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从哪里渡过鸭绿江?战斗有多艰难?

新闻数据2023-01-15 07:33:0551data

最近上映的《长津湖》在全国上映,据说票房达到了20亿美元,票房、排行榜、观影人数、上座率都达到了同档的第一位。 编剧屈服于诱惑,进入电影院看电影。 电影拍得确实不错,余味盎然,不仅故事感人,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电影特效,它的运用娴熟不亚于好莱坞的大规模水平,我打心底里为中国电影的长足进步而高兴。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从哪里渡过鸭绿江?战斗有多艰难?

以史诗般的手法,全景展现了长津湖战役的全貌,战场的惨烈与悲壮,让我们的60后、70后再次沉浸在英雄辈出的回忆中,回首71年前发生的那场战役,许多电影中看不到的历史与混乱也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一、志愿军从哪里跨越鸭绿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战争顺利进行,8月初攻入釜山城下,但长期无法进攻。 麦克阿瑟抓住机会,指挥美军于9月14日在仁川登陆,切断了人民军的退路,朝鲜战局笔直向下。 之后,美军越过三八线,迅速向鸭绿江一侧前进。 在关键时刻,我国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10月11日先头部队开始秘密渡江。 11月底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包括浴血奋战长津湖的第九兵团在内,志愿军渡河的部队达到9军38万人。 这么多部队是从哪里越过鸭绿江的呢?

提起过鸭绿江,很多人会马上想到丹东的鸭绿江大桥。 这里确实是当时志愿军过河的主要地方,但过河的地方不止这里。 在丹东、临江、集安3地、长380公里的江面上,志愿军通过9座江桥和10多座临时浮桥渡过鸭绿江。 丹东第(一批 )进京志愿军第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66军5军,20多万人从丹东下面的这些桥梁过河。 丹东市区鸭绿江上有两座“姐妹桥”,一座是鸭绿江大桥,一座是断桥。

鸭绿江断桥,建于1909年。 这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桥,这是公路桥。 1950年11月14日,美军近100架B—29型轰炸机将这座桥彻底炸毁成为断桥。 1950年10月18日,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带着秘书和警卫,先于大部队走过这座桥到达朝鲜。

鸭绿江大桥,建于1937年。 原是铁路桥,因桥断裂爆破,汽车无法过河。 于是,拆除了这座桥的一条双轨铁路后,铺设了道路,成为了公铁两用桥。 抗美援朝期间,该桥也多次被炸维修,始终保持畅通,真是一条不断爆破的钢铁运输线。

鸭绿江浮桥。 丹东鸭绿江大桥上游7公里处,有一个叫燕窝村的小山村。 这里有浮桥遗迹。 这是当时架在鸭绿江上的十几座浮桥中,唯一能在水面上看到遗迹的地方。

虽说是浮桥,但这是铁路的便桥。 东北军区工兵部队5个月内建成。 1954年拆除时,只有铁轨和桥面板被拆除,木桩留在河里。 我没想到会成为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虽然被70年的洪水冲刷了,但仍然稳定地矗立在河里,静静地讲述着那炮火的硝烟岁月。

图《跨过鸭绿江》浮桥当时,鸭绿江上除了铁桥和公路桥外,还有十几座浮桥。 虽然现在大部分已经消失了,但有一座浮桥已经消失了,但不能忘记。 这就是著名图片《跨过鸭绿江》的这座浮桥,位于今天丹东九连城镇的马市村,距离鸭绿江断桥14公里。 这座浮桥

下面是当时浮桥的所在地,现在这里除了对面朝鲜的地形和照片一样外,江面上再也看不到痕迹。

东尖塔铁路便线桥丹东市内的志愿军第五次过桥,位于丹东沙河口附近。 历史爱好者安东逸夫在头两年查阅了大量资料,在丹东新发现的志愿军将渡江桥遗址。 这座桥是1951年由志愿军工兵建成的,当时被称为东尖头铁路便线桥。

现在,每当上游太平湾关闭闸门时,便线桥遗迹中就会露出江中心的桥墩。

丹东长甸河口长甸河口距丹东鸭绿江大桥60公里,这里是当年志愿军的主要渡江地。 这里也有两座桥。 一座是断桥,另一座乘坐河口铁路大桥。 断桥的两侧,当时分别架着浮桥。 一九五零年十月志愿军入朝,到战争结束,这里渡江志愿军部队共有七个军和两个师,其中三十九军、四十军也从这里渡江,炮兵七个师,总数三十多万人。 河口断桥始建于1941年,大桥全长709米,1951年3月29日,美军出动6批30多架飞机轮流轰炸,断桥成为永久断桥。 1950年10月23日,毛岸英从断桥边的浮桥渡鸭绿江参战朝鲜。 后来,当地为了纪念他,在他当时过河的地方修建了毛岸英学校。

乘坐河口铁路桥,始建于1938年,在河口大桥断裂爆破后,启动了上游这座新建的铁路桥。 当时,志愿军防空部队有9个团的高炮部署在附近的山头,与对岸的早晨一起形成火力网。 该桥仅于1952年3月30日炸毁一次,战争期间该桥一直畅通,是继丹东鸭绿江大桥、断桥之后的第三条铁血主动脉。

