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真题及答案解析(成人高考的政治试题)

今日新闻2023-01-09 22:47:5951data

考点二:物质与意识

内容: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材料的定义

历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真题及答案解析(成人高考的政治试题)

(1)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各种唯心主义,从思维决定存在、精神决定物质的根本立场出发,完全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把物质定义为某种精神的产物。

(2)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旧唯物主义从其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立场出发,可以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但对物质的认识存在一些不科学之处。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理解体现在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中:“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现实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它独立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制、拍摄和反映。”

第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是它们互不相同,绝对与相对,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它们互不相同,不能混淆。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情况下任何事物都是永远运动的,是无条件的,因此是绝对的。静态是相对的,即静态是特定条件下的特殊运动状态,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另一方面,动与静的统一性在于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动与静的关系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一种是割裂动与静关系的形而上学的不动论,否认运动,只谈静止,把静止绝对化;另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谈运动,否定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性和诡辩性。

第三,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是事物的本质联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它是事物的稳定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运动是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和客观基础,一个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会倡导一个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所以假设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会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比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本质上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运动中存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四,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功能。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形象。

第五,意识在物质中的积极作用

(1)意识的积极作用的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在于,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

意识的积极作用是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意识的积极作用是

要正确发挥意识的积极作用,必须把正确的观念付诸实践。

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不及物动词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即充分发挥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主观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7.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实。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要根据客观事物变化的实际来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僵化的思想观点。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如实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历年真题】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简单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列宁对物质的定义表明,物质的唯一特征是()

A.客观现实

B.空间广度

C.无限多样性

D.客观规律性

3.在认识论中,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实用理论

B.反映论

C.矛盾学说

D.超验主义

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对于运动来说是()

A.理想化的理解

B.直观的唯物主义理解

C.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D.对庸俗唯物主义的理解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有形物体

B.物质的特定形式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知道

【回答】

1.d本题考查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物质关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方式,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想象物质脱离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这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这个问题考查了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现实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现实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制、拍摄和反映。”所以列宁对物质的定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它的客观实在性,这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3.b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衍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动态反映。反映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动反映。

4.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对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5.c本题是考察哲学物质概念特征的确认。“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起源和统一的最高抽象。然而,各种唯物主义对世界的原初“物质”的解释和理解存在差异。根据古代

(选项a);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的知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和具体形式(选项B);辩证唯物主义从无穷多种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作出哲学上的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选项C)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和独有特征。

考点三:事物的关系、发展和规律

年份/选择题2016、2017、2018

得分4 4 4

内容:理解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否定等概念,了解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

第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主义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事物之间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辩证联系是以认识事物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相互不同的事物通过联系而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连接是客观的,一切真实的连接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连接,而不是人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连接。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去把握事物,避免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性,进行主观武断的联系,是诡辩的重要特征。事物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多样。根据接触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内部接触和外部接触、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原生接触和继发接触、必然接触和偶然接触、本质接触和非本质接触等。事物的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事物的外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有时甚至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第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不仅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基本观点和总体特征。一方面,联系在一起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双方状态或性质的变化。综上所述,一切形式的变化都是运动。连接是运动的前提。没有联系,就不能构成运动,也不能表现运动。另一方面,接触是相互作用,这是运动本身的一种情况。所以,没有运动就谈不上接触,没有运动就无法理解接触。

2.发展的本质

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既不同又相关的概念。作为运动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波动的动态过程。变化主要是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的变化,包括事物的性质、数量、结构和形式的变化。而运动和变化既包括事物的量变,也包括质变,可以是向上向前,向下向后,也可以是水平。两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性质时,经常使用运动的概念;在描述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和状态时,经常用到变化的概念。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范畴。发展是一个进步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事物的发展虽然伴随着下落、重复、循环等多种运动形式,但在多向运动中,发展始终是主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成长。不仅指数量的增加,还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提高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要强化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事物发展。

第三,对立统一的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特征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各种要素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趋势和关系。它有两个基本含义:

(1)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

(2)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的,即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分离、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宽泛的哲学范畴,不能简单理解为敌对势力在政治领域的斗争。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2)矛盾双方互相借鉴自己的因素,得到发展;

(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对立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了事物存在的极限,促进了矛盾的转化,实现了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到孤立的作用,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同一,无条件的和绝对的斗争的结合,构成了切割事物的矛盾运动。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次,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而言之,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为科学认识事物提供了大方向。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一切事物及其各种特性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地位的不平衡;冲突解决形式的多样性(一方战胜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双方融合成一个新的东西)。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性质,是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互不相同。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就是事物的个体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2)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其表现为: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中,即普遍存在于个体中,但没有特殊性就不独立存在;特殊性是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的,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一般是个别的部分或本质;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一般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3)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的范围极其广阔,发展无限,所以在某些场合具有普遍性,在另一些场合具有特殊性。反之亦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一般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的本质。不知道就抛弃辩证法。这一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首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同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就是这一原则的应用。

