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照顾好每一粒粮食。

新闻数据2023-01-15 09:20:0451data

河北省粮食储备有限公司鸟瞰图。 栗剑兵摄

香金洛克(右)正在调查小麦的质量。 黄涛摄

河北省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是全国著名的国有大粮库。

为国家照顾好每一粒粮食。

仓库里,充满了浓郁的麦香。 几十万吨小麦,静静地储藏在这里。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走在这里,看着那里,摸着,闻着……他叫尚金锁。

1951年10月,尚金锁出生于河北省柏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村。 兄妹8人,他排名第七。 因为饥荒,家里有时断粮,多吃蔬菜树叶。

对于饥饿,尚金锁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 小时候很饿的他,头刚达到1.6米。

似乎是命中注定的,1974年,尚金锁被调到公社粮库做临时工。 他初中毕业了,喜欢数理化,被安排了会计工作。

该粮库始建于1963年,占地4亩,库容不足100万斤,是河北省基层粮库中较小的一个。

由于设备差、技术弱,粮库经常出现虫咬鼠盗等储粮隐患。 见此情景,尚金锁主动请缨,担任粮食保管员。

“要保管吗? 又累又脏。 会计真好啊。 又轻又闲。 ’人们都在笑他是个笨蛋。

尚金锁天真无邪地笑着,也不争论。

从那以后,23岁的尚金锁,开始了粮食保管员的职业生涯。

粮食保管,使命如山。

这项工作虽然不起眼,但金洛克仍然充满干劲。 上岗后,他把仓库内外打扫干净,虫子和老鼠的偷盗明显减少。 当时,他戴了一朵大红花。

虫害是粮食的最大敌人,也是所有保管员的最大对手。

当时各地的粮库,大部分由老年保管员负责仓库保管,而尚金锁是保管员中最年轻的。

他谦虚地向老师学习。 一些常规的治虫技术确实有效,但他发现有些虫子被杀了,却有时间这一节,还很生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香洛克决定探索到底。

粮库里能找到的虫子,他都收集到了。 玉米、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锯谷盗、大谷盗、麦蛾、印度谷蛾……他挑选了27种,分别饲养在大小100瓶以上。 每个瓶子都贴上标签,仔细观察生活习惯和繁殖过程。

虫子在什么环境下生长,需要什么温度、湿度条件……

养虫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为了掌握这门学问,了解虫子的习性,尚金锁每天和虫子在一起,可以说是和虫子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虫子下蛋,每一个针尖的大小,在阳光下呈圆形,五颜六色。 幼虫破蛋而出,一个个变得精神起来……

3年来,上金锁定通过掌握各种害虫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繁殖过程、耐药性和危害规律,掌握不用药或不用药的科学依据,开发了3种低药技术。

国家规定,每立方米磷化铝杀虫药剂用量为6-9克。 尚金链,只使用1-2克,杀虫效果更好。

害虫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4个生命阶段,通常需要45天。 根据尚金链成虫和幼虫抗药性差的特点,采用磷化氢缓释技术,将药物投放到有针眼的塑料袋中,使药效缓慢释放,药效期可达60天。 这样,一剂药就能完全杀灭各期害虫,粮食能保鲜多年。

国家规定,小麦的储藏期一般为3-5年。 常规杀虫每年熏蒸一次,采用缓释法,整个贮藏周期只需熏蒸一次。

如果药更少,最好没有药。

尚金锁敏感地意识到,确保粮食质量安全,需要更加科学、无害的手段。

为了全面掌握科学的粮食保障规律,尚金锁设计了一套大型综合实验方案:三温(粮温、仓温、气温)三湿(粮湿、仓湿、气湿)变化实验。 他要弄清一年中每月每天气候变化与虫、霉、鼠、雀危害粮食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给出防治方法。

观测数据:凌晨2点、上午8点、下午2点、下午8点,这是固定时间。 持续了整整六年,他一次记录也没有打破。

六年来,尚金锁没有一天住在家里。 我没有回家过春节。

六年来,尚金锁没有囫囵吞枣地睡过。 每天凌晨两点,别人都睡得很香,但他屏住呼吸专心观察思考着。

6年,2192日晚上,观测了8768次。 尚金锁共记录6.9万个数据,粮库6年大气温度、湿度、天气风速、雨晴,不同仓库类型粮食温度、仓库温度、气温、粮食湿、仓库湿、湿气,不同季节虫、霉、鼠、雀等危害粮食的各种变化

尚金锁将这些数据以坐标形式绘制成图,给出了一年中各季节的粮食保障措施和重点,直观易懂。 为了便于操作,他又写了一万多字的说明书。

这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存粮早一年知道示意图”,长3.1米,高1.26米,揭示了安全储粮十大规律,为尚金锁以后的科学保粮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准确的数字依据。