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铁路大桥。 这里距离丹东320公里,也是志愿军跨越鸭绿江的第一座桥梁。 1950年10月9日,42军侦察部队从这里提前渡江,一周后,该军3个师和梁兴初率领的38军也从这里渡江,是志愿军最先越过鸭绿江的野战部队。

血战长津湖的第九兵团是第二批入朝部队,于11月上旬从这里越过鸭绿江。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先后有42万人和17万农民工,15万车皮物资进入前线,从桥上撤回国家的受伤人数达到18万人。

如今,这座桥与口岸国门一起成为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

吉林省临江市鸭绿江大桥这座桥始建于1935年,第九兵团多支参战部队也在此渡江进入朝鲜,直接参加长津湖战役。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共有35万人从这里越过鸭绿江。

二、为什么志愿军三人军队还未能歼灭美军一个师? 现在热映的电影《志愿军战歌》描写了这个历史。 我志愿军第九兵团从集安、临江渡鸭绿江后,躲躲藏藏进入朝鲜,十多万志愿军翻山越岭,顶着严寒悄悄地到达设伏点,通过穿插迂回包围,成功将美军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砍成五段,分批围歼战斗的结果对志愿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虽然没能歼灭美军陆战1师,但歼灭了美国7师“北极熊”团,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朝鲜的梦想,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

但是,在这次战斗中,志愿军第九兵团总兵力达到15万人,在包围美军并分割的情况下,在死伤者和非战斗减员达到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为什么没能歼灭2万5000名美军陆战一师,可能很多人会产生疑问。

第九兵团来自解放军三野,所辖的几个军是华东野战军的王牌部队,朝鲜战争爆发前,这支部队准备收复台湾,战斗力也相当厉害,但这次战役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个是因为冷。 志愿军进入朝鲜第一周遭遇了时隔50年的寒流,温度降至零下20度以上,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40度,冻死冻伤等非战斗减员严重,为了伏击,两个连队300人同时在战场上冻死,一个人也没剩下。 整个第九兵团冻伤两万九千多人,冻死四千多人,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

二是双方武器装备相差甚远的志愿军在几十公里的公路上,将美军从北向南分成五部分,志愿军容易包围,很难歼灭。 朝鲜战争期间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但围剿未能歼灭的主要原因还是武器装备悬殊。 陆战1师是全机械化装备,一个坦克营装备有173辆各种形式的坦克,有352门各种形式的炮,其中包括防空洞。 由于美军完全占领了制空权,防空洞用于对付地面部队,杀伤力巨大,各陆战队连排级都有完整的无线电联络设备,随时可以得到空军几乎不间断的火力支援。

另一方面,志愿军没有一辆坦克,即使有炮兵,口径也很小,无法与美军抗衡。 被包围的美军用坦克组成环状防线,志愿军缺乏重型武器,只能用步枪、机枪和血肉战斗,牺牲是无法想象的。

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志愿军没收的美军“北极熊”团的军旗

美军参战部队是海军陆战队陆战1师,以强悍著称。 对美国人来说,美陆战1师是王牌中的王牌,从1942年太平洋战争开始,决定性的瓜岛血战就是这个师打的。 1945年的冲绳之战中,美国陆战1师也是最先突破防线,将美军的旗帜插在首里城。 在长津湖之战中,这位师长史密斯的指挥也非常重要,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史密斯公然反抗,没有听从上司让他坚守的命令,这也是陆战一师没有被歼灭的重要原因。

三是双方物流供应补给差距较大,在关键时刻充分体现出其重要性。 面对美军全副装备的机械化部队,志愿军采取了断桥修路的办法。 其中水闸桥是决定战斗的关键。 这是美军南逃的最后一关。 炸了水闸桥,陆战一师就快结束了。

水闸桥是长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悬空自行车道桥,桥下是万丈深渊。 美军深知这座桥的重要性,用40辆坦克守护着桥,但依然没有停止志愿军的爆破。 水门桥被炸毁了两次,两次被美军修复,第三次被炸到了悬崖边的路基,志愿军的一名副师长认为自己视察第一线还不到半年。 “010-”

谁也想不到,当美军陷入困境时,美国竟然用日本本土三菱重工连夜建造了8套钢制木桥,调动8架大型运输机用巨型降落伞直接空投到水门大桥。

美军工兵部队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时间 ),就在悬崖上架起了一座载重量50吨,可以通过所有型号坦克和车辆的钢制桥梁。 美军陆战1师1万余名士兵、千余辆车辆、坦克顺利逃离这从天而降的桥梁,至今难以想象,美国巨大的工业力量和战争机器的效率确实令人惊叹,一方面也证明了这一点

1952年9月,志愿军9兵团从朝鲜回国,前往鸭绿江一侧。 宋时轮面向长津湖,默默地站了很久。 然后脱帽弯腰,自己拿不了。

长津湖之战的牺牲是惨烈的,过去许多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更多地描写了三里、砥平里、上甘岭之战,而长津湖之战则少有笔墨。 要说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痛苦的攻击战,莫过于长津湖之战。 至今,长津湖畔的烈士陵园里,仍沉睡着9867名志愿军9个兵团的英烈。

关注穆斯塔古的季风,一起去看世界吧。 1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