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相辉映的近义词(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

艺考动态2022-12-20 05:29:56艺考之家

上海交通大学旧图书馆

上海有三处校园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华东政法大学校园内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上海科技大学校园内的“沪江大学近代建筑”、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内的“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

交相辉映的近义词(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

这些“国家保护”建筑是保存完好、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群落,融合了中西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它们一直留在绿树的树荫下,它们与现代建筑相得益彰,唤醒了城市的记忆,为未来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建筑可读》这一版在随着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滨江步道的改造正式对外开放之前,已经详细介绍了圣约翰大学的现代建筑。本期重点介绍沪江大学近代建筑和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

3354编辑器

上海科技大学四眼堂

教会的巨变:从沪江大学到上海科技大学

沪江大学成立于1906年,位于黄浦江西岸龚俊路516号,前身为上海浸会大学堂。曾是中国最大的教会大学,1914年更名为“沪江大学”。

在建筑风格和校园规划上,学院的哥特式风格是沪江大学建筑最突出的特色。这种风格起源于美国的哥特文艺复兴晚期,出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校园空间庭院感强,建筑外观挺拔,有明显的哥特式竖线、塔尖券和雕刻。学校30多处历史建筑得到完整保存,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后,沪江大学随着院系调整淡出历史,但却积淀了丰厚的建筑底蕴和人文精神,并融入上海理工大学。

在沪江大学的本土化过程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建筑落成。

叶茨堂是沪江大学第一座综合教学楼,建成于1909年。徐志摩、郑、等人都曾在这里刻苦学习。泗塘楼平面呈长方形,清水红砖砌成,双坡红瓦屋顶。南立面采用双尖券,山墙玫瑰窗,高耸尖顶。入口采用组合柱式门廊,入口东侧为拱形门廊,是学院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四堂一楼是办公室兼教室,二楼三楼高到可以当礼拜堂,可以容纳300多人。其他房间用作学生宿舍。1911年,又加了一层,变成了四层。四眼塘1956年遭龙卷风袭击,坡屋顶西端受损严重。它于1957年重建。目前外立面墙面设置平面券窗,屋顶有连续老虎窗,作为学校办公楼使用。

从1911年到1928年,沪江大学不仅从一所教会大学转变为地方大学,其校园用地和建筑面积也大大增加。在此期间,校园的整体规划由著名建筑师亨利基拉姆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主持,将校园分为教学区、扩建区和教师住宅区,几乎每年都有新建筑落成。在这些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思培堂和孟思堂。

沪江大学的第二座大型建筑是贝斯堂,于1915年建成。这里原本是男生宿舍。墙面用青砖和红砖混合,形成垂直的立面构成。底层窗户为平券,二层为平曲券,三层为平尖券,其中二、三层窗户为统一竖线,增强垂直度感。南立面门廊由八根科林斯式柱子托起,侧面用花瓶栏杆装饰。主入口入口是一个尖角入口

思梦堂完成于1920年。原来是附中的下院。它是一栋砖混结构的四层楼房。它的平面是矩形的,对称的,轴突出。双坡屋顶坡度较陡,两侧对称布置老虎窗,南北立面中央及两侧延伸出三座宝厦。其中,南立面中央部分装饰有凸窗,中间部分装饰有精美的纹饰,下部新增两根立柱加固支撑。建筑的角落配有扶壁,类似教堂结构,室内走廊的顶部是尖拱。现在是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办公楼。

抗战前毗邻而建的四维堂、礼堂,如今已成为校园新的标志性建筑。

1928年,沪江大学第一任中国校长刘占恩博士(1896-1938)就职。他致力于“学术化、人格化、大众化、职业化”的改革与实践,推动了沪江大学的中国化。这一时期的校园建设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1937年的礼堂和四维堂。

两座建筑相邻而建,平面呈L型,南侧为礼堂,北侧为四言堂,与四言堂仅几步之遥。四维厅上层为礼拜堂,可容纳1200多人,下层为会议室、同学会室、团体会议室等。立面上有哥特式的十字窗和尖窗,窗洞口被细细的柱子分割成几个垂直的长窗,增强了建筑的垂直度感。东面入口为双扁拱洞。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师生返校,并于1946年11月23日在礼堂和四维厅举行了四十周年庆典。这组建筑现在仍被用作大学礼堂。

