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曲文化(戏曲表演系)

艺考动态2022-12-18 20:14:06艺考之家

【奋进,新远征,新时代,巨变】

光明日报记者苏丽萍

梨园戏曲文化(戏曲表演系)

中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有数以万计的优秀剧目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有《星光灿烂》、《梨园辉煌》等众多著名戏曲艺术家。

是戏曲角的艺术,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证。新世纪以来,歌剧艺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陷入了发展困境。但戏曲工作者仍在积极探索,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环节。除戏曲学校教育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超过——种,从开设研究生班、流派班到开办各种戏曲学校。在新老艺人的虔诚坚持和传承下,戏曲艺术春光明媚,欣欣向荣。

昆曲、晋剧、越剧、黄梅戏、粤剧、闽剧、黄南藏戏、二人台等三十四个地方剧种有大学本科学生。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年研修班)已创办六届,培养了来自全国50多个剧团的229名学员。

中国有348部歌剧。

青年研究班、学校班:打造京剧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请问,第七期青年研究班什么时候开课?”“本来是春季开学,但是由于疫情原因,具体开学时间还没有确定时间。”今年开春以来,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已经多次面对这样的问题。虽然他很不情愿地回答了他们,但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学生们急切的心情。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创办于1996年,学制三年。采取了“以理论为主,名家传技,回剧团实践”的分段培养模式。已创办六届,涵盖京剧、昆曲、评剧、豫剧等15个剧种,培养了全国50多个剧团的229名学员。

在全国多位著名京剧艺术家的指导下,文化底蕴和表演技巧提升很快。他们表演的传统剧目有继承有创新,堪称新经典。在新剧中,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塑造自己的新角色,有自己的代表作。他们的一至三名学生成为今天京剧舞台上第一梯队的骨干,四、五、六名学生成为京剧队伍第二、三梯队的重要力量,在各个院团主演,与第一梯队形成有序的梯队结构。现在中国京剧界很多知名的中青年艺术家基本都是从青研班走出来的,所以很多老京剧艺术家和理论家都说京剧艺术进入了“青研班时代”。

中国戏剧学院京剧研究所所长赵静波教授认为,青年学院的贡献之一就是为青年演员搭建了一个走向成功的阶梯。20多年的努力,在当前京剧舞台上形成了以60后为龙头,70后、80后为主体,90后、00后为接班人,结构合理的人才格局。第二个贡献是实现了京剧的高水准和抢救性传承。大师与导师的融合,名师与徒弟的对接,学术与技术的同步发展,学院与剧场的对接,都是“青年研究班”的创新之举。比如,作为导师,刘长瑜把自己的学生介绍给了浦剧的宋长荣派《红娘》和王秀兰派《拷红》,打破了“同龄人就是敌人”的旧习,以更加开放、现代的师生关系进行新型教学。

有了青年研究班的经验,2010年开了中国京剧学校艺术研讨会。在学院整体规划,基地实施教学,院团排练演出的“三位一体”教学机制下,来自19所学校的66名学生取得了显著成绩

很多学校和团的评流派课都是为了“激活学校,造福学校和团”而举办的。通过活化流派,不仅正宗流派的经典剧目得以传承,而且一些生僻剧目,如荀子派《宋士杰》 《赵氏孤儿》、盐派《野猪林》、上派《七雄聚义》 《北风紧》等也得到挖掘和整理。这些在教学中的再创造,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又在学校的传承中展现了时代的活力和精神,也使剧团在演出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甄嬛传》到《昆曲班》:让600年的昆曲活起来,香起来。

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刷新了800名在低谷中挣扎的昆曲从业者的精神。被称为“八百壮士”的昆曲人开始行动起来培养接班人。

2012年起,原文化部启动了“当代昆曲大师3354师徒及艺术传承工程”。此时,成立于1921年的苏州昆剧团已有44名昆剧团艺人退出历史舞台,上海的昆达班和昆二班、江苏的“吉”班、浙江的“师”班的昆剧团艺人成为著名演员。

