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付费自习室”悄然兴起 你会为“学习环境”买单吗?

艺考动态2022-12-24 06:01:39艺考之家

为了自学,

武汉“付费自习室”悄然兴起 你会为“学习环境”买单吗?

你的记忆停留在什么时候?

高三还是大学?

出了校门后,

你还会走进自习室吗?

2019年,付费自习室在武汉出现,半年来遍地开花。对于高考,考研,公考,考证,或者读书,学习,工作,人们花钱在自习室买一张安静的书桌。据统计,2019年全国新增付费自习室近千家,美团平台上相关交易量增长22.6倍。据预测,2021年全国将有1万个付费自习室。

自考会员。记者徐伟珍摄

数字背后是人们高涨的学习需求。春节期间,记者走进一家名为“公共独立空间”的付费自习室。因为会员的要求,这个自习室春节期间没有休息,人流量一度超过节前。在这里,有高三苦读到半夜的学生,连续奋斗两年的大学毕业生考研,30岁以下的IT从业者“一辈子都不敢放松学习”,职场妈妈在孩子小学前想尽办法准备职业证书,甚至还有家长带着8岁的小学生在这里培养学习习惯。

走进自习室的人,原因不同,目标不同,收获不同,但都有自己的坚持。

自考会员。记者徐伟珍摄

两年时间,这个自习室有一万多会员。

“坐在自习室的那一刻,那种神圣感让我热泪盈眶。身边的人都在学习。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

2019年,范丹莹的孩子一岁半,她打算重返职场。有金融专业背景的她想先考注册会计师,为求职加分。但是家里有粘人的孩子,图书馆需要早早排队。找一张安静的桌子不容易。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上海一家付费自习室的广告,经过一番走访,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2019年5月,樊丹莹与他人共同创办的“公共独立空间”开业,成为武汉最早的付费自习室之一。不到两年时间,这家品牌店有4家分店,吸引了近万名会员。

自习室的日常生活是无声的。推开自习室的门,黑暗来临。室内不开主灯,灯罩挡住了整面墙的窗户。课桌之间用挡板隔开,每个隔间都配有电源、储物架和隐藏式光源。没有人说话,只能听到零星的走动声、翻页声和键盘声。为了消除仅有的声音,有些自习室还把静音区和键盘区区分开来。

自考会员。记者徐伟珍摄

在很多独立空间甚至更多的自习室,人流量是随着考试日程变化的。每年夏天都是旺季,010到31045的人开始长达半年的“决战”。随着考研的结束,冬季淡季也来了。这个时候走进自习室的人,往往就是明年春天要考博士、考证、公考的人。今年又有一批特殊的留学生因为疫情不能出国,他们是来准备期中考试的。

但无论旺季,总有人坚持。春节前,很多委员问能不能休假。因此,中都空间的两个分支仍然开放。从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每天都有几十个会员来每个分店。有时甚至高于节前的客流量。

自考会员。记者徐伟珍摄

大年初五,38岁的吴女士正在准备春节后的职业资格考试。她去年开始准备考试,并且通过了所有的科目。“孩子5岁,再过一年就要上小学了。想着马上就要开始‘鸡’宝宝了,不如趁着还有时间先‘鸡’自己。”在职备考时间只能手机。当孩子去游乐场玩几个小时,或者在长辈家呆一天,她就把电脑和书带到附近的自习室。

姜女士选择带孩子去自习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她一直保持着自学的习惯。发现付费自习室后,M

范丹英说,“来自习室的都是目标明确,内心坚定的人。他们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而是不安于现状。”

自习睡午觉累的成员。记者徐伟珍摄

高三我欠了学习债,大学毕业后我会还的。

大年初五上午9点50分,刘瑞宁来到中都空间大支路店。距离春运开幕还有10分钟时间,已经有4个会员在门前等候。两年来,她有过两次考研。每年她都在这个自习室备考半年时间。现在一边做文员一边等二年级考研。

在朋友眼里,刘瑞宁工作努力。汉口大学音乐专业毕业,选择了一个跨专业考研,从音乐一跃到法律,除了当老师,从事创作工作。打架高峰期,她每天7点半出门,拿着爸爸准备的早餐和午餐,8点半到自习室,直到晚上10点才离开。如果不是40分钟的车程回家,她会一直学习到晚上11点商店关门。每天睡觉前,她都会看半个小时手机,放松心情。每周,给自己放一天假。

在刘瑞宁看来,这是一笔曾经欠下的债。高考前夕,她在打扑克。“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学习。”大学四年几乎都浪费了。直到大三,我和妈妈出国旅游,和一群师兄师姐走在一起,认识了一个帝国理工的学生。“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眼界、见识、见识差距很大,自己好浅薄。”一句话在她脑海中反复出现:“为什么生活如此不同?”回家后,她向母亲宣布,她要去考试,去学习。