中国粮食学会专家认为,“提前一年知道粮食储存示意图”对确保科学粮食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用价值,填补了国内空白。

持续了6年的“提前一年知道保管粮食”实验终于结束了。 这一年,尚金锁早早地和妻子约好了,在家里过春节。

妻子和两个孩子很高兴,过了六年终于能过上团圆年了。

但除夕二十七点,尚金锁来信说:“单位有事,春节不回家。”

原来,粮库出了问题。 一个仓库储藏的15万公斤玉米发生了结露。 结露,也就是覆盖的塑料薄膜内出现密集的冰点。

粮库主任很震惊。 国家规定13个水分为安全范围。 他们收购的时候已经被严格管理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粮库主任紧急请示上级领导和专家,按照传统惯例,决定立即放回仓库,即做降温处理,把粮食全部晒干,入库到别的地方。

这是一个大动作。

尚金锁建议慢慢来。 一天晚上,他整晚睡不着,观察着,想着。 结露的原因是来自外部的冷空气侵入谷仓地带,谷物堆冷却,变成了温差。 给粮食堆盖上盖子,采取保温措施,缩小温差,不是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他决心试试。

香金洛克说,你们过年回来,我盯着,如果情况不好,我会马上报告。

根据气流平衡的原理,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提高粮食温度。 他把库存的麻袋、棉帘、破被子都盖在粮食面上,足有十厘米厚。

果然,春节过后,结露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香金锁在粮库度过了第七个春节,为国家守护了15万公斤玉米。

1987年,临时工尚金锁破格提拔为粮库主任。

1993年,尚金锁所在粮库被国家粮食储备局确定为国家粮食储备库。

虽然身份古怪,但他探索粮食储藏技术的初心没有改变。

粮食丰收后,由于缺乏科学的储粮技术,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粮食容易出现蚊虫叮咬、鼠盗、霉烂变质现象。 这是农户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

尚金锁花了一年半的笨功夫,研究设计了适合农户的热沙顶、草木灰顶等8种贮藏技术。

根据国家规定,粮食水分在13%以下是安全粮食,超过15%容易发霉腐烂。 但农户不方便晾晒,传递给玉米的水分大多超过16%,最高达到23%。 玉米胚部大,水分大,呼吸旺盛,容易霉变。

鉴于这种情况,很多粮库都被拒绝了。 但尚金锁深知农民的辛苦,坚持开放收购。 这样,虽然解决了农家的粮食困难,但是把山大的困难搬到了家里。

如何解决高水分玉米的贮藏问题?

当然是通风、晾晒、干燥,但粮库人手有限,面积有限。 另外,晒干和干燥需要成本。

“金锁,水分20个玉米,你也敢收! ”上司的领导严厉批评了他。

“我想做点什么。 ”

果不其然,香金洛克经过五年的实验,终于发明了最简单有效的贮藏方法。

他根据不同的水分、不同的贮藏环境,将高水分的玉米放入正常麻袋后直接入库,码垛时采用了不同的包装,上下错落,留下了通透的风道。 这样就可以达到不晾晒、不晾晒、自然降水、保鲜、保质的目的。

秋后,收了玉米,马上是冬天,冷不坏; 春天气温上升,风多风大,通过风道的话,水分几乎干燥。

这是全国知名的“货币大厅”通风码垛技术。

这个技术很简单,但是怎么正确地掌握呢,有学问。 有限的地方,大量的麻袋,怎么堆? 怎么留个洞? 如何让洞变得透明? 一切都有奥秘。

这种简单适用的技术与国际通用降水方式相比,晾晒成本降低50%,烘干成本降低70%左右。

2000年,“货币洞”通风码垛技术被国家粮食部门正式命名为“高水分玉米自然通风降水技术”,并在全国推广。

30多年来,尚金锁先后完成16项科学发明,其中3项填补国内空白,4项填补省内空白。

大豆,古称菽,五谷之一。

随着国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国内市场对大豆的需求日益增长。 但大豆不易存放,当仓库温度超过25时颜色变红,产油率变低,油质下降,蛋白质劣化,脂肪酸变质。

2009年,国家计划从东北跨省调库。一批大豆被分配到尚金锁3万吨的储藏任务。

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柏乡县,夏季气温一般在36左右,最高可达40,且大豆大量贮藏,是史无前例的。

三万吨,不是小数目!

面对这一特殊任务,尚金锁毅然接受,表示“不仅不降级,而且保持新鲜”。

粮食行业的口号是“宁流千滴汗,一粒粮食也不错”,而尚金锁平时的口头禅是“宁流千滴汗,鲜粒粮食”。 保存粮食,不能只满足于不错。 不仅要使人吃饱,还要保持新鲜,使人吃得健康安全。

但是,“新鲜的粒粒谷物”怎么能轻易说话呢!

