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改革新方案3+1+2,四川高考改革新方案2021高考是什么政策

自考指南2022-10-25 21:24:59chanong

2022年,四川省出台高考改革新方案,从2022年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实施,到2025年首次实施新高考。 新高考不分文科和理科,采用312高考模式。 其中,3门科目为国语、数学、外语3门统一考试科目,1门选修物理或历史,2门选修其馀4门至2门。 以下提供详细内容,请作为参考。

四川高考改革新方案3+1+2,四川高考改革新方案2021高考是什么政策

:

四川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稳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以下简称高考综合改革),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各类人才科学选拔社会公平出发,扎实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更加公平公正、科学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的引领。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正确育人导向,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多样发展为改革出发点和着力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国家选拔考生选拔课有机统一,实现新时代

——坚持公平公正。 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完善招生制度体系,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切实保障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机会公平、手续公开、结果公正。

——坚持科学选拔人才。 逐步完善多元评价方式,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增加学生选择权,扩大高校自主权。 提高高等学校和学生相互选择的多样性和匹配度,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合作育人,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选拔机制。

——坚持系统综合改革。 加强顶层设计,正确处理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关系,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进统一高考和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改革目标。 2022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整体实施,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健全公平、科学选人用人、监督有力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体制。

二.主要任务

(四)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试验类型。 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开始,全面开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合格性考试(以下简称合格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选择性考试)。 选择合格成绩作为学生毕业、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和普通高考报考资格审查的主要依据的考试成绩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考试科目。 合格涵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包括听力)、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14门。 选修考试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课。

考试的内容。 考试内容以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为准。 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21年版,2021年修订)》。 合格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选修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

考试的对象。 普通高中学生必须参加合格考试高中阶段其他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人士也可以报名参加合格考试取得高中阶段以上学校毕业证书的考生可以直接认定具有普通高考资格,无需通过合格考试。 选择的对象是符合当年普通高考报名条件,已经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的。

出现成绩。 合格考试(包括素质考试、实验考核)科目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选择用分数表示考试科目的成绩。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方式、时间安排等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五)健全普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 普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状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内容。

评价程序。 普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建立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信息监督机制。 普通高校具体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如实记录成长过程,在整理评选公示确认审核签名的基础上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确保档案资料的客观真实性。

用于评价。 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制定了科学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及早向社会公布,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六)深化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改革。

从2025年开始,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对招生录取进行评估。

改革模式。 不分文科,采用“312”模式。 “3”是语文、数学、外语(含英、俄、日、法、德、西) 3门全国统考科目,“1”是首选科目,考生在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自主选修1门; “2”是选修课,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课程中自主选修两门课程。

考试安排。 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课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选修课每年6月举行。 外语考试由听力和笔试两部分组成。 条件成熟时,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成绩构成。 考生文化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全国统考课和三门选修课成绩组成,总分750分。 其中,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分数均为150分,总分450分。选修课成绩以原始分显示,复选课成绩以分档表示,三门课分数均为100分,总分300分。 等级转换评分办法另行制定。

选拔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普通高校学业水平选修课中,划分招生专业(或专业类)科学,合理安排考生报考专业)的优先和重选课要求

录用方式。 普通高等学校统考招生按物理、历史两大类划分计划,划分界线,分别提交材料,分为本科、专科两个阶段进行录取。 除提前录取批次外,考生报名由“高校专案组”组成,实行平行报名投档统一录取模式。

(七)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

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考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加强省级统筹,立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布局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规模,发挥分类考试作为高考主渠道的作用。 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考核方式,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实践导向、强化能力,完善分类考试内容、形式、招生录取机制,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保障措施

(八)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总体设计、有序推进。 各市州县市区要落实推进本地高考综合改革的主体责任,及时研究高考综合改革相关事项,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统筹推进改革各项工作。 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将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情况纳入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估范围。

(九)明确责任分工。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相关措施,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高考综合改革监督制度。 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加大编制调整力度,做好普通高校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配备与改革任务相适应的招聘机构人员力量。 宣传互联网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做好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研究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项目费用标准调整工作。 财政部门要健全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全面实施公共经费财政补贴制度,落实改革经费保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推进公办高中阶段学校和招生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岗位设置、职位评定等政策的落实。

(十)加强条件保障。 各地要立足改革需要,掌握基础性基础知识,准确掌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要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短板、补强弱项,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配套措施,为改革提供良好条件。

(十一)加强宣传引导。 要做好各项政策宣传解释,积极宣传各地各校改革成果,凝聚改革共识,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要树立和倡导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育政绩观,破除唯升学率、唯学历论等错误观念。 要加强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择业能力,加强对考生、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诚信教育,健全招生诚信档案,积极营造诚信考试、公正选才的良好氛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