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黄冈师范学院考研大纲公告(自主命题)

专业信息2022-09-26 10:26:34chanong

黄冈师范学院2023年教育硕士自命题科目大纲

2023黄冈师范学院考研大纲公告(自主命题)

1.333教育综合http://jiaoyu.hgnu.edu.cn/2022/0811/c3721a81235/page.htm

2.801 http://jiaoyu.hgnu.edu.cn/2022/0811/c3721a81234/page.htm教育管理

3.808 http://jiaoyu.hgnu.edu.cn/2022/0811/c3721a81233/page.htm教育技术

4.809思想政治教育原理http://marx.hgnu.edu.cn/2022/0915/c59a83176/page.htm

5.802 http://wenxue.hgnu.edu.cn/2022/0915/c1647a83149/page.htm汉语课程教学

6.803 http://math.hgnu.edu.cn/2022/0914/c3612a83130/page.htm数学教育学

7.805 http://waiyu.hgnu.edu.cn/2022/0915/c1480a83152/page.htm英语教学法

8.811 http://wudian.hgnu.edu.cn/2022/0912/c3331a83072/page.htm的物理教学理论

9.810 http://huaxue.hgnu.edu.cn/2022/0916/c143a83186/page.htm大学化学

10.804 http://shengwu.hgnu.edu.cn/2022/0915/c111a83170/page.htm普通生物学

11.806中国民族音乐概论http://music.hgnu.edu.cn/2022/0915/c1700a83154/page.htm

12.807 http://art.hgnu.edu.cn/2022/0915/c500a83177/page.htm中外艺术史

黄冈师范学院2023年教育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大纲

考试科目编码:[333]考试科目名称:综合教育

第一,考试的目的

全日制教育硕士入学考试综合教育科目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成绩和考试时间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和笔试。

(三)试卷的内容结构

各部分得分如下:

教育学原理:60分左右

中国教育史30分左右。

外国教育史30分左右

教育心理学30分左右。

(四)试题的结构

解释题:6道小题,每道5分,共30分。

简答:4题,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检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第一,考试的目的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

2.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分析和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索教育价值和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萌芽、独立、多样化、深化阶段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第二,教育理念

(一)教育的质量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三。教育和人类发展

(A)人类发展概述

人类发展的意义;人类发展的特点;人类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类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在环境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人主动性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C)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它在教育人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和社会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国。

动词(verb的缩写)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三)中国教育的目的

1.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人格。

2.中国教育目标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和任务;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关系。

不及物动词教育体系

教育系统概述

教育系统的含义和特征;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2)现代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系统的概念;双轨教育制度;单轨教育系统;分支学术体系;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三)中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体系

中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中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式;中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课程概述

以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概念。课程的发展;课程开发中的几个主要争议问题?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改革

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八。教学(第一部分)

(一)教学概述

教学理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流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求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知识的基础阶段;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知识获得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3)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觉、启发、循序渐进、巩固、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阅读指导、练习、演示、实验、实践、讨论和研究等教学方法含义和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度;阶级制度;集团教学体系。

2.教学的基本和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学工作;教学评价。

(6)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类型。

2.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3.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评价。

十、道德教育

(一)德育概述

道德教育的概念

德育原则的含义和要求,如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疏导,善用长处,挽回损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影响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四)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1.道德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课等学科教学,劳动等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课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学,班主任工作等。

2.道德教育方法

劝导、榜样、锻炼、培养、熏陶、奖惩等意义和要求。

XI。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任务;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二)班级集体训练

班级的教育功能;班级和学生群体;集体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指导课外生活;学生的有组织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对学生的要求;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和作用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示范;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职业化。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劳动。

3.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集群”;教师的角色冲突及其解决方法;社会变革中教师角色的发展趋势。

(二)教师素质

高尚的师德;丰厚的文化素养;专业教育扫盲;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培训和提高教师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以及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理念;学校管理的要素;学校管理制度;校长负责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和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关系。

(3)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制化;学校管理的人性化;校本管理;学校管理信息化。

主要参考书

王道军、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中国教育史

第一,考试的目的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掌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过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重要教育制度、重大教育事件的教育思想。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础文献,特别是代表性的资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索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教育人物立志探索历史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

二、考试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在政府中学习”;大学和小学;国学和农村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塾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座的兴起

私人讲座的兴起;百家争鸣的私立学校;齐国稷下学宫。

2.孔丘的

孟思学校;“性善”理论与教育的功能:“光明伦理”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理论;“自得其乐”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的六经教学:“性恶论”及其教育功能;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听、看、知、做”的教学方法;关于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农业和工业商店中的人”的代表;“苏西理论”与教育功能:以“做兼职学者”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征的教育内容;积极创新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自利论”与教育功能:取缔私立学校;“法教”与“官学”。

7.战国末期的教育著作

055-79000:“三纲”“八项”;055-79000:“尊德”与“以道问学”,思考学习;055-79000: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

独尊儒术与读经为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化教育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弘扬太学,培养学者;实行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儒家经典教育;学习也是;洪门研究;县国学。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055-79000和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功能--兼论道德教育。

第四,封建国家教育制度的完善。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变迁

西晋中央官员研究:南宋时期的中央官员研究:北魏中央官员研究。

2.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

文化教育政策的探索与稳定;建立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中央和地方的官方学习系统是完整的;学校有严格的教学和管理制度;私人学习发展;学校教育系统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知推和《大学》;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家和道教;“三字经”与教育功能;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第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派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宋代的“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畲”:积分法;“六课法”;“监生”;社会。

2.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和发展;055-79000和书院教育的目的;东林书院及书院讲座;晶晶精舍、雪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立学校和小学的教材

私立学校的发展、类型和教育特征;小学教科书的发展、类型和特点。

4.朱的教育思想。

朱和《中庸》;“明天要理性,灭人欲”与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的读书方法”。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的功能;“因人而异”的教育原则;论教学;关于孩子的教育。

不及物动词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理念。

“是学校的错”和学校的作用;“生日成功”的人文性与教育性;义利统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张南书院: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建史静大学堂;改书院办学;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教育改革的倡导者;055-79000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扩民权”与教育的作用;培养“新人”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励人之力”、“开人之智”、“扬人之德”的“三教论”;“体用合一”的文教观。

6.清末新政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仁隐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除科举,兴学;建立教育管理系统;确定教育的目的;赴日留学的高潮和“风格浓郁的学习的繁荣”。

九。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政策;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想与运动。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教育,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平民教育运动;工读教育运动;职业思潮;勤工俭学;科学思潮;民族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系统”。

5.1922年的“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制度;“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6.收回受教育权的运动

教会的扩展和改革;收回受教育权的运动。

X.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目标和政策的变化

党性教育;“三民主义”的教育目的;“平时看战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体制改革

高校学区制的尝试;《陈武学制》的颁布。

3.学校教育管理措施

培训体系;中小学童军训练;高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