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成分包括(自我调控使自我意识的成分)

今日新闻2023-01-30 08:21:5851data

我们对意识的分析(心理层面)或分解,和物理学对原子的分析或分解是一样的。它们都有自己的组成和结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而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那么,意识或意识结构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想把意识分解成几个完全独立的单位、元素或成分,分解成几个基本粒子;分别是:知觉、心理知觉、感觉、心理状态、心理信息和自我。意识是由这些基本的、独立的成分和粒子有机结合而成的;由于组合的成分、方式和程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和心理现象。感觉虽然是心理活动的最初终点,但却是刺激个体属性的反映。它既不能成为意识的主体,也不能成为意识的核心,更不能成为意识内容的载体或工具,最终不能成为意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合理的。因为记忆参与每一种心理活动,而不是意识和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记忆就不是意识的一个要素或组成部分。

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也做过这样的工作;他把意识分为两类,感觉和情感;人的意识和心理都是由这两种心理要素合成的。他的学生铁琴娜把意识分解为感觉、表象和感受,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是由这三种心理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而且,他把这个理论体系命名为结构心理学;因为结构心理学严重脱离实际,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在意识的活动中,意识或无意识是上述六个完全独立的成分(也称意识成分)的有机结合;意识的成分是最小的基本单位,基本粒子,构成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起源。相反,作者对意识的分析是从对相应心理现象的分析开始的。心理现象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的?关系怎么样?结构怎么样?最后我们总结了六个最基本的粒子,——个组成意识的元素或成分。通过长期的研究,笔者认为构成意识的成分或要素有以上六种。这是作者的研究过程。这也是作者从心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给出的定义。

自我意识的成分包括(自我调控使自我意识的成分)

从这些意识的基本要素出发,可以将粒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千变万化的意识心理或无意识心理。

感觉是指我们相应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在大脑中枢产生的一种结果,一种个体属性;它是最直接、最原始、最基本的。同时,感觉是后天心理活动形成的基础、第一环节、第一前提。这是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一是感觉通过感知的方式形成心智意识,形成意识等心智活动,以及认知活动。二、感觉通过感觉的形成决定人的情感生活、欲望和动机(原始)。感觉是形成知觉的基础,是形成后天心理活动的第一道闸门。但是,感觉太初级了,是个体属性。它不可能是意识的载体或工具,哪怕是心理活动的一个小成分,也不可能是意识的成分或元素,这也是合理的。

感觉可以形成知觉,知觉是多种感觉的综合。

(1)知觉、心理知觉、心理信息和自我的组合主要构成人的认知系统。

(2)感觉、心理信息、精神状态和自我的组合主要构成一个人的情绪系统;这也会有感知和心智感知作为载体的作用。

(3)心理状态、自我和心理信息的结合主要构成一个人的目标系统,或人格倾向心理,如欲望、需要、动机和意志;这也会有感知和心智感知作为载体的作用。

第一节感知

是知觉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对多种感官的有序组织和整合;它是外界信息进入人的心理和主观意识的第一个环节;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最客观、最原始的。

它的感知面是:

(1)知性的知觉。

我们知道:感觉是感知的,感知是感觉存在的基础;否则就只剩下神经冲动的生理过程了。感觉的感知是随着感觉的形成而带来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是感觉的组成部分。否则不会有感觉形成。感知的形成来源于感觉,是多种感觉在时间,空间的有机结合。然后,知觉的感性认识也是从感觉中继承来的,最后,我们知道了知觉的存在。感知是感知的根本特征,也是感知的根本特征。没有它,我们就不会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认识到视觉是物理的、图形的、文字的;我们可以认识到听觉是声音和音色;我们可以认识到起伏是美味的;意识让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看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知的形成来源于感觉,所以感知的感性认识和感觉的感性认识是完全一样的,是最明显最清晰的感性认识。同理,这也为后来意识的觉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说白了,意识的觉知是从知觉的觉知中带来的,它们是同一个觉知。

