中,社会功能几乎完全丧失,甚至失去了基本生存能力。 王振表示,强迫症的症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根据症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与污染有关、与性有关、与事物对称性有关、与迷信、信念有关、与囤积物品有关。 青春期儿童是强迫症的发病高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王振总结,强迫症的两大发病高峰是青春期、成人初期,特别是刚步入社会的阶段。 在他的门诊,最小的初诊患者是14岁。 “很多学生患者群体由于成绩下降,父母带他们来门诊,初三、高三学生相对较多,可能与父母对这个学习阶段孩子的关注度较高有关。

当就诊次数增加时,强迫症有多难治?

王振说,有的家长说,孩子总是习惯重复擦拭自己的作业,即使知道自己是对的,也会忍不住擦掉重写,上课不能把目光转向老师,转向别的地方,孩子控制不了自己,孩子有些青春期的学生洗澡要花一个多小时,在学校或外面一整天都不上厕所。 因为我觉得厕所很脏,所以不想去。 王振记得,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患有严重的强迫症,很关心异性的隐私,总是觉得自己是个“肮脏”的人,所以上课时低着头看不了黑板,被异性碰了就要在家不停地洗起初,父母认为这不是病,也不想带孩子来看,但女孩自己带着压岁钱来就诊,在治疗一节时间之后,疗效显著。 但父母知道后,会认为这不是治疗的效果,而是自己的教诲和监督在起作用,因为没有家人的理解,女孩不得不暂停行医。 由此可见,让患者家属配合理解和治疗仍需做大量工作。 王振说,强迫症患者有“易感”的生物学基础,但外界压力的刺激、不良的生活经历和教育方式往往会影响后天,是真正导致患者发病的直接原因。 “有些父母向医生抱怨说,自己从来没有要求过孩子的成绩,但父母知道孩子成绩所表现出的感情和行为后,青春期的孩子们都看在眼里。 他们内心敏感,自己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的孩子特别容易患强迫症。 外界不良情绪影响、学业压力、同辈竞争可能成为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外部因素。 ”王振分析。 精神病的治疗应该受到重视。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癌症对家庭和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但很多精神病没有意识,认为生病贫困的不是强迫症等精神病,但实际上很多人失业、辍学、失去社会生存能力”王振说。 2019年,王振带头进行了覆盖全国12个省市的调查。 强迫症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330亿元,包括患者就诊费、加班费、交通住宿费、家属加班费等。 2015年,一对老夫妇带着30多岁的儿子就诊。 儿子高中时成绩很好,但在高考的前一半生病了,出现了很多强迫症状。 他在厕所里花了三个小时,总是怕脏、害人、说自己不尊重别人的话,成绩下降,最终考到了考上大专。 在当地治疗了十几年,由于用药不当,儿子的健康存在很大问题。 一时上当,花费数万美元尝试“偏方疗法”,但没有收到任何疗效,被当地医院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家属最终四处聚集,想存数万美元来上海最后看病。 所幸,经过近一年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儿子症状明显好转,老两口反复向王振说“谢谢”。 “强迫症的诊断和治疗难度大,部分病例治疗长期,不仅全国各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存在强迫症治疗不规范的情况,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很可能导致整个家庭因病致贫。 ”王振表示,虽然前不久很多外省市复诊的患者出现了治疗不规范的情况,但近年来随着学术团体的专业推广,药物治疗逐渐规范,心理治疗和综合治疗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我国首个“脑起搏器”临床试验在王振门诊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较多。 下午门诊多在晚上9点到10点,最晚晚上11点结束,但患者投诉较少。 因为对患者来说,这里是他们公认的强迫症治疗的“终点”。 患者家属常说:“这里也治不好,只能放弃治疗。”

“患者群体经常把‘强迫症’称为‘精神癌’。 这主要是说强迫症很难治愈,但并不是治不好,而是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王振表示,国际上报道的研究数据显示强迫症治疗有效率为40-60%,但其中只有20%能达到临床治愈。 王振补充说,临床上强迫症误诊率仍然较高,部分症状内容荒谬的患者往往会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病,同时治疗的规范化与否和家属的配合度也会影响疗效。 患者个体差异较大,即使使用心理、药物、神经控制治疗,仍有15-20%的患者疗效不佳,发展为难治性强迫症。 对目前药物效果不佳或不愿用药的重症强迫症患者,可采用无创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等方法治疗。 强迫症研究小组也已经建立了脑成像疗效预测模型,可以评估什么类型的患者适合开展这些治疗,可能的疗效如何,从而降低治疗成本。 王振表示,目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与中科院神经所某创新企业合作,开展脑深部电刺激( DBS )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研究,可能会给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带来曙光。 脑深部电刺激( DBS )又称“脑起搏器治疗”,目前已启动的全国多中心临床注册试验是国产“脑起搏器”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首个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双靶点刺激技术治疗精神病“本临床试验旨在通过微创手术将直径1.27mm的电极植入脑内的靶核团,从植入胸部皮下的刺激器输出不同参数的刺激信号,来治疗强迫症。 该双靶电极和刺激芯片突破了现有技术的局限性,能够在同一电极上对两个不同的脑功能区输出不同频率、脉宽和电压的电刺激脉冲,是一种靶向电子药物。 治疗期间,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给予日常和睡眠等不同状态的治疗参数。提高治疗效果。 ”王振表示,该临床试验的预实验结果显示,60%的患者已经达到临床治愈水平,部分进入早期组的患者刺激参数不断下降,症状没有反弹,达到可以少量取出电极的程度,未来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