第四,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只有把握了对立统一的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本质。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量变、质变、肯定与否定、因果、必然与偶然,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再次,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第四,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五,质量互认定律的方法论意义

(1)既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景的统一,那么就要把对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知的基础,定量研究是认知的深化和精确。

(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度,那么就要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适应事物本身的度,掌握适度的原则。

(3)既然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要处理好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不能只看量变和质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和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进步性和蹒跚性的统一。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推进,而步履蹒跚,看不清事情发展的方式,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以至于急躁冒进。不能只看到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蹒跚,更不能看到事情在曲折中前行,被困难吓倒,悲观失望,然后无所作为。

【历年真题】

1.下列各项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

A.联系与发展的前景

B.量变和质变观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本质和现象观

2.下列反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有()

A.靠近朱者赤,靠近墨西哥是黑色的。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物极必反,对立面相得益彰。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概括和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本质的紧密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

B.必然性可以预见,偶然性却无法认知。

C.必然性不能选择,偶然性可以选择。

D.必然的是偶然的,偶然的是必然的。

5.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克服和保留旧事物

【回答】

1.a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世界的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和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向高级的向上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

2.c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C项中的对立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性,即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对立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脱离、相互排斥、相互侵蚀。矛盾的斗争在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只有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才能突破现有事物的界限,促进矛盾的相互转化。

3.c .本题考查的是法律的本质。它是事物内在的、客观的稳定关系,不是思维的反映,也不是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4.d .本题考查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必然就是偶然(基础和支配)。偶然是必然(体现和补充),这是很明显的同。两者.和.痕迹辩证公式的体现。

5.d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扬弃观。辩证法的扬弃是指克服和保留旧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抛弃它们。它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考点4 4:练习与理解

年份/选择题2016、2017、2018

得分4 4 4

摘要: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一、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及其主要监督对象的关系

(1)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它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具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态。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客体,是客观事物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部分。它具有客观性、客观性和历史性的属性,具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态。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程序和方法。实践是在一定环境中以主体、客体和中介为基本骨架的动态过程。

(2)主客体关系。主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思与被反思的关系,以及价值与审美的关系。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具有现实感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工具都是客观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实践受客观条件制约,受客观规律支配。实践的直接实在是指它与认识和理论的原则之间的区别。或者认知理论有主观反映,但没有直接现实。只有实践具有直接的实在性,即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可以把认识或理论变为现实,检验一切认识和理论。

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性和目的性。实践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积极作用;是实践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实践中积极促进认知的产生和发展;积极改造世界。这说明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被动适应和本能活动。

社会历史性。人永远是社会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实践,这就决定了实践的社会约束:实践的主体、对象、范围、规模、方式都受到社会的制约;没有脱离社会的抽象的个人活动。其历史性是指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2)实践的基本形式。

材料生产实习。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信息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归根结底,它决定了其他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都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和改变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实践。是一种探索性、尝试性的实践,以脑力劳动为主,提供精神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科学作用的增强,它正在成为一种主导的实践活动。

第三,实践在认识中决定性作用的具体表现。

(1)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第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发展到认识,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外部关系的认知,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是认知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知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对事物的本质、总体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但是,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

(1)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坚持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也就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

(2)两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因素。

第五,从理性到实践的过程

在实践的基础上,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要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还需要从理性认识回归实践。从理性到实践的实现是一个更有意义的飞跃,因为: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知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

(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理性知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把理性的知识付诸实践,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历年真题】

1.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直接经验,这说明()

A.归根结底,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每个人的知识都依赖于直接的经验。

C.书本知识不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要参与实践,就能获得正确的知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客观性和无限性b .客观性和一元论

C.d .条件性和有限性

3.与感性知识相比,理性知识的特点是()

A.直接和可视化

B.生动和具体

C.丰富多样

D.抽象和间接

4.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这说明真理已经()

A.绝对

B.客观性

C.相对论

D.一元论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发展的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回答】

1.a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认知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知都源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的感性的、直接的认知。所以,归根结底,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C.D的三种表述各有各的问题。

2.d .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第一,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特定对象在一定程度和层次上的正确反映,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这是真理的条件性;

其次,从知识的广度来看,每一个真理都是有限范围内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这就是真理的有限性。

3.d .本题考察理性认知的特征。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是认知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知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对事物的本质、总体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4.c .本题考察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特定对象在一定层次上的正确反映,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其次,从知识的广度来看,每一个真理都是有限范围内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没有一个真理能穷尽客观世界的所有方面和过程。

5.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升为理性认识。同样,理性的知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去改造世界。因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