知觉的范畴不是传统心理学或心灵哲学的划分。作者将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知觉进行分类。根据对象的不同,作者将知觉分为身体知觉和符号知觉。物理知觉是指根据物理特征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如物体的空间状态、位置运动、声音变化等。是根据其固有的运动特点进行的。身体知觉产生的心理作用是自我根据身体知觉的物质能量和冲动,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和价值而附加的。符号知觉是指对抽象的文字、图案、文字等符号形成的知觉,如文字的结构、笔画的顺序等。符号感知只是对符号的感知。它的出现主要在于背后隐藏的内容和信息,这是自我最需要的。

物理感知和符号感知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也有重叠的部分。如棋子,它是具体的东西,有一定的形状和外在形式,形成物理感知;也是象征性的感知,包含着某种意义或思想内容;它是身体知觉和符号知觉的结合;身体知觉起着运输和载体的作用,符号知觉是其内涵;金钱如此,雕像也是如此。因为这种感知的特点更侧重于符号感知,符号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经常称之为艺术符号感知。

符号知觉因其自身的物理属性可分为以下三类:抽象符号知觉、艺术符号知觉和虚拟符号知觉。

抽象符号知觉是由那些抽象的文字和语言形成的知觉;比如单词的结构,句子形成的感知;语言的句式和话语形成的感知。抽象符号知觉起着输送和载体的作用,输送心理信息的内容和意义;以及文章中传达的内容和思想。

艺术符号知觉是对艺术事物形成的知觉;它是身体知觉和符号知觉的有机结合,但更侧重于符号内容,成为艺术的符号知觉。如雕像、音乐艺术、棋子、金钱都是艺术符号感知。

虚拟符号感知

现在的世界,电影、电视等媒体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的完善,为我们的虚拟世界创造了无限的财富。电影、电视、网络中的画面、声音等各种信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实情况一样;虽然是虚拟的,但是我们真的看到了;这种由电影、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形成的感知,被作者称为虚拟符号感知。虚拟符号感知虽然不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形成的感知,但也不能说不是感知。也是刺激感官形成的感觉和知觉。因为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这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与自然世界相比,人类社会的真实感知更具戏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它超越了真实世界。……它毕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更多的时候,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翻转和超越。

虚拟符号知觉和真实知觉一样,可以分为物理虚拟符号知觉和符号虚拟符号知觉。虚拟符号感知虽然本质上是符号性的,但也有物理性和符号性的区别。

第二部分:精神感知

头脑就像我们内心的感知;其实,心智知觉是意识消失后,在我们心理留下的痕迹和反映;意识的最初来源是真实的意识,是意识的内化。在心理学中,心理感知被称为心理意象和表征。心智是由单一事物形成的孤立形象,是事物在我们心理中的生动直观的表征。心智不像感知那样清晰、准确、细致、生动;但是,与概念相比,心智知觉是生动直观的。心智在《普通心理学》中有专门一章,这里作者不多费笔墨。

第三节心理信息

信息也叫头脑。头脑是以前的名字。从表面上看,心灵似乎是神秘而神秘的,就像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灵和巫术中的妖怪。似乎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气场,灵魂;它被神化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心对我们来说,虽然难以捉摸,难以察觉,但也是非常具体和客观的,是“显而易见的”,并受我们控制。简而言之,心智是心理信息。是心理活动本身的内容或内涵;它指的是我们内心思想和观念本身的意义;指的是文字的内容和思想;它指的是单词的意思。但并非外界传言的那样:心智(心理信息)是我们心理活动的“灵魂”;它是支配和调节我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中心(心理活动的灵魂和中心是我们的自我,后面会讲到)。如果我们用嘴说出“我要去北京”这句话,它就是声音的符号感知的载体,它的内容就是“我要去北京”,它本身就是心理信息,也就是心灵。如果我们心里是这样想的,好像脑子里有这样的词(不发音的自言自语),那就是用声音的符号,心灵感知,作为载体,它的内容就是“我要去北京”,也就是心理信息。如果看到这样的文字:“我要去北京”,那就是以视觉符号感知为载体;如果我们想到这样的话:“我要去北京”(心理学思维),那就是以视觉符号“心灵感知”为载体;它的内容意思是“我要去北京”,本身就是心理信息。信息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它是无意识的,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和触摸到它自身的状况。只有通过感性载体和心理载体(物质的和符号的)来承载这种心理信息,才能间接地认识、理解和运用心理信息。同时,心理信息要想显示出来,走出我们的心理,只有在感性载体或心理载体的支撑下,才有可能存在于我们的心理之外。否则,我们一无所知。可见,心理信息的表达必然是由载体承载的,是被我们感知的。其实心理信息有时候是单独存在的,但是时间很短,一瞬间。如果想简单体验一下心理信息的个体操作(没有绝对的心理信息),也是可以的,但也很难,很难把握;比如我们对问题的瞬间理解。也就是说,心理信息是不能长的时间是我们一个人直接感知的,必须有载体运送才能走得更远。心理就像灵魂,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的;它像漂浮的薄雾一样服务于另一个透明的水晶自我(灵魂),像自我散发的香味。我们看到的单词的意思本身就是心理信息;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的内容和意义都是心理信息。我们内心的意志,欲望本身的意义、意义和目标,也是心理信息;我们评价判断的意义本身就是心理信息;信息是内容,是意义,是主观精神;意思是自我表达,是表达自我需要的方式;信息是心理活动的中心和核心。但它是无意识的。

