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文化最迷人(有温度的文化不一样的精彩)

艺考动态2022-12-23 19:30:48艺考之家

在居民复古主题日活动“北平聚会”上合影。

有温度的文化最迷人(有温度的文化不一样的精彩)

《27个院子的孩子》供图

市民参观沈阳汉字主题学习室。

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学生在夜校上课。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供图

成都街头艺人持证上岗。

(资料图片)

前镇的人在画农民画。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十年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扩大完善,文化产品和活动极大丰富,服务更加优化、更加便捷、更加“有味道”,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生活更加美好。近日,记者前往北京、上海、成都、沈阳、杭州等五座城市,邀请普通市民讲述自己的故事,体验身边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变化。

来北京胡同开个社区聚会吧。

讲述人:牛薛瑞(北京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负责人)

2006年去法国留学,在那里感受到了社区公共文化福利对居民的影响,美好的事物和艺术的氛围在全民享受的状态中铺开。2011年底,带着把公共艺术带给大众的信念,我回到中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北京ONE艺术周。

北京艺术周的目标是用公共艺术激活城市的文化生活,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2015年底,在一次活动上,我就创造新的文化空间、通过艺术的驱动力帮助社区建设、复兴邻里关系等热点话题做了演讲。演讲结束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负责人找到我,提出要和他们一起打造公共文化升级的试验田,把我们期望传达的理念放到社区里去。

这个试验田就是内街27号院。当时我们走进去,第一印象就是院子太大太旧,我们很难负担得起这样的改造。但是三个月后,街道领导再带我进院子的时候,巷子里的小院已经装修好了。街道的书记和主任发自内心地告诉我,东四南街这一带在历史上是文化中心。大家都下定决心要用文化来推动这个地区的发展。当时我看到了政府的努力和决心,决定扎根社区,为公共文化和居民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6年9月10日,“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开馆。因为地址在27号,大家也给它起了个亲切的外号“27号院”。一开始,并不顺利。居民对我们组织的活动根本不买账。他们的文化活动还停留在广场舞和棋牌室的阶段。社区组织活动也是处于“不拿东西我就不来”的局面,根本没有文化中心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当时我们就迫切意识到,光凭热情和学术态度进社团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融入。

于是,我们开始了“艺术共同体”的探索和“伙伴”关系的建立。我们挨家挨户调查,不断与社区居委会沟通,统一认知,细分居民多元文化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喜好设计不同的内容。随着“艺术社区”逐渐成型,我们将把更多来自社会力量的优质资源引入社区,将优质资源与当地故事的挖掘相结合,输出优质服务。

近年来,我们为朝阳门积累了多样而丰富的本土品牌:有一个以“老人”为群体形象的艺术项目,名为“老竹艺”。通过采访老年人的生活故事和购买经历,开发了“老竹艺杂志”和“老竹艺商店”,深度挖掘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北平派对,以沙龙、展览、工作坊、市集、音乐、舞蹈为一体的复古主题日活动,激活老年人和年轻人轻松社交、居家的精神;关注老年人和年轻人互动的公共艺术项目“当我像你”实现了将当地故事转化为社会影响的可能性。此外,还有朝阳门会谈、文商旅探索项目8小时载人计划、培养大众议事能力的生活大爆炸、照顾社区日常生活的无废社区空间站、记忆交换站等主题。“27院儿”自成立以来,培育了400多个文化创意项目,开展了4000多项文化活动,服务了14万余人次。

在过去的六年里,“27号院”就像一块文化磁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来到胡同四合院。老年人、年轻人、外国人和儿童都竞相成为参与者和养育者。年轻人回归社区生活的场景,当地居民的幸福感也在增长,整体满意度达到95%。通过“艺术社区”的不断实践,探索出了公共文化新空间的可持续运营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后,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和更多人文情怀的文化艺术空间里深耕细作,像一颗扎进土壤的种子,为这个家园不断绽放美丽的花朵。

沈阳城市自习室的“汉字热”

讲述人:英子(沈阳汉字主题研究室负责人)

今年夏天,在文化底蕴深厚的辽宁沈阳老北市,一场以汉字为主题的城市研究开启了。

汉字主题学习是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百个城市书房(书室)以来打造的又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也是全国首个以汉字为主题的书房。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汉字”引入自习室,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与城市自习室相结合,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丰富的文化养分,是将城市自习室主题化、特色化、趣味化、体验式的创新尝试,也是与文化人、文化城的深层次设计。