“上海戏曲学校成立于1955年,第一届昆曲班,又称‘昆达班’,在‘川’一代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成为新中国一代杰出的昆曲演员,被誉为‘七梁八柱’。后来‘传’这一代人尽管年事已高,还是继续培养‘昆二班’。”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称自己是“昆二班”。昆台班和昆的艺术家们继承了川代的优良传统,继续培育昆三班,直至今天的昆。

“昆曲传承最重要的是博采众长。很少有人是自学成才的。”蔡正仁师从《甄嬛传》老师沈传志,并得到昆曲大师俞振飞的亲授。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徒弟。2021年苏州昆剧院整场昆曲《安国夫人》,其中《渭南之战》 《镜海魂》为沈月泉至顾传君、沈传志、沈传志至蔡正仁、蔡正仁至周雪峰八折。一代一代传下来,到现在都很辉煌。

“昆曲王子”张军是昆曲三班的学生。去年,他担任了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校长。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练好基本功,不仅包括“四功五术”,还要让自己沉浸在传统文化中。例如,他从蔡正仁先生那里重新学习了传统戏剧《战士》。当他拿起毛笔写字时,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三三五四”。现在的孩子都不练字了。戏曲的残酷在于,如果你长期没有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时间,当你拿起那支毛笔,唱着读着那些中国古代戏曲的时候,你可能感觉不到。张军强调:“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基本功不够扎实,传统文化渗透不深,就会找不到自信和依靠。”

“不到园子,怎么知道春天是这样的?”昆曲古老,是因为它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昆曲也年轻,因为它从不停止与时代同行。这不仅体现在一系列经典作品相继搬上舞台,也体现在昆曲人永远年轻的心态上。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代代相传,才使古老的昆曲艺术焕发青春,蓬勃发展。

多剧种办学:为地方戏曲注入新的活力

2009年9月,豫剧二团青年演员刘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北京,走进了中国戏曲学院的大门。他和其他23名学员一起成为了全国戏曲第一届豫剧班,也成为了豫剧史上第一位学员一批本科。今年,中国戏曲学院打破单一剧种(京剧)的教学体制,成立表演系,开始多剧种办学,开启了有计划、有特色地为地方戏曲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新模式。由此,中国现有的348个剧种,尤其是地方剧种(又称地方戏),也有机会拥有本科人才。

十几年过去了,比如昆曲,北京曲剧,豫剧,晋剧,越剧,黄梅戏,梨园戏,粤剧,闽剧,秦剧,藏戏,鲁剧,阳剧,河南曲剧,冀剧,河北梆子,川剧,汉剧,阿公戏,评剧,越剧。这些本科学位的“黄埔一期”,大大提升了其剧的人才培养水平、专业综合素质和全国影响力。

“我们今年是新的招生,山西蒲剧,上党梆子,青海平弦戏。截至目前,学院已培养地方剧种37个,总人数招生400余人,涵盖昆曲、藏戏、粤剧3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2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2个地方新兴剧种。”尹晓东解释道。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说:“学校的办学模式多种多样。其中有订单式培养,比如京剧两个班的学生。融入全河南模式,如第一届全国豫剧班招生,毕业后全系统并入河南豫剧学院组建团委;依托地方院校培养模式,如河北梆子、晋剧;对于基层剧团濒危剧种高端人才的培养,如陕西富平的阿公戏,在全国200多个“天下第一剧团”(唯一剧团)都设立了这样的剧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中专阶梯式模式培养,即从附中到大学的模式,如闽西汉剧模式。

得益于马金凤、王爱爱、陈智林、申小梅、曾静萍、彭蕙蘅等著名地方戏的加持。办一个多种民族剧种的学校就更厉害了。师生共同创作了这部歌剧的新剧,在业务上进行了培训和推广,并作为毕业剧进行了报道。2021年河南越调班毕业,演出新剧《霍小玉》。看到大家取得的成绩,豫剧团团长申小梅深感欣慰,也充满期待。她希望本科毕业的19位同学作为骨干,成立越调少年团,传承越调艺术,壮大越调力量。

055-79000(2022年05月06日05版)

来源:光明网-《香罗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