信息本身是不可感知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它的存在,知道它的面貌或它的状况。它不同于感觉、知觉、心智知觉和感觉,使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和认识到,在这一点上,心理信息的奥秘就显露出来了;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就像心灵的地位和先天的心灵一样。心理信息只能通过其他渠道或方式展现,我们可以通过载体知道它的存在,了解它的状况。也是我们意识到之后,通过载体间接知道了心理信息。心的状态,先天的心是没有感知的,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它的面貌。心态是一种心理无意识,随着心理能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的性格、性格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的教训而改变;与心理状态相比,心理信息变化快,主观性强。但是,心灵的地位变化很慢,但对我们的人格和性格却是最有力的。先天心性是本能无意识,它不是心理无意识,但它是一种心理现象,很难改变。不同于心理信息的强烈随机性。缺乏对心理信息的觉察,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也不意味着它是虚幻的,就像物理学中的x光;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第4节自我是“内省”的主体

自笛卡尔和洛克创立传统的内省和自我意识理论以来,内省作为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哲学界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引起了人们对它的不断争论。内省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有,又是如何存在的?它的主体是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心灵哲学在这方面讲的很多,这里作者就不讨论了。如果内省存在,那就是对心理活动的关注和感知,也就是“内感知”。它的主语是“我”。“我”是什么意思?是我一个人吗?还是我的心理?还是“自我”?迄今为止,反省的课题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即便如此,内省也无法科学解决。有的学者认为内省的主体是“我”或“灵”或“魂”或“心”;“我”是怎么去自省的?……内省是需要存在的,内省主体也是需要存在的,内省主体和内在心理活动合在一起就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这种完整的心理活动和我们观察外界事物时——意识的注意行为是一样的吗?在“内省”中,当我们回忆和关注过去时,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不自觉地被自己控制;当我们观察我们的空间想象时,我们的观察是无意识的,自我主导的。这种程序与我们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对外部世界情况的关注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意识中的注意行为和内省过程(包括心理活动本身)是同一个心理程序;只是意识中的注意是基于知觉,而内省中的心理现象是基于心智知觉。

内省是存在的,它的主体只能是“我”,即内在的“灵魂”;也就是说,内省的观察者就是自我,自我就是觉知。具体地说,内省的主体是自我3354,意识的调节和监控中心;那么,内省是指自我对内在心理(或心理活动)的关注和觉察;此时的自我不同于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心理信息(即需要载体的心理信息,作者称之为信息心智)。因此,作者给自我起了另一个名字,叫做自主心智。独立心灵——是自我,不能直接形成心理活动。它需要通过心理信息来表达,而心理信息需要借助知觉或心理感知作为载体来完成。也就是说,作为载体的心理信息和感知、心智感知都是为了自我服务的。它是自我心理活动的主体或核心,自我的外围是围绕自我的心理信息和载体知觉、载体心理知觉。心理学是自我表达的意义,自我表达的方式,它是为自我服务的。但是,心理信息的出现,只能靠知觉或心理感知来完成。这是他们的关系。自我是无意识的,它是没有载体的单独存在,是心理学的主体。信息也是无意识的,它的出现使自我通过感性意识和心智意识的载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带来意识或心理活动的觉察。

