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艺考热(从艺考热现象所想到的)

艺考动态2022-12-14 14:19:59艺考之家

和往年一样,今年艺术剧院的招生依然火热。从010到31034,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知名院校的报考人数都创下了去年的新纪录。艺考之所以如此火爆,与艺术教育的普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环境下对文化产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关。也与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对艺考的过度关注,以及考生和家长的盲目心态有关。

谈谈艺考热(从艺考热现象所想到的)

艺考考场上,美女帅哥如云,高不可攀的颜值和青春活力已经很显眼了。在明星年轻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明星考生参加艺考,点燃了娱乐媒体的报道热情。从《家有儿女》,北京电影学院Andy和Zray考上两位童星,到周冬雨、关晓彤等演员艺校,再到今年的“奥运女孩”奶林,TFBOYS成员,等等,纷纷加入艺考大军。在艺考过程中,明星和普通人一样,通过考试,考出了高分,做出了“神化”的噱头。在这个过程中,明星考生和娱乐记者的经纪团队通力合作,摸索出了一条操作和沟通的方式:考前考后——,发稿,考试期间直播和公关粉丝联动。以紧凑有序的宣传策略和报道节奏,不断向公众披露明星考场表现、考试成绩等不为人知的细节,满足了围观者的窥视欲,巩固了这些偶像积极勤奋的形象设定。行业的疯狂追捧也给艺考之火添了一把干柴。这两年频频出现艺考签约或者出道的情况。通过媒体或人才搜索,业余候选人一会儿成为舆论焦点,一会儿被经纪公司选中,成为明日之星的潜力。一些经纪公司也利用艺考的火爆,宣布签约的新考生出道,疯狂刷存在感。在造星行业几方的共同努力下,艺考的传播力和关注度不断攀升,行业热点演变成了一场社会狂欢。

被舆论置于聚光灯下,对艺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督促相关高校和政府部门进一步规范“艺考”流程管理,让考试相关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给考生一个公平的考试氛围。另一方面,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把握好“艺考”报道的适当度,或者过分追求明星效应,将其塑造成一夜成名的“梦工厂”,或者盲目放大腐败、功利等不正之风,将其描绘成一场包庇坏人坏事的“烧钱”运动。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考生和家长的认知。

总而言之,艺考不是高考的捷径,也不是成为明星的跳板。毕竟是普通的考试,是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前置环节。艺考成功不代表高考成功,也不代表就业可以一帆风顺,更不代表财富梦、明星梦的实现。即使你通过艺考成功走上了艺术之路,也不代表从此“披着黄袍”,一劳永逸,一举成名,到处光鲜亮丽,天价片酬,生活奢华,粉丝成群。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人难免会有急功近利的焦虑。但是,艺术不同于娱乐,它还承担着思想启蒙的责任。艺考,最后考察的是对艺术的理解,文化素养,以及考生的气质和内涵,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和艺术熏陶。在这场关于分数和特长,梦想和现实的“游戏”中,走捷径登顶是一种偶然现象。在复杂的环境中,候选人必须冷静下来

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在“火热”的艺考中捕捉到了一些“酷”的变化。比如艺术类试题的设置更倾向于综合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此外,一些艺术院校开设了互联网、游戏、衍生品等新专业。作为应对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关键词。与此同时,虽然艺考培训依然混乱,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机构坚持专业精神,展现出高质量的成绩,如北京中华艺术教育等机构,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一致认可。由此看来,相关行政部门和艺术院校都在试图通过艺考的风向标,对艺术教育中过于注重实用性,而忽视基础的人文素质问题进行整改,将其引回到尊重人才培养和艺术发展规律的初衷。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考生、家长乃至社会公众对艺考的态度终将回归理性,让更多考生的艺术梦想照进艺考的现实。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