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模仿的风险与误仿的危害

艺考动态2022-12-19 02:38:16艺考之家

文|马金泉

歌唱中模仿的风险与误仿的危害

在中国的歌坛,人们往往认为有些歌手唱歌时对音乐的把握很好。比如美声歌手对作品的诠释有一种外国人的方式,民谣歌手对作品的诠释非常接近原唱。而我们自己处理欧美作品很困难,不敢动(这个“动”是积极的,不是胡改做的“动”)。文化、信仰、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更难控制了。我经常在想,为什么韩国人敢接触欧美音乐作品,甚至改编很多经典作品?意大利声乐作品很多。韩国的声乐教育(美声)起步和深化都比我们早,尤其是演绎作品的深度更是远远领先于我们。我觉得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中国歌手的嗓音条件都是一流的,但目前来看,落后于日韩,因为我们对欧洲传统唱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虽然我们站在今天,看着昨天,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2021年6月,歌手张亚伦在0755到79000的采访中提出“语言才是真正训练声音的手段”。在他看来,“西方人唱他们的声乐作品,都是用语言来定义的。比如你唱意大利作品,法国作品,或者德国作品,或者俄罗斯作品。试想,如果用德语唱意大利歌剧,怎么能唱出意大利风格?”他说,就像中国有中国歌词的西方歌剧版本一样,欧洲国家也有用自己的语言演唱其他语言歌剧的历史。普及戏曲是个好办法,但不要讲“纯风格”。从表面上看,用美声来定义歌唱是一个美丽的误区,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想法。(《音乐周报》 2021年6月9日)

对此,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支持者认为声乐是一种传达语言的艺术形式。反对者问:“掌握语言就等同于唱歌吗?”在我看来,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忽略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语言在声乐作品解读中的辅助作用”。

我不认同“说了就能唱”或“说了就能唱”或“说了就能唱”的歌唱思维和教学方式。但如果你像说母语一样说一个国家的语言,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会很有帮助,也一定会增加你自我对待的主动性,而不是仅仅依靠模仿来获得“强弱”“乐感”的表面意思,或者“这个作品可以唱”。

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模仿和复制也很强。早些年,很多民谣歌手都不会读谱(有些原唱现在也是)。无论他们是在山野还是在田野里唱歌,他们都是通过听他们的祖先或同村的长辈传下来的歌曲来学习的。这些原唱所唱的民谣大多“绝不会重复”,这并不是前面提到的作品的自我处理能力,而是中国民谣特殊性的一个方面:即兴性和随意性。

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族声乐成为音乐院校的专业。在当时没有老师和课本的情况下,学校请戏曲、民间艺人或民间艺人授课。时至今日,虽然所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接受“三小”(视唱练耳、听力、乐理)教育,但部分作品演唱的“口教”教学法和戏曲、曲艺学校演唱的“不失真”艺术把关一直延续至今。在这种教与学方法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仍然按照模仿来学习和演唱自己的作品,而把“越唱越像原著越好”作为审美或评判标准的声乐老师也不在少数。导致学生很难有自己的思维或能力去理解、解释和表达作品。民族声乐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薄弱,可能与《听会》的作品有很大关系。只有当国唱的歌手有一天获得了某种令人羡慕的奖项,他才会达到或者被推到一个被模仿和抄袭的“位置”。

其实一开始模仿是学习艺术的必经之路,但是在这条艺术道路上跑久了,还是靠模仿,是一个没有自己思维意识的歌手。有人说:“能模仿很好,但我怕我连模仿都不会。”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看得多高,想得多远。我想从声乐老师的角度告诉青年歌手:模仿可以是无脑的,但假模仿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需要每一个歌手认真分析。这其中的悖论在于,所有模仿者都不知道自己的假模仿行为,知道是假模仿,就不会有假模仿。

今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预约国内外声乐课,观看和查阅各种声乐文献。在这样便利的环境下,声乐学习一定不能急躁和盲目,更不能追求别人听不到却觉得“好听”的声音。特别是在学习和观看著名歌手的视听资料时,可以关注他们驾驭整个作品的技术能力,以及对音乐风格、舞台表演、情感平衡的把握。但是请不要模仿现场视频和录制中的一些错误和过于个性化的地方。最不能模仿的是他们的音色。这与我们中国戏曲的传统大相径庭。我们讲究的是吐字,手眼,体态,甚至音色。越喜欢越好。虽然这个问题几乎是美声歌手都心知肚明,甚至说得头头是道的事情,但也是每个人都容易犯的错误。

我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个关于著名京剧艺术家马的有趣故事:有一天,马先生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冲向舞台。因为他精神恍惚,一个“金鸡独立”片刻都没站稳,一条腿往后退了一步,才得以站稳。这本来是一个高手的失误,却被一些后来者不加歪曲地传为“经典动作”。中国民谣歌手中不乏这样的年轻人。每次看到被称为老师的人用“难归音乐”或“难归人声”的声音教学,年轻人就拼命崇拜和模仿。我不禁为年轻人捏了一把汗。当然,对于中国爱听歌曲的人来说,这并不容易。当他们认可一些著名歌手的演唱时,会以此为最高标准来衡量其他歌手对同一首歌的演绎。如果音色不一样,出气口不一样,甚至长音里的颤音都没有像著名歌手那样接近二度,就觉得“没味道”,“比原唱差远了”。所以,年轻歌手错误模仿美声大师的错误或过失的例子数不胜数。于是,在演唱曲目的选择上,也出现了“著名歌手唱什么我就唱什么”“著名歌手唱什么我就唱什么”的不良心态,即使错了也要紧跟。

声乐教学要因材施教,而不是像中国京剧行当一样,师傅唱什么,徒弟唱什么。师傅黑头,徒弟学黑头;是青衣,师傅,徒弟就在青衣干活。声乐教师虽然不像艺术指导(声乐钢琴伴奏)那样对每个声部的曲目数量有很大的认知范围,但为了教学,总是要不断学习和发展教师自己以外的声部作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教出同声部不同性别的学生,而不是局限于老师自己唱的歌曲的音域和风格。这种情况的存在应该是声乐学习者模仿困境的另一个原因。

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年轻歌手盲目模仿甚至错误模仿,声乐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正确的引导,告诉他们应该听哪些歌手的音像资料,在听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比如非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等非母语的作品。声乐老师的演唱示范,是对他手下的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模仿对象。在这里,老师要牢记“行为示范”和“行为榜样”的重要性,做好作为艺人的示范和表率,让青年歌手有一个准确的模仿模型,而不至于虚假模仿。在一个充满山寨思维、热衷模仿的声乐圈里,呼唤和积累创作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结尾-

《星标》音乐周刊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还不错。每一次推动

欢迎来到音乐周刊Tik Tok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