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今日新闻2023-01-11 15:21:0051data

作者:马自鸿(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蔡文峰(云南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助理教授)

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发展效果乃至成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全面明确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为什么要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也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变化的科学认识。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这两个“不变”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加上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影响,使得全球制造业增速持续放缓,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些客观压力和风险正在逐步上升。应对外部压制和遏制,高质量发展成为应对挑战的最佳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原则,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大转变,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010年提高到31040年。要努力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充满活力、宏观调控适度的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而且高质量发展鲜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其最终目的是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带来更大的福利效应。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充分展现。

二、中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2年,中国创新能力排名全球第11位,比2012年跃升23位,排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但也要看到,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第二,区域协调发展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各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上存在差距。三是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仍需进一步缩小。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依然突出,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第四,相互交织的安全风险需要解决。当前,影响发展安全的因素相互交织,既有国家安全、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等传统安全因素,也有全球公共卫生、产业链供应链、技术壁垒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成为当前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开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开发中的安全风险因素。

第三,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高质量发展,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各方面、各领域都要通过质的大幅提升,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一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一定是更加均衡充分的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推动我国发展发生全面深刻变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前者着眼于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强调通过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好地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后者着眼于保持总需求的稳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扩大内需必须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质量和效率上做文章提高供给体系,提高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应性,释放机关新的巨大潜力

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主要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探索政策先行先试,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现代制造业领先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推进高水平内陆开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发展基础、丰富多样的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在“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的区位优势,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弥补强弱点,即提高政策精准,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努力推进工业基地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东北地区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更大突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确保全面、全方位振兴,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

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切实解决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商业创新、模式创新,为农村经济振兴注入新的动力。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着眼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加快补齐农村发展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共享城市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公共文化等服务,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应对世界、时代和历史变化的重要举措。要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开放型经济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标杆CPTPP规则为重点,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促进货物贸易提质增效、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和数字贸易高级布局,“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促进。我们要积极拓展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继续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则打造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努力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