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没人要国内医生月薪5000,出国后年薪1.2亿美元?我的详细回应来了。

新闻数据2023-01-15 07:04:2051data

各经记者:杨煜各经编辑:段炼、董兴生

当网络上盛传“失意博士”东渡美国,拥有一座年薪1.2亿美元的庄园时,当事人刘本良正在北京的家中埋头自主研究。

80后没人要国内医生月薪5000,出国后年薪1.2亿美元?我的详细回应来了。

这个莫名其妙来源的网络炒作,让我想起了四年前刘本良参加的电视求职节目。

2018年初,35岁的刘本良,面临着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 在北京,没有工作,存款也所剩无几,正好第二个孩子早产了。 于是,原本埋头于研究的他决定参加那个节目。 要求不太多。 月薪是5000。 不少评委纷纷表达对低工资的不可思议,质疑博士身份。

据说刘本良有着华丽的学问经验。 1983年刘本良出生于山东,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 据了解,刘本良博士论文的主题是用贵金属增强光场场强,重点是贵金属纳米共振单元的制备。 博士毕业的刘本良曾在北斗导航公司工作,方向是研究“传感器材料”。 因为和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一年后辞职了。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多年来,刘本良一直执着于解决能源问题。 在节目中,他阐述了在外界看来可以说是“疯狂”的科研方向。 将来,一节5号电池就能让家人活动几十年。 因此,在节目中,他受到了在场老板的几次嘲笑。 播出后,刘本良被认为是求职者中的“异类”。

雄心与窘迫的现状形成反差,让刘本良成为众口一词的“落魄才子”,“年薪一亿二千万美元”符合外界对他“复仇之路”的期待。 (时间,媒体率先提出的“爽文”传言迅速传开。

图片来源:互联网

“突然,(同学群里)有很多人来添加我的QQ,给我发信息说你是怎么去美国的,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8月30日,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

刘本良说,目前他的自主研究方向正如节目中所说,他虽然孤独但很满足地走着自己选择的科研道路。 面对关心者的关注和困惑,他自称是“捕鲸人”,希望大家能理解“对一些人来说,除了钱,还有一种激励方式”。

同时,我们认为人才不会被埋没,只是空气和水分需要生根成长。 “请给我段落。时间,证明我是否是人才。 ”

谣言“赴美工作,年薪1.2亿美元”仍在国内继续自主研究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8年,刘本良因为生存压力,参与了求职节目《非你莫属》的录制。

在本期充满争议的节目中,刘本良在台上表示,自己研究的方向是冷核聚变,另外,自己正在发明可以在家庭使用10年的5号电池。 “自己做科学研究是为了造福人类,不是为了赚钱。 但是家庭需要经济支持,父亲和妻子需要生活,5000元就足够了。 ”刘本良说。

自我介绍后,不少评委纷纷表达对低工资的不可思议,质疑博士身份。 一位评委说:“什么是EV? 什么是ph-EV?”刘本良说自己不知道。 评委表示,这是目前最热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概念,刘本良表示:“我看不到新能源汽车。 我比那个电池多一位数以上,是文明水平的差异。”

之后,另一位评委提出了“他在香港学习了好几年,会说一点广东话吗”“博士期间住在香港的哪条路”等问题。 刘本良说自己回答不上来。

回忆起自己在本期节目中的表现,刘本良也承认“多少有些自豪的成分”。

NBD :为什么要参加求职节目?

刘本良:节目是2018年1月录制的。 当时,老二(第二个孩子)刚出生,家里没有积蓄了,老二早产花了七八万美元。 那时是我最困难的时候,我感到我一整天都处于非常痛苦的状态。 没办法,我去录了那个节目。

录的时候也分好几次,第一次先选举,选择你的故事,然后去训练,第三次是正式录。 节目于当年4月播出,中途经历了几个月的剪辑。 录下来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求职失败了。

参加求职节目时刘本良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NBD:2018年节目录制结束后,工作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刘本良:(上节目)求职失败后,我被同事拉回来,到我上一家公司的研究院工作。 去年3月,公司撤掉了研究院,我又离开了公司,自己继续研究。

NBD :网上传言你去美国工作,年薪1.2亿美元,你的现状如何?