根据心智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将心智分为信息心智和自主心智。

信息心智是心理信息,是自我(或独立心智)加工的内容和意义。它相当于信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感知和心智感知作为运输的载体。当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们需要用语言来描述。文字是载体,观点的内容是信息心智。

独立的头脑就是自我;它有特别强的独立能力,变化能力很强,变化速度极快;同时又是灵魂的代言人,具有很强的能动作用。它是自我心理活动的主体和意识,是意识的组织者和支配者。自我主动支持人的心理活动,发出神经冲动,支配人的行动,规范人的行为,能主动提取记忆信息。

自我是无意识的,我们永远无法照亮它;它没有洞察力。同时也不需要承运人运输,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它通过心理信息表达目的和意图,通过心理信息传达指令,确认存在。

自我与心理信息的关系:自我与心理信息往往是一体的,是一个完整心理活动的核心部分;自我代表内在的主观特征,心理信息代表外在的“客体”特征;也就是说,自我在“主体内”,心理信息在“主体外”。心理信息是自发的,并为之服务。心理信息是自我的工具,是自我表达的方式或途径。是自我心理信息的主体或支配者。自我能加工、分析、综合心理信息;心理学可以为自我提供养分和养料,同时表达自我观点,传递自我信息。我们通过心理信息的表达来确认自我的存在;而且,心理信息是表达自己的唯一途径。

自我是我们心理的主体,是我们心理的控制中心、指挥中心、监督中心。它是我们心理学的支柱、核心和“大脑中枢”。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必须经过自我的分析、综合、调节和控制,最终才能完成相应的心理活动。如知觉、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学习和反思都是在自我调节中进行的,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自我;因为自我是无意识、无载体的,所以是活无意识、活无意识、主动无意识。它的灵敏度非常高,移动速度非常快,有时就在一瞬间,尽管我们无法感觉到,也无法意识到。我们省略了它,因为它很难注意到我们自己;也许是融入了心理活动。自我相当于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我们感受不到,也体会不到,但它作为一个支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心灵的神秘,独立的心灵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一开始我也否认独立心灵的存在,觉得它不存在;独立心灵的存在,只是心理信息、知觉、心智知觉聚集在一起的一种错觉。其实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我终于觉得,心灵独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无法否认的心理事实。同时更名为self。

无载体状态下的自我:

1.自我是习惯、经验和欲望的有机集合体,是我们所受教育和教训的精神集合体,是一个具体区分、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这个集子是对我们“自主”意识的一个总体概括和把握。自我随着我们知识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不像CPU和系统软件,相对稳定;不同的时间段可以有不同的集合,不同的自我,比如情绪自我和理性自我。童年的自我不同于成人的自我。

自我不能自己形成特定的心理现象和特定的意识活动;但它随时随地支配、调节、辅助着我们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自我相对稳定,但自我控制下的心理信息变化能力很强,变化速度极快,一瞬间。

我们对事物的熟悉和印象也存在于这样的集合体中;关于熟悉度的问题,笔者想了很久时间,做了很多假设。最后,他把它安顿在自己身上。有学者认为熟悉感应该储存在记忆腔里,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为什么有些记忆信息是自己想到的,我们会觉得奇怪?(这个的本质在于自我中的熟悉。熟悉的印象时间久了就模糊了时间。自我无法确认真实的记忆信息,可能过一段时间就想起来了)。

梦等心理活动场景零碎、跳跃、无逻辑;它的内涵或主体性是线索性、程序性、连贯性和统一性;因为我们的自我是统一的,同一个整体,它们是不可分的,不可分离的;只是这个时候,自我自主性还是比较弱的(我们在梦里也能感觉到)。梦里的心理活动是我们真实的想法,是我们真实的心态;这适合我们的性格和性格。

2.这个时候,小我本身是没有意识的,我们很难感受和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是无意识的。但它可以考察意识和无意识,做出觉知(意识的直接觉知和无意识的间接觉知);也就是说,它具有“感觉”和“实现”的功能和特征(这个特征不是意识本身,“实现”不同于“意识”,“实现”是指感觉到并注意到这个特征;意识是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正如无意识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具有觉知的特征,无意识不具有觉知的特征),自我是一种觉知,它能觉察到其他的事物和对象,能感受和意识到事物和对象的存在。此时此刻,我们的自我就像在黑暗中观察明亮的东西。我们不能感觉或意识到自己,但我们可以意识到和看到其他东西。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像星星一样发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像黑洞,我们“一无所知”。

