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如何认识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

新闻数据2023-01-14 17:55:1851data

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产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必须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农村建设行动,特别是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

如何理解“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有什么差距? 农村宜居如何摆脱面子化问题?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中国农村管理研究中心教授桂华,并对此进行了解读。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如何认识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

农村小组是谁? 老年人、留守群体与“中坚农民”

相比以往,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具体地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 桂华表示,无论是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还是乡村振兴、乡村建设,首先都要明确农村群体是谁,也就是说是受益者和接受者。

现在,住在农村的小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个是老年群体,他们与年轻人的浅交往、轻社交不同,老年人更注重深度社交。 农村也有这样的环境。 二是进城失败,成为农村留守群体;三是农村可以退出的地方;三是少数中年人,又称“中坚农民”。 这一层由于必须照顾老人、机会不足等原因留在农村,有些人迁移土地,开设家庭农场增加收益,过上体面的生活。

真正扎根农村的人,不是资本,也不是网红,而是一批“中坚农民”。 桂华表示,“中坚农民”的绝对数不大。 一个行政村一般十几个人到几个人,一般30-55岁,有一定文化,有经营头脑,是乡村社会能人,与当地农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他们有些耕地经营家庭农场,每年也有五六万元的收入。 “骨干农民”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受益者和国家政策的回答者,不少“骨干农民”担任村干部、组长、村民代表。 因此,国家政策的落实,在农村具有接轨能力,他们能够把政府和村民联系起来,从而构成巩固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桂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如果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都成为专职大学生村干部,一个行政村每年需要支出一百万元,如果是“中坚农民”的力量,一个村每年支出二三十万元。 这样的基层组织简单、低成本且有效。 “骨干农民”是农民中的重要群体,可以说开展基层工作必须抓住“骨干农民”群体。

在以往的调查中,桂华发现,即使在东部沿海地区公共服务非常发达的近郊农村,村里的年轻人也进城买房生活,向往大城市的繁华。 城镇化仍然是大趋势,城镇化要持续推进。

青年返乡创业的比例仍然非常少,在有近2000家企业的城镇,当地年轻人也不想回到乡下。 桂华表示,在乡村建设中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很难让很多精英年轻人留在农村。 年轻人进城就业,回乡创业不需要大气候,少数年轻人回乡创业就可以了。 另一个是农村建设的定位不太高。 农村定位必须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后方。 农村养老资源宜下沉入村、下沉入乡,村级开展互助养老,乡镇级结合养老院和卫生院,重点关注80岁以上失能老人。

当前,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乡村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其中50%的农村人是60岁以上的老人。 桂华说,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不一定是失去劳动力的老人,特别是60岁到70岁的老人仍然是好劳动力,把他们和土地联系起来,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70岁至80岁的老人,可以通过农村基础养老金加上农村土地流转收益和子女的钱,实现无病自养。 80岁以上的老人,生病后失去劳动力,才需要被看护。

桂华说,将乡村建设成为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后方”,可以大幅降低社会成本。

如何配置公共服务? 人进城增加资源改变下乡错位

在我国农村建设中,目前农村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健全,重点是解决农村“一老一少”的问题。 实际上,现阶段我国的乡村建设也存在很多偏差,在乡村教育方面,大部分农村年轻人都进城了,但教育资源都去了农村,村里的小三五个学生是办不到这种乡村教育的。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面子工程,把有限的养老资源建设在高端康养小镇,忽视了大部分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桂华表示,医疗和教育可以集中配置,但养老资源反而要下沉。 目前,中国在乡村教育方面投资较多,但效率不高。 乡村教育应在县域范围内按照人口规划布局,在乡镇一级建设中心完全小学,在几个乡镇之间建设完全中学,在县域范围内配置高级中学。

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城市是自然的选择。 那么,学生进村、老师进城,乡村教育如何开展? 桂华说,乡镇学校的老师不一定住在村子里。 他们可以在城市和县生活。 从大部分县到乡镇的范围计算,县到乡镇的通勤距离接近大城市的通勤距离。 乡镇通过通勤班车常态化、教职工宿舍维修等措施,可以放心地向老师请教。 与此同时,为村里的孩子准备校车,解决乡镇下乡村孩子的上学问题。

在目前我国乡村三级医疗体系中,村卫生室主要提供公办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承担部分小病诊疗,县级医院配置优质医疗资源。 在现阶段县农村三级医疗建设中,农村卫生室要在承担公共卫生职责的基础上,增加和普及农民健康卫生知识,基层卫生系统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县城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基层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县城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强调“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县民生福祉”。

“应该如何定位县? 县城是城市的“脚”,还是乡村的“大脑”?”桂华说,把县城定位为城市的“脚”,县城就成了城市的抽水机,源源不断地提取乡村资源供给城市。 县城应该是乡村的“大脑”,全县及以下范围以县为中心,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单元,消费水平不高,公共服务基本便利,形成了人们生活比较体面的乡村运行体系的核心。

桂华表示,总体宜居宜业和美国村建设,大致可以以2035年为节点。 在此之前,我国将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 农村建设在此阶段以保底建设为主,主要解决农村养老、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土地规模化等问题,可以以2028年新的土地承包契机解决农村土地细分问题,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此后,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关系基本稳定,去城市潮已过,农村人口相对稳定,国家有更多能源建设乡村,避免出现资源错位。

北京新闻记者庚子叶

编辑张树婧校对贾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