尚金锁用棉覆盖增温技术,解决过玉米结露问题。 那时,他发现包裹着的玉米温度很低。 如果仓储环境基本恒温,玉米内部温度也基本保持不变。 这其实是以前奶奶卖冰糕的保温方式。

对于这些东北大豆,如何保证低温贮藏? 香洛克反复尝试,决定用传统的方法进一步提高。

于是,他买了一大堆被子,一件件缝成一体,形成了一片片厚厚的“天衣”。

大豆入库后经历冬季自然降温,在春季气温回升前用被子和两层塑料布封装,度过夏秋两季; 进入11月,打开被子和塑料布,利用当地冬季寒冷气候降温; 在春天变暖之前,再次盖上盖子密封。 这样,大豆就会低温中长期保存。 三伏天温度也保持在8—24之间,安全度是夏天。

无任何强制制冷,无任何外在措施,节能、环保、绿色。

经过艰苦的试验,休眠3年5个月后,这些大豆粒似乎是新的,不仅没有出油,发芽率也保持在95.5%以上。

这个数字创造了东北大豆在华北地区保鲜的新记录!

一位老太太灵感来自卖冰糕的土法,尚金锁克服了大豆贮藏的难题。 土法,大突破!

几十年来,随着多种粮食储存技术,特别是玉米、大豆储存技术的突破,尚金锁已成为著名的“粮库保管员”。

但是,他的心底,还有另一种微弱的遗憾。

那就是小麦的保鲜技术。

小麦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粮食,但储藏极其困难,不仅容易发霉,而且害虫太多。 自古以来,小麦的贮藏就是一个难题。 因此,根据国家规定,小麦的储藏期在南方和北方分别为3年和5年,届时将推广陈储新。 而且,传统的贮藏需要药物熏蒸。 这样,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巨额的储存和轮换费用。

香金洛克想,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药,或者不用药,并且保持新鲜。 比时间还长吗?

小麦是热的不良导体。 合理利用天然免费冷热源,做好冬季蓄冷、春季保冷、夏秋稳寒的密闭隔热措施,严密控制,可长期进入冬眠状态。

理想的小麦保鲜是始终保持活力健康,只要“睡觉”,随时“醒来”。

原理很简单,但实践太难了,实现起来更难。 谷堆内部,看起来很安静,也是个小宇宙,有暴风雨,打雷,必须控制。 只有创造虫霉不能生长的环境,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

因此,尚金锁已经准备了20多年。 他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实验。 压凉砂、压被子、尝试各种保温材料……虽然有效果,但投入太大,不能普及。

后来,他改变了主意,不做加法,减法——,不按任何保温材料。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仓库吊顶; 仓壁厚50—70厘米,外墙喷白沫保温,阳面25厘米,阴面20厘米; 门窗严密密闭隔热。

2020年,他正式向这个难题发起了冲锋。

这一年,他实验性地储存了一万吨,分成了两个仓库。

6月中下旬,小麦收获,处理干净后按常规程序入库。 进入冬天后,采集自然的冷风。 选择最冷干燥的日子,进行两次机械通气,每三五天将仓库温度从零下3降至零下5。 之后密闭绝热,严密监视。

由此,第二年7、8月,即使外部高温接近40,仓库内的温度最高也只有15,谷物炉内部的最低温度依然保持在2左右。 小麦常年冬眠,残存害虫更是处于寒战状态,无法生长。

整个管理,每一个细节,都是滴水不漏、滴水不漏。

尚金锁希望在该保鲜技术成功后,我国粮食仓储小麦轮换期从3-5年延长到8—10年,不再吸毒。 这样,每吨小麦的储存和轮换费用可以降低50%左右。

两年过去了,一万吨小麦粒如新。

从各种数据来看,一切都接近理想目标。 新型“小麦低温绿色保鲜贮藏技术”实验进展顺利!

全国有数以千计的粮食储备库。 巨大的谷仓地带,像巨大的稳压器一样,无形中稳定着市场,稳定着社会。

关于国内外粮食形势和粮食安全问题,尚金锁有很多想法。

尚金锁连续多年提出增加地方粮食储备的建议。 这个提案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4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地方粮食储备500亿斤,进一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从2018年开始,他提出多年来加快制定粮食安全法的建议,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视。

香洛克是粮食储藏科学家、党员,是全国人大代表。 他站在黄色的土地上,向国家报告了自己在基层的真实感受。

确实,他关于粮食储存和“三农”的许多建议,大多被采纳。

他始终有这样的信念:仓仓廪实,天下安。 只有守住粮仓,才能把中国的饭碗拿好。

制图:赵偈汝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