刘本良:我去了美国,这突然成了一个话题,我其实一直在北京,没有离开过北京。 这十几年来,我一直不想出国,以后也有很大概率不去美国做这个研究了。 因为中国已经足够我发挥能力了。

刘本良图片来源:每次记者李少婷拍摄

“民科”还是“奇才”?

我对小鱼虾的课题不感兴趣

据《澎湃新闻》报道,面对刘本良这一特殊案例,目前沸沸扬扬的网络舆论大概有两种声音。 有一种声音仍然是对刘本良研究方向的质疑,称其脱离专业方向,成为“民科”(民间科学家)。 “寒冷融合博士的信赖度和水变油博士差不多。 ”一位网友评论说。

我们知道核聚变通常需要千万度以上的高温。 这个温度是为了让原子核拥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彼此的排斥力,从而聚合在一起产生更多的能量。

另一方面,低温核聚变是指不需要高温( 1000度以下)就能进行的核聚变(通过子催化剂核聚变温度也会大幅降低,但通常不会这样)。 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时间号的核聚变。 化学家Fleischmann说,在用钯电解重水的过程中,观察到了极高的能量生产,声称实现了核聚变,但实验证明是不可重复的。

但业内人士表示,无视冷核聚变的可能性,刘本良的另一个理论“一节电池可以让全家人使用10年”在物理学上确实是有根据的。 这是爱因斯坦的质量方程式。 “一节五号电池的质量全部亏损确实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目前人类的研究和技术手段还太粗糙了。 现阶段一次性利用核能的手段只有热核分裂和热核融合。 ”

NBD :这几年你在做什么样的研究?

刘本良:我现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解决以前在节目中说的能源问题。 在这里我要澄清一下,实际上它并不是冷核聚变,而是属于量子运动输出能量,通过改变真空环境的性质来获得能量。 其背后的能量,现在还不太清楚,但从现有的物理学定律导出,一定会有这样的装置。

还有一点,我想制定一个可以解释随机现象的算法。 我想用这个算法研究我们的装置成功后的空间变化,看看能否得到非常有趣的数据。 例如,能探测到几光年外的星星的状态或什么事件的发生吗?

NBD :“冷核聚变”的研究备受外界关注,你是怎么接触到这项研究的? 另外,为什么没有再继续下去?

刘本良:我从香港来北京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研究冷核聚变。 当时,我还同时开发了其他东西。 它就像一把伞,可以收集阳光。 想做工艺品等先赚点外快,开发了1年时间。 但是,我突然醒来了。 那时,博士学位刚毕业,30岁,是我精力最旺盛的时候。 我决定解决比较难的问题。 不要在这些简单的、赚钱的事情上花太多钱。时间

我在硕士课程中听说过冷核聚变。 接触冷核聚变是在2009年,当时还在香港。 离开香港后我还想了一年。时间,后来突然发现冷核聚变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总结起来说,我觉得这件事我做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决定在2011年底左右放弃。

事实上,我当时放弃的可能是正确的。 因为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做了一辈子也没出来。 但是,认识到冷核聚变可能存在理想的能量形态,容量大,没有核辐射,非常安全。

NBD :你现在的研究是解决什么问题,还是有什么应用?

刘本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用量子运动驱动一切。 会带来一系列的效果,比如改变空间的性质。 利用这个效果,可以制造新的交通工具,例如实现反重力和人工力场。 这都是后话,最重要的核心是,为了实现量子驱动的所有目标,我们找到了一些理论上看起来与现有科学规律并不矛盾的方法。

2018年上节目的时候,我当时还以为“固态设备”很成功,后来又过了两年,觉得里面还有问题,我又想了一遍。

NBD :你的研究领域听起来需要很多精力和投资,你为什么要继续研究这些“大问题”?