这时候就有读者不服气了:这时候的自我(自我)是无意识的,它还能感受和觉察到其他的事物和物体?“我”的主体是无意识的,感知有意识的还是感知的事物?是啊!只有这样,“我”才能隐藏在心理活动的背后,心理活动才能正常运行,否则,我们的大脑中就会同时出现两种心理活动。“我”是无意识主体。心理活动在运行时,心理活动占据时间及其空间(“我”3354独立的心灵或自我),它隐藏在心理活动中,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心理活动休息时,作为无意识从心理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反思的主体,支配行动的主体,提取记忆信息的主体。“我”不可能是有意识的,否则大脑中同时存在两种心理活动,心理信息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同时,关于“我”也没有什么神秘感,人类早已认识了“我”。“我”太多的目标和欲望,太多的困惑,或者相对或相反的想法的出现,也会让自我自相矛盾,自动瓦解。“我”也不可能非得有意识(否则,我怎么面对无意识);谁说“我”必须有意识?虽然“我”是无意识的,但我所感受和体会到的“我”的功能和特点,使人猜测“我”也是有意识的(猜测我的本性是有意识的,其实是人省略了“我”)。

当我们评价某种心理活动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就处于有意识的觉察状态。自我也存在于这种觉知状态中。但是,此时的自我具有“感觉”和“体悟”的功能,它可以对意识和无意识进行审视和感知。

3.自我有很强的独立能力和主动功能;它是自我心理活动的支配者,是意识的组织者和统治者。此时的自我可以发出神经冲动,也不自觉地发出神经冲动;最后,我们采取行动支配我们的肢体,比如举手(无意识支配);它可以支配我们观察外界事物的动态,比如摇头(无意识支配);它可以提取记忆信息,支持“内省”心理活动。它是空间想象的支配者,是我们心理活动的组织者、调节者和支配者。

4.自我发展

它是自我习惯、经验和欲望的有机集合;是不同品质、性格、修养水平的集合。事实上,在不同的时间段,可以有不同的集合,不同的自我,比如感性的自我和理性的自我。也可以有三种心理形态:父母,大人,孩子。他们的互动使人成为不同的角色。使人从一种人格形式戏剧性地转变为另一种人格形式。……自我有它的形成和发展,它不断变化的程序和过程,所有这些都是在觉知的状态下完成的。

自我本身也有核心自我和情境自我。核心是我们的个性和性格,我们的欲望和经历;它随着我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我们教育地位和所学课程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自我的核心是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的,它还包括我们先天存在的生物学基础(感觉通过先天的头脑产生感觉)和自然界的优缺点。核心自我是情境自我的基础,是形成情境自我的前提。情境自我是在核心自我的基础上出现的,受外部情境的影响,是衍生自我。比如带着管教、严格、命令的父母自我,带着理智、冷静、成熟的成人自我,带着冲动、偏执、情绪化的儿童自我。

……自我是相对稳定的,同时也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短期来看,相对稳定;长期来看,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发展的。具体在时间,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形成情境自我,但这是暂时的。

5.关于内省的形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外界事物时的情况对比来了解。当我们不自觉地把头偏向左边时,我们观察到了黄果树;当我们不自觉地把头向右倾斜时,我们观察到了新建的大楼;当我们关注和感知某样东西时,总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我们去观察它,而这种支配力量就是无载体的自我。

在“内省”中,当我们回忆和关注过去时,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不自觉地被无载体的自我所控制;当我们观察我们的空间想象时,我们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无载体的自我支配的。这个程序和我们观察外部事物,关注外部世界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意识中的注意行为和内省过程(包括心理活动本身)是同一个心理程序;只是意识中的注意是基于知觉,而内省中的心理现象是基于心智知觉。