同时,上期所建成的思福堂也是一座优秀的建筑。以前是女教师公寓,3354。1920年沪江大学实行男女同校后,女教师逐渐增多。是砖混结构,三角山墙用木架装饰。南面有阳台,由饰有卷草的牛腿支撑;西墙有一个连续的半圆形牙齿装饰。东边有八角飘窗,上面有露天阳台;北面有带花瓶栏杆的屋顶露台,都体现了美国都铎式小洋房的风格特点。这栋楼现在作为学校的国际交流办公室办公楼。

上海科技大学四维堂和礼堂

抗战胜利后,图书馆的扩建和唐宓的建成使校园风貌一脉相承。

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进行了最后一轮建设。图书馆扩建于1949年完成,命名为“詹恩纪念图书馆”。同年,建造了一所新的女生宿舍,唐宓。这两栋建筑成为沪江大学最后的珍贵遗产。

新图书馆东翼与旧图书馆完全对称,两翼之间建有高耸的城堡塔楼,形成新的大厅空间。入口大门延续了旧门的四圆拱洞,中间有一个两层的尖券窗(现为圆拱),顶层用六个尖券拱和小尖塔相连,形成两侧的护墙。进入门厅后,是两层的共享空间,正上方设计了铅丝玻璃的采光顶,下方装饰了木质格栅吊顶。美观的形态与良好的照明功能完美融合,相当有趣。与旧的相比,新的更接近纯粹的晚期哥特式都铎建筑风格,在规模、功能、细节上都与旧的很协调。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绝佳的转型案例。

富士堂位于黄浦江畔,东临黄浦江,西临女生第一宿舍怀德堂。不同于校园内对称布局的建筑,富是一道非常独特的景观,造型活泼

从老校门走进沪江大学旧址,前方不远处,你会来到一片环境幽静,树木摇曳的区域。在花鸟中可以看到红瓦屋顶,清水砖墙。这里散落着14座独立的小屋,自东向西呈两排分布。它们在1915年至1936年间相继建成,建筑风格相似,布局各异。屋前有小路,房子的一侧被树篱分割成安静的小花园,这里曾经住过许多著名的学者。

其中,梅培理教授的住宅建成于1907年。住宅为砖木结构,假三层屋顶,坡度较大,老虎窗采用双坡和窝棚两种风格。外墙为青砖红砖,南面有半圆形走廊和飘窗。入口为拱形门洞,室内为木地板,楼梯间为深棕色油饰面。雷声修博士的住宅建于1917年,不规则。东北有一个体量围合的小院,西南有一个带三开间的装饰性柱廊。建筑外立面以灰砖墙为主,而楼线、基脚、檐口线、壁柱则以红砖为主。

2006年,对现有的7栋教师住宅别墅进行了全面保护和修缮。2011年,他们变身为沪江国际文化园,在这里设立了德国、日本、北欧等7个交流中心,成为独具特色的校园国际文化社区。

上海科技大学詹恩纪念图书馆

大学建筑群体的延续: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

南洋公学创建于1896年,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其校园位于3354徐家汇,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开创者徐光启曾在此居住。

与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隔开,校园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历经岁月沧桑,依旧宁静。在120多年的历程中,16座早期优秀历史建筑得到基本保存,并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老建筑艺术风格典雅,结构优美,文化内涵深厚,见证了校园的发展和人文的辉煌。一个世纪以来,这里培养了100多位科学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优秀人才。

南洋公学由时任督学的福开森策划,总体布局沿袭了当时英美盛行的方院式结构。中心校区是一个宽阔方正的长方形广场,广场北侧有——上院和中院两栋主教学楼,广场南侧对应的教学楼是外院。校园围绕长方形庭院而建,追求完整的秩序和氛围。其中,上院和中院对校园风貌的形成最具决定性。

上海交通大学中级人民法院

广场校区南北两翼:中院、新中院、新上院。

中级人民法院,顾名思义,位于中央广场的正北方,建于1899年。它是上海交通大学唯一一座建于19世纪,至今仍然存在的建筑。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蔡元培和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在这里工作过。福开森主持设计施工时,参考了当时美国著名大学的建筑形式,尤其是他的母校波斯顿大学。这种建筑风格在英国安妮女王和早期美国大学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它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改进,具有浓厚的西方艺术气息。

