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考》第二季传统戏曲专业拉开帷幕 弘扬国粹传承经典

艺考动态2022-12-22 06:34:03艺考之家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艺术学院艺术创作联盟打造的国内首个大型原创艺术公开课《中国艺考》第二季将于今晚继续播出。至此,影视表演专业和播音主持专业期末考试已经落下帷幕。然而,战斗的号角并没有停止。在本期节目中,传统戏曲专业比赛正式拉开帷幕,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戏曲艺术考生的真实写照,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能否再现京剧精神,绽放国粹之美?

《中国艺考》第二季传统戏曲专业拉开帷幕 弘扬国粹传承经典

学生们立志振兴京剧。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其中京剧甚至被称为“国粹”。第二季《中国艺考》选拔了十名京剧专业的艺考生进入冲刺营。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青年委员、川普在中国的表演嘉宾、2018年央视春晚《天女散花》的表演嘉宾,以及北京京剧院二团演员、杨派第三代传人担任班主任,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学院艺术实践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系主任,共同给学员们最专业的指导。

导师为了给同学们营造一个真实的艺考氛围,特意还原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环节,以此激励同学们朝着自己此刻设定的目标努力。在我拿起笔准备填的那一刻,很多同学说,真的紧张得好像面对高考一样。“每个学生基本上都有明确的目标,但仓一个学生,战战兢兢地填了二本院校。他不好意思解释,“我怕,以防万一”,但他坚定地说,“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京剧演员,我的目标是振兴京剧”。仓的父亲从小就告诉他,“振兴京剧,要从娃娃抓起,为弘扬中华民族国粹作出毕生贡献”。这句话也成为了他多年的座右铭,让他在学习京剧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指导老师张馨月听后非常感动,也说明了自己参加节目的初衷,希望以自己的经历缓解学生们的紧张状态,帮助他们摆脱这种“万一”。

6年学艺,家人陪着我。

京剧的艺考和其他艺考不同,因为京剧的表演有程式化的要求,所以大部分十岁就要来戏剧学院学基本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五”是每个京剧艺术考生都要经历的。每天早上他都要吊着嗓子,日复一日的练基本功。这种做法持续六年,训练中受伤更是家常便饭。艺考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京剧演员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个“代价”不仅仅是他们日常的刻苦训练,更是父母家人的付出和陪伴。

学生王加岳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入学那年,王加岳还不到十岁。她妈妈不放心她一个人来上海,就辞掉在老家丹东稳定的纺织工作,陪王加岳来上海,同时在王加岳的学校做保洁,就是为了方便照顾她。怕王加岳吃不惯食堂的饭,她妈妈每天都会做好午饭带到学校:“她吃得清淡,但吃得少,去食堂会凉的。”母亲细数女儿的小过错,言语中充满了对女儿的爱。这顿饭吃了六年。王加岳对母亲的陪伴和照顾深深地铭记在她的心中。想起母亲这些年的辛苦,王加岳不禁掩面而泣。

以身作则,感谢老师。

六年的学习技巧时间很快过去了,学生王东哥迎来了他和陈老师的最后一堂课。老师让王东哥再表演一遍《贵妃醉酒》。弦乐和声音一起,王东哥瞬间成了粉丝,微笑着展现自己的尊严和魅力。王东哥今天的表现得到了陈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这个剧是王东哥刚来学校的时候演的,回忆《贵妃醉酒》的第一支舞。“当时老师们都说这个小姑娘那么弱,看不上我。只有老师一直没有放弃我。”回忆起这六年来的点点滴滴,王冬歌忍不住哭了,深深地拥抱着她的老师陈,对她说着感谢的话。对京剧演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唱腔、念腔、拍掌、眼神、身段都有程式化的标准。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生和老师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尊师感恩也是京剧表演最重要的一课。

在大家都在准备艺考的时刻,来自中国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刘洪友选择了回家。刘洪友18岁。他出生于一个歌剧世家。他学习歌剧已经六年了。他的父母是地方戏曲演员,也是带领他走上戏曲道路的启蒙老师。随着艺考临近,刘洪友和家人都感到了压力,父亲当即决定明天亲自看看儿子准备的艺考曲目。第二天一早,父子俩来到熟悉的小广场,开始练功。在父亲的行动指导下,刘虹的信心大大增加了。刘虹的父亲说:“基本功就是每天练习。我们在文艺方面所做的,就是要有无穷无尽的艺术。”“艺术无止境”虽然只有四个字,但背后隐藏着无数辛勤的汗水。从小受父母教导的刘洪友,传承的是京剧世家锲而不舍的精神,可以金石为开。

京剧是中国的瑰宝,是需要努力的行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天吊嗓练功更是必不可少。舞台上无限风光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悲伤和痛苦?755-79000第二季,京剧被搬上艺考舞台,弘扬国粹,传承经典。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每周日晚21:25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二季《中国艺考》。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