自考会员。记者徐伟珍摄

自习室里不缺3个月的跨学科专业考上医学研究生的“学霸”,但要挤过这座越来越窄的独木桥,比刘瑞宁想象的还要难。

“一开始,我坐在学校图书馆里,不知所措。每天学习两三个小时,感觉好有力量。”班上70个学生,只有五六个考研,跨专业考的只有她一个。来不及感受孤独,更现实的压力出现了。“毕业后和同学朋友聚会,吃饭,玩都要花钱。大家都自食其力,我还找我爸妈要钱。”渐渐的,无效的社交越来越少,闺蜜心照不宣的半年没约她见面。陪伴她的是400多页的必备资料。冬天的晚上,她和一些考友甚至会裹着被子,在自习室外的走廊里背书。

2019年,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硕士,刘瑞宁因为考试改革和备考策略的失误,输了三分。不想留下遗憾,她在2020考研“刷了两次”。目前成绩还没有公布,但她已经和父母商量好了,如果再次落榜,就继续准备法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过程艰难,结果未知,但对她来说,未来开始走不同的方向。

自考会员。记者徐伟珍摄

如果只是为了考试一本,就不用双重压力了。

大年初八下午2点,看着女儿程吃完午饭,程的父亲独自离开了自习室。高三为期8天的学生寒假已经结束,艺术类考生程在春节期间比普通考生更忙。今天上午,她刚刚参加完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网考。晚上有文化课补习。几个小时后,她父女带着午饭来到自习室。

来自高二程已经习惯了如此繁忙的双考备考。第一次,店员建议她来中都空间办储值卡做会员。“高三,学生可以来哪里自学?”办年卡不划算。“没想到,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她是自习室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程就读于武汉市第六中学。他的偏科专业有点严重,但是在文化方面成绩足够了考上一本大学。她参加了艺考,这让老师感到困惑。“有人考艺考参加一本,不用”。但是,她喜欢看电影和影评。报名参加影视导演艺考后,在培训中得知“电影是如何制作的”时,她更加感兴趣了。但是高三学生每天7: 15到校,有晚自习。晚上9点50分全部结束,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时间本来就是奢侈品。艺考培训需求时间,而且要休学近一个月准备美术专业联考,给程压力很大。“回来后发现文化课排名明显下降。”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有限的时间更有效率。有些晚自习的同学时间,她会去自习室。“在学校,下课铃一响,大家就拉着你聊天,上厕所,找乐子。很容易被驱使,沉浸在乐趣中。”但是在自习室,她可以集中精神,直到晚上11点关门。

自习室休息区。记者徐伟珍摄

遇到挫折时,学习甚至成了她的减压方式。在几所著名的艺术院校中,中国传媒大学是程最喜欢的一所。但是她在网上考试遭遇了乌龙,看错了对相机的专业介绍。“就像在语文考场上回答一道数学题。一考完就觉得完了,不上大学了。”她沮丧地走进自习室,开始做作业。

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双重压力下,程小心翼翼地权衡和展望未来。穿着黑色羽绒背心的她,被调侃说穿得像未来的导演。她笑得很灿烂:“我爸妈给我取名叫李生,真是美好的人生。”

自习室的储物区。记者徐伟珍摄

一种不敢放松,永不停止学习的生活。

带着午饭,张先生下午也走进了自习室,一边吃一边和店员聊天。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只要自习室开着,他几乎每天都来。27岁从事云计算,一直在家远程办公。“公司分配任务并在规定范围内完成时间。除了开会,其他一切时间悉听尊便。但是,有些任务一个小时就够了,有些可能需要一千个小时,这就需要自我监督。拖到最后也是给自己坑。”考虑到自律不够,他选择将“家庭办公室”改为“自习室办公室”。

不缺家长,不缺各种娱乐的诱惑,自习室里唯一分散注意力的就是手机。有的人会把手机锁在储物柜里,物理隔离。张老师自有办法。他安装了锁定软件并无限期开启。只能使用白名单中的软件。在他的白名单里,除了必备的交流工具,几乎都是学习需要的,比如学习英语、日语、数学技能、阅读、健身甚至医学知识。只有在旅行的时候,机器才会解锁。至于游戏,他手机里没有。

自习室的工作人员。记者徐伟珍摄

这些学习好像和IT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他也不参加相应的考试。学习,对他来说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学好一门外语,出去看看也方便。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更好的把握。”短期内,这些研究很难有量化的结果,但在未来总会发挥作用。

有了坚定的内驱力,学习还是枯燥的。张老师坦言,“学习会有阻力,不如看书悠闲”。但在飞速发展的云计算行业,“很多同行都做到了财务自由,我不敢放松。学习也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一种进步的状态。毕竟学习是终身的”。(首席记者万)

出品:长江网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陈晨

来源:长江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