刘本良:我从本科年就开始接触能源问题,在心里种下了解决能源问题的想法。 特别是我本科点接触了一些老师,他们说我是他们见过的最好的学生。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这样的种子种在我心里。 ——需要制作特别的东西。

(后来)硕士毕业论文时,研究某些材料氦泡的演化过程。 我当时有一张关于氦泡是如何进化、如何聚集的图像,这是在刚接触到这个课题的几天后的时间年。 后来,我完成了毕业论文,发现和我的那张图片很配。 我知道了自己的认识,我本来就是擅长这种图像思维的人。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我经过风浪的锻炼,确实掌握了捕获一定大问题的能力。 而且现在我只对这些大问题感兴趣。 我觉得我是猎鲸鱼的人。 你让我去抓小鱼虾,说不出我的兴趣。 我不兴奋。 我不感兴趣。 我想变得更穷。 我去捕大鱼。

NBD :毕业后,有想在科研机构工作的事情吗?

刘本良:其实我不是不想去。 (但是,我来计算一下吧。 如果我去上司手下,我一定会做上司分配的课题。 我受不了了。 我已经看到过大风大浪了。 那些课题真是小鱼虾。

基本上,目前的科研平台看不到能给我很大机会的地方。 例如,如果我没有把精力用在发表好论文上,我就进不了好的学校和研究机构,可以让他们自主研究。 我一定要在别人手下做,他们会分我的课题,我会徒劳无功。 (时间 ),我至今没有解决我的“大鱼”问题,所以我只有这样,没有其他选择。

NBD :如果你现在从事的研究需要实验仪器和投资,你会怎么做?

刘本良:这是穷则穷,有钱则富。 穷的方法就多动脑筋,有钱的方法就多用脑子做实验,我觉得这不重要。

现在我主要做算法,所以不花钱。 我的电脑都买了,也不做实验。 如果算法成功了,什么机器都能买到,所以我努力地开发了算法。 我想我一定能行。 我还是有点信心,但是很难。 这件事够了,又不行,又好,总之我经常觉得在重复。 但我认为这件事只要不违背科学规律,基本上是可以成功的。 只是,时间 (问题),必须花很多精力去做。

"你应该明白世界除了钱还有别的激励. "

NBD :你认为你的研究几年后会有成果?

刘本良:其实我做这些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我做时的那种乐趣,就像钓鱼的人一样。 他“啪啪”地钓着大鱼,他从不缺少鱼。 他一钓鱼就很开心。 我一钓到那些“大鱼”就觉得很幸福,所以不太愿意在论文里发表这个。

很多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他们有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我的理解不是那样的。 我认为做科学研究是人的乐趣。 我觉得只有激励自己,最后形成体系,才能输出。 发表了,觉得没有意义,觉得那已经不开心了,你还有动力吗?

所以,我认为全世界都应该明白,除了钱以外,还有“钓大鱼”的激励措施。 我允许你好几年不发表论文了。 你做自己的研究,体系形成后,再拿出来。 你没有形成体系,做了一次就没意思了,感觉别人整天在讨论你。

有几个非常高级的创造。 要保密,允许它属于一个人,完善和发展他。 像牛顿一样,他觉得整个体系形成了,“滴答”地告诉世界。

NBD :对于现在的科研生态,你有什么建议?

刘本良:我认为不同的经历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最后会产生不同的选择。 我们大多数人现在都把科研系统当成投入生产的系统。 我投入了。 你得给我发几篇论文,做几项专利,取得什么成果。 这就是资本化的东西。 但我认为真正的创新不是这样的,而是包含着你个人对生命的成就。 一位科学家渐渐老了,却钓上了一条“大鱼”,让自己的生命永远化。 要创造条件,允许他有这样的激励方式。

一些数学家继续高产,因为这就像数学家不断创造技术一样。 但是,物理学家不同。 物理学家觉得自己掌握着“神”的秘密。 他会珍惜的。 是另一种心理状态。

我认为整个科研体系,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但更人性化,没那么物质。 科研是一个巨大的生态,需要各种“种子”,也需要一些变异分子,跳出局部最优,实现更好的科研效果,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这也是允许这些变异分子存在,让他们安静地研究,发挥他们的优势,发挥他们的特长的辩解。

(实习生雷晴岚对本文也有贡献) ) ) ) )。

记者|杨煜

编辑|段炼董兴生杜恒峰

校对|程鹏

部分内容来自自己的《澎湃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nbdnews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录、复制、镜像等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