内省是存在的,所以内省的主体只能是自我;也就是说,内省的主体,自我观察,是无载体的自我;这样看来,自省是玄妙的,背后有大师在谋划和指点。

6.作者曾经有一个想法:自我不存在,它是整个心理学的自我反馈;说白了就是心理学本身或者心理学的影子或者幻觉;后来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自我是对整个心理学的整体把握,是我们对能够“感受”和“实现”的功能的整体把握;但它不是心理学的全部,而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核心和中心部分,是心理活动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作为单独的自我,它不能形成特定的心理活动,特定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特定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虽然它随时随地帮助我们的心理活动和有意识的活动。虽然小我起着主导作用,但它常常被省略,因为时间太短,或者它隐藏在心理活动的背后,这就是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的原因;实际上,它已经融进了我们的心理活动,融进了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

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主要的心理形式,占有很大的比重;虽然无意识存在的机会很多,但它的存在时间短暂,导致它失去了心理学的主导地位;本来,自我是心理活动的核心、组织者和支配者,由于它没有载体,我们很难去感受和体会。

第五节感觉说到感觉,人们总觉得它神秘莫测,难以把握,无所适从。感觉是指我们内心的体验,灵魂的体验和回味;我们可以亲身体验,感受它的存在。《现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描述(作者:高新民,武汉出版社):“感觉也不同于感觉,比如无法定位,不直接依赖受体,具有快感、不快感等某些性特征”。所谓无法定位,就是感觉没有方向性,没有部位区分;突然冒出来的。在教育家康德乌申斯基看来,感觉是一种知觉,是对我们所经历的表象(感觉)的反应。

“感觉”这个词在心理学中很难找到,这也是传统心理学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人们往往关注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也是感情难以进入心理领域的原因之一。当然,有时候感觉的活动空间会被其他心理现象强行占据,比如被感觉强行占据。哲学上有一个敏感的概念;敏感不同于感觉,感觉是在敏感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感性的存在,主要是指感觉形成后,在我们心中产生的体验和体验;见红的敏感不同于见绿的敏感,不同于疼痛的敏感,不同于甜糖的敏感。它们独立发展,互不解释。不同的感情有不同的敏感,经历也不一样。在感性基础上产生的感觉——,也就是我们经历或体验的味道,千差万别;有让我们心花怒放的美好感受,也有让我们痛心疾首的痛苦感受。是感觉形成后留在我们心中的经历和体验;按性质可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因为只有这两种形式的感情,最终决定了感情世界的两种极性:喜与痛,正义与邪恶,欢乐与悲伤,善与恶,美与丑,善与恶。痛苦是一种负面的感觉,会形成相应的负面感觉,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会让我们心潮澎湃。这也可能使我们对他人更加敌视。糖是一种积极的感觉,让我们觉得舒服、自在,可能会让我们不在乎别人的过错;糖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因为它给他们带来安慰。

感觉和感觉不一样,是两回事,只不过感觉存在之后感觉才存在(请参考“感觉”一章)。感觉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理现象,可以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心态和情绪。

第六节精神状态

地位在宇宙中大量存在,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迅速倍增;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它存在于心灵研究的每一个角落。人的内心思想(需要、目的、动机、欲望)、证明性思想(判断、猜测)、行动思想、非行动思想、地面思想、非地面思想、真思想、假思想等。都有心灵的地位。心态是什么状态?它有什么特点?它从哪里来?心的状态是如何运动和发展的?心态在头脑中起什么作用?这是读者经常提到的问题。

心态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心智状态是指心智的内在能量和力量(如愿望、需求、目标、判断、猜测等命题和想法。由我们的心发出),它隐藏在头脑内部(头脑的地位体现在头脑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或指人们发出头脑时内心的强度。前者是从本体论的角度,从本质上描述心灵;是由人的教育状态,自身修养水平,性格性格决定的。心智的不同,指的是心智本身所固有的能量和力量的不同。后者是从现实生活中描写的,心灵的地位表现为心灵发出时的力量;心灵只有有意识地发出、产生言语和行动,才能被人感知、感知和认识;同时,意向的强度是唯一可以衡量意向状态的心理尺度。心智的状态隐藏在心智内部,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就像“万有引力”,无时无刻不在把我们拉向远航。此时此刻,读者可能仍有疑虑,难以信服心灵地位的客观存在;在这里,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不同的心灵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地位是不同的:(1)不同的心灵(需求和欲望)希望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2)不同的思想(问题、事件)表现出不同的重要性。