史圣寺以东,锡伯家寺以西,青砖青瓦的汉字主题书房,占地约16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根据学习主题、阅读需求、创作目的、建筑结构等因素,设置经典、历史子集的郭雪区,以旧书、藏书为主的主题区,以传统儿童教育为特色的蒙古族学区等。都设计好了,除了上书房,南书房,上房的东墙和南书房的西面。而甲骨文中汉字演变的历史具象,隐藏在研究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到处都有经典和故事。

汉字主题学习除了具有满足大众阅读需求的城市学习功能外,对于中小学生、文字书法爱好者和国际友人来说,还是汉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基地。在这里,读者和游客可以通过讲解员的讲解、电子设备的演示和主题讲座了解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依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成果转化,研究室还为公众提供读、听、读、写、说、研、训、动等特色服务,开展“每周一字”、“每月一训”、“每季度一讲”等活动,每年主题活动不少于60项,让读者和游客以有趣的方式加深对汉字文化的了解和记忆。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中国人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汉字主题研究通过考试招募了400多名志愿者讲师,其中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66岁。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除了中国人,外国人也经常带着孩子来这里看书,体验中国文化,这又打开了一扇通过汉字了解中国的窗口。

《汉字学》自开馆以来,每天接待读者1500多人,爱书、爱读书、爱汉字、学汉字的热潮正在这里涌动。短短三个多月,该研究在知名评论网站“沈阳书店视听好评榜”中排名第一。在众多的评论中,有一位读者说,在他来到汉字研究之前,他一直认为这只是一个充满噱头的研究,后来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让他重新认识并爱上了中国的古文字。这些评价给了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接下来,随着图书的不断获取更新和活动的不断开展,我们将力争用三年时间时间,把汉字主题学习打造成让所有读者发现、认识、解读汉字的特色主题学习,成为引导全民阅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的文化地标。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真的很棒。

讲述人:王伟(上海市民艺术夜校)

机缘巧合,我与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结缘。四年前,我在网上查询文展信息,无意中看到“市民艺术夜校”秋季课程报名推文。我觉得很好奇,就进去了,没想到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是由上海群众艺术馆创办的文化艺术普及项目。采用延时开放、公益收费的模式,晚上为18至55岁的中青年提供艺术培训课程。我是金融从业者。虽然平时比较忙,但是因为热爱文学艺术,所以一有空就会去听音乐会,看展览时间,也会找机会学习一些有趣的艺术课程。得知有这样一个可以提供美术培训的地方,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很喜欢花,选的第一门课是花艺,学了好几年了。不同的季节盛产不同的花。插花课上,老师会根据节气的变化来选花,讲解花语,讲述历史,介绍插花的基础知识和不同插花流派的特点,然后让我们自己完成插花。有时候,我会把作品发到朋友圈,朋友们都会夸我,说我可以去花店了!

生活中,我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四年来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学习了花艺、茶道、香道、布艺、中式点心制作、朗诵等十余门课程。最近报名了皮带扣制作课程,再次“解锁”了一项新技能。通过这些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想学的东西,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传统文化领域,认识了一批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对艺术、对美、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受益匪浅。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分春秋两季招生。每门课程12节,每周一节,持续3个月。每节课500元。相比市面上的同类课程,虽然是公共服务收费,但质量很高。我接触到的老师不仅素质高,而且很多都是行业领军人物,非遗传承人。现在,我保持每周三节课的节奏。下班后吃个宵夜,先开车10公里去上课。我

近年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越办越好,越来越受欢迎。据统计,七年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共开设了495门课程,学员30282人。2021学年春季班开放网上报名通道时,五大校区46门课程提供近1200个名额,五分钟内售罄,受到广大市民欢迎。作为一个比较“资深”的学生,我也明显感觉到夜校已经流行起来。今年,上海市政府将夜校列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夜校以上海群众艺术馆为总校,不断“扩容”,实现了16个区的全覆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享受到这种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和我一起在成都街头唱歌。

旁白:杨振华(成都街头艺术家)

春天路,大悦城,太古里,来福士熊猫广场,九眼桥,东郊记忆.这几年,很多来过成都的朋友都注意到,很多热门地标和繁华地段都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就是街头艺人。

街头艺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巴黎、伦敦、罗马、纽约等欧美很多大城市都很常见,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在街头表演,既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学特长,获得相应的报酬,也为市民提供了另一种欣赏艺术的方式,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城市一直在摸索对街头艺人的管理。

