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眼科教授林浩添,中山大学眼科中心迟玮

动态新闻2022-12-18 23:41:36自考头条

“拍照就能知道有无白内障,很方便! ”8月22日,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7岁的陆伯坐在“AI眼科医生”前,下巴往前凑,两眼向前,开始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问诊。 几分钟后,诊断报告打印出来,白内障、黄斑病变、高度近视等眼病信息一目了然。

向基层推广优质医疗资源的“AI眼科医生”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团队的科研创新成果之一。 10多年来,这位80多岁的眼科医生,把所有青春都献给了为患者守护光明的事业,不仅在先天性白内障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率先探索用人工智能实现眼部诊疗,实现了许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04年,林浩添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选择在中山眼科中心学习。 他下定决心专注于眼科研究,成为了“光的使者”,他说:“给别人带来光,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中山大学眼科教授林浩添,中山大学眼科中心迟玮

“去患者最多的领域。 ”抱着这个想法,林浩添以白内障的防治为主要临床工作和研究方向,向白内障这一致盲性眼病发起了攻击。

林浩添表示,老年人白内障手术已经成熟,但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是世界性的课题。 “儿童眼部发育尚未完成,其解剖结构、特点与成人大不相同,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 ”林浩添介绍,我国先天性白内障的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五,其中致盲率为12%—30%。 如果生病,会对孩子的一生和家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2010年开始,林浩加入导师刘奕志的团队,研发白内障微创和超低创技术,在临床工作之余坐上科研“长椅平台”。 经过多年努力,其团队激活了原组织内源性干细胞损伤修复功能,实现了功能性晶状体的再生,设计了针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超低创手术技术,给无数患儿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林浩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眼科医疗的痛点——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的眼科诊疗能力,三甲医院眼科患者密集。 林浩添每周在白内障门诊,要连续接诊五六十个患者,往往连口水都喝不上。

“科研必须面向患者最迫切的需要。 ”林浩添说,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后,他开始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只作为文件存储的数据用于临床诊断。 从2013年开始,他将研究重点放在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努力寻找更有效的防止失明的眼病防治手段,为基层医疗机构贡献力量。

从人工采集数据,到建立模型算法并不断改进,到实现疾病自动诊断与预测; 从白内障诊断到角结膜疾病、眼底疾病、近视疾病,再到眼科诊疗数据呈现和全身疾病筛查,林浩添团队像开拓牛一样不断创新,一步步将梦想变为现实。

推出《眼科标准数据集》行业标准,开发搭建人工智能白内障诊疗云平台,开设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门诊,完成眼科多病种人工智能真实世界研究……林浩添的团队陆续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已拥有一批技术专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在广州市越秀区,林浩添团队开发的“AI眼科医生”完成了对三个社区居民常见眼底疾病的筛查。 社区只需配备一名操作裂隙灯显微镜的工作人员即可实现白内障的早诊早治,需要手术的,也可以去医院进行手术。 目前,林浩添团队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各级医疗机构应用眼病智能诊疗技术,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眼病“三级诊疗”模式。

走出门诊,做手术,给本科学生上课,带研究生,兼任多项社会职务,林浩添的工作很繁重。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抽出每周上午的时间召集研究小组会,评估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消除疑问。

“人工智能可以减轻医生的负担,但眼科医生的力量还很薄弱,加快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林浩添说,要求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现实难题,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记得“患者的需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针对小儿眼科医生短缺、婴幼儿难以配合医生检查等问题,林浩添团队录制了标准医院场景下婴幼儿眼部特征、眼部行为等视频,分析了4196例,共20980分钟的婴幼儿行为学表型视频大数据,基于行为模式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父母不送孩子去医院,只需一张视频就能判断孩子有无视觉障碍。 ”林浩添说。

编辑:郑健龙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