(3)不同的心智(欲望、目标、动机)有不同的力量支配行动。

(4)不同的想法(需求、欲望、目标)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强度。

(5)不同的意图(欲望、动机)在得到满足时有不同的迫切程度。

(6)不同的思想(问题和事件)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精神状态和心理信息(当然也包括作为载体的感知)的结合形成了心智,形成了人内心的欲望和需求。没有心灵状态的存在,心灵只有平面立体的意义和内容(心理信息),心灵没有力量;没有强烈的欲望;目标已经失去了重要性。

它与自我心理信息、知觉、心理知觉、感觉和精神状态一起,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要素。在头脑的组成部分或元素中:

第七节意识成分的特征

1.在意识的成分中,除了心灵的地位不能单独存在外,知觉、心灵、感觉、心理信息和自我都可以单独存在和发展:

感知是单独存在的,比如我们看到的房子、汽车、树林、公园。

感觉心是独自存在的,比如回忆家乡的黄角树。

单单感觉的存在是随着感觉的出现而产生的,我们就有这样的体验。

心理信息的个体存在是客观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一瞬间感受到心理信息的个体存在,比如灵感的产生,暗示的形成。

心灵的地位不能单独存在,它依附于心理信息,并为其提供能量。

2.知觉、心觉、感觉都有感性认识,它们的单独存在时间比较长,给我们更多的是时间用于品鉴。

正念状态、心理信息、自我没有觉知,我们无法直接感受和体会。同时他们一个人也撑不了多久时间。心智的地位只有与心理信息相结合才能存在,并最终形成心智;信息和精神状态的关系就像一个物体的质量和数量。当心理信息没有心智状态时,它只是内容和意义,没有立体感。所以,心灵首先是心理信息,当心理信息有了地位,有了能量,有了力量,就成了心灵。因此,心智状态与心理信息的配合决定了心智的形成。

3.在意识的要素中,由于不同要素的特点不同,那么,它在意识(心理学)的组合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知觉和心智知觉,它们没有独立的能力,也没有心智能量。但是,它们具有独特的感性认识和相对稳定性。作为意识和心理活动的载体或工具,主要适合作为心理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2)感觉,没有独立能力,感知能力差,使其既不是载体,也不是“大脑中枢”;好在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或者说“绝招”。它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自己给意识和心理活动增添色彩,提供心理能量,让我们的世界不再单调沉闷。

(3)心理信息没有感知和独立能力,使其作为载体或“大脑中枢”毫无用处,没有自己的特殊技能,仿佛毫无用处;但是,心理信息是不可预测的,是一个隐形的“杀手”。它是自我的手臂,致力于自我服务,是自我表达的方式。

(4)心的地位没有知性意识和独立能力,使其作为载体或“大脑中枢”毫无用处。它没有自己的特殊技能,似乎毫无用处;但是,它为心理信息提供能量和动力,这是直接动力;它是感情和心理信息的桥梁,是动力的桥梁。它致力于支撑头脑在我们心中的重量和位置。

(5)自我具有很强的独立能力和能动作用,同时又是无意识的,没有觉察;它能成为意识和心理活动的主体或“大脑中枢”,真的是上帝的安排。

它是自我心理活动的主体,通过心理信息表现出来;因为心理信息是无意识的,只能通过感知和心智感知来承载。因为知觉和心智知觉具有天然的觉知,我们知道心理信息的存在,最终知道自我的目的。

.所以,自我是心理和意识的主体和支配者;心理信息是自我表达的意义,自我表达的方式,自我服务的无意识。知觉和心理知觉是心理和意识的载体或工具;为感觉心理和意识提供色彩;心智状态为心理和意识(主要是心智)提供能量和动力。

是知觉和心智知觉作为载体后建立起来的意识的心理信息。它是自我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知觉和心理知觉作为心理信息的载体或群体,从而确认意识的存在,这是心理学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的情况。单单感觉的出现就可以证实意识的存在;知觉和感觉的出现也能证实意识的存在;意识的出现还是可以确认意识的存在,但这种情况很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