2018年,成都开放街头空间,启动“成都街头艺术表演”项目,将街头艺术表演纳入公共文化统一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街头艺人。经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城管委统一授权,成都市文化馆向考核合格的艺术家颁发演出证书。那一年,得知消息后,我也报了名。

我自学了Beatbox(嘻哈文化的重要元素)和hip-hop。在全国、省、市比赛中得过一些奖,但在街头艺人的考核中经历过两次“滑铁卢”。成都街头艺人的考核还是比较严格的,对表演形式和节目内容要求都比较高。考试结束后需要参加一个培训,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管理规定和行业规范、演出包装、基本礼仪等。艺人还需要现场签《成都街头艺人公约》,才能最终“持证上岗”。

2019年,我成为成都第七批街头艺人。记得第一次上街是在春熙路,表演Beatbox和hip-hop。那时候我完全没有街头表演的经验,很矜持,不会和观众互动。观众也不太了解街头艺人。他们很害羞,不知道彼此该怎么办。结果我玩了四个半小时,最后只得到几块钱的“奖励”。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经过几年的运作,“成都街头艺术表演”项目已经从最初的30个点增加到88个点,拥有近500名艺术家。除了流行、民族、说唱和器乐,表演还包括魔术、舞蹈和相声。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的出现,给成都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如今,只要音乐在街上响起,无论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还是带着孙子玩耍的老人,或是到外地游玩的游客等等。他们会停下来欣赏表演,有人会与艺术家互动,“打赏”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每次在街头表演,我都有一种幸福感。其实不光是观众,大部分街头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在忙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很多人没有时间释放压力,绽放才华。在成都街头,我们学会了驻足,彼此接纳,彼此欣赏,传递温暖。

杭州“文化管家”的新鲜事

讲述人:李(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文化管理员)

「文化管家」是什么职业?很多人可能是最近才听说的。

这是2020年。针对基层专业人才缺乏、服务项目无法与时俱进、群众诉求无法及时满足等痛点和难点,杭州推出3354项目,在全市创新推出。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第三方社会文化机构以基层综合文化馆、文化礼堂为阵地,让群众根据需求清单享受一揽子公共文化服务。简单来说,文化管家就是政府雇佣的专业人士,为普通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我在大学主修文化产业管理。在校期间,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课程的启发,对公共文化工作产生了兴趣。然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实习。杭州新青年歌舞团于2015年推出“文化家政”服务模式,这是“文化家政”项目的雏形,并延续至今。实习期间,我亲身感受到了群众文化的热情和活力,也见证了“文化管家”项目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动。2021年毕业后,我走上了杭州新青年歌舞团的岗位,正式成为一名文化管事。

“文化管家”的职责涵盖活动策划、专业培训、场馆运营、群众文化团队建设等。在衙前镇,我主要负责“三组三社”的建设。我在原有的合唱团、民乐团、艺术团、摄影社、文学社、书画社的基础上,增加了走秀队、戏剧部、美容队、舞蹈队等多个团队。策划了走秀游行老街旗袍秀、农民画走亲戚、大运河花园拜年、“西湖之光”诗画展、红衙门艺术作品展等150多项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反响热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农民画团队获奖频出,获省级以上奖项31项,其中中国美协入选1项,浙江省美协入选4项。

“文化管家”项目送文化课到镇街,走进乡村社区。使用率低的文化礼堂和家园现在都有每周一次的活动,瑜伽、太极、舞蹈、书法、戏曲等文化活动取代了棋牌娱乐。文艺团队从闲散娱乐变成了可以上台表演的“专业”团队。去年,衙前镇先锋新村社区在“文化管家进村”项目中排练舞蹈《红旗飘飘》。因为第一次演出,很多人因为怯场而不敢上台,但是演出非常成功,有选手收到了家人送的花,成就感满满。在这一年的课程中,队员们的热情高涨,经常自发组织起来练基本功,等待新的表演机会。看到队员们信心满满,精神头更高,我也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文化管家”,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已写成《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在我看来,“文化管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同时也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衙前镇文化品牌3354的农民画为例,饭后,农村妇女放下手机和麻将,拿起画笔,讲当地的红色文化故事,讲村镇的进步和变化,一幅幅勾勒出“红色衙门前的美丽乡村”系列作品。(郑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