初建时,中院为三层砖木结构,办公、正常上课、中学用。建筑整体立面为三段式,严格对称,简洁大方,无复杂装饰,屋顶为两段式山墙。材质以清水砖为主,白灰勾缝,拱形门窗,饰以红砖窗套或眉券。它在平面上是矩形的,有稍微突出的e

新中级人民法院位于中级人民法院北侧,建于宣彤二年(1910年)。传统砖结构与木框架外廊的结合,堪称“中西合璧”。新中院采用的“外廊式”是上海早期的西式建筑风格之一,外围是一个大型的拱形开敞式外廊。这种建筑形式起源于东南亚,是为了适应热带气候而设计的。它分别吸收了东西方建筑的优点,外观轻盈通透。

楼高两层,平面呈之字形,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贯穿一条走廊。与西方外廊式建筑的砖柱廊、拱门不同,新中院结合了中国传统木梁柱体系的做法,用木梁代替敦实的砖柱,简化结构,同时内部有楼梯,二楼交通也通过内廊组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中间的庭院,它模仿了中国的传统房屋,高大宽敞,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共享空间。斜屋顶是透明的玻璃棚,象征着“天人合一”的理念。2003年,新的中级人民法院改建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老建筑再现辉煌,不仅续写了交大的船舶史,也为上海增添了一座特殊的博物馆。

新上院是旧上院的原始重建。旧上议院落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孙中山、马寅初、陈等都曾在此演讲。该建筑也是由南洋公学的主管福开森设计的。是英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和中级人民法院一样有名。这是一座三层砖砌建筑,拱门外有画廊,外墙装饰着破碎的山花和精致的法式凭证门窗。与中院不同的是,同样是教学楼的老上院地位更重要,所以增加了一些突出个性的做法。楼前有半圆形花坛,屋顶中央有一座醒目的方形钟楼,与1891年建成的上海海关大楼钟楼相似。它准时响起,是上海西部唯一的标准时钟。

1953年,由于旧上院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学校决定将其拆除重建。新的上议院采用了稳定的灰黄色基调。传统的民族符号被添加到屋檐的角落,屋檐下和平顶的窗户之间的墙壁上。立面的构成以直为主,符合西方古典建筑简洁和谐的比例。入口处有一个突出的门斗,水泥面上的斗拱、戏头、柱子、麻雀,都是质朴硬朗的。整个建筑坚固实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作为主教学楼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旧图书馆

广场校园的东、西翼:旧图书馆和综合办公室

老图书馆位于校园广场东侧,是建馆20周年的庆祝工程。1919年建成,标志着当时南洋大学堂完整校园体系的初步形成。建筑风格一般为文艺复兴风格,既有西方古典主义的科林斯风格,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精雕细刻、山花运用和色彩对比。与最早建成的中级人民法院相比,图书馆内部采用混凝土结构,尽可能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和一个稳定的结构,供图书存放和阅读。

建筑外墙为清水红砖,饰以白色浮雕和圆雕。西立面入口有六个希腊混合柱,柱头是伊俄涅和科林斯的复合柱,白色,细长,婀娜多姿。开窗的方式沿袭了西方传统的三段式,但处理方式比早期古典主义的严谨更为轻松。虽然脚的装饰方式很多,但手法简单自然。屋顶为三段山墙式,对称,两侧山墙末端弯曲

总办公室位于校园广场西侧,原名容容堂。它是为了纪念最早的留美学者容闳先生而建造的,于1933年完工。它是学校的行政中心。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建筑师庄俊。当时,现代主义建筑的潮流已经开始流行。容容堂终于充满了严谨的古典复兴风格,很多建筑细节如线脚、楼梯等都被简化了。整体风格与整个校园一致。1933年,14个学术团体在这座大楼的会议室举行茶会,欢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无线电之父古列尔莫马可尼。

该建筑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部空间设计简洁但施工庄重。外墙底部是灰色的截石,二至三层是赭石红瓦。砖上开两级拱券窗,灰绿色薄钢窗,虚而有序;古典的屋檐覆盖着平缓的四坡屋顶,透露着中国的传统韵味。位于平面中央的冰美厅采用了当时最尖端的自然采光技术,屋顶中央铺设了采光玻璃屋顶。即使四周没有窗户,会议室依然明亮、节能、实用。这里是学校的行政办公室。

作者:谢建军黄伊汶

编辑:范昕

规划:范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