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内蒙古大河湾:智能科技让黑土地农业生产智能化

动态新闻2022-12-18 07:21:58自考头条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1日电(记者邹俭朴)初冬的黑土地上,秋收的喧嚣正在消失。 在内蒙古扎兰屯市的中科院“黑土粮仓”先导专业大河湾示范区内,酷派无人化智能农机穿梭而过,对秋收后的土地进行耙吸等整地作业。

新华社内蒙古大河湾:智能科技让黑土地农业生产智能化

“与传统农机相比,新一代智能农机更像是计算机、手机、农机相结合的综合体,6-8人就能完成10000亩农业。 ”坐在一公里外指挥中心的操作台前,中科院计算高级工程师陈海华正在观察智能农机的一举一动。

陈海华介绍,智能农机装备通过与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土壤光谱分析仪等设备协同工作,将采集到的数据及时汇总到指挥中心,在后台通过分析建模进行智能决策,为黑土地制作电子文件,保护性耕作

中科院计算的工作人员正在启动新一代无人化智能农机。 新华社记者邹俭朴摄

大河湾示范区所处的大兴安岭东南麓区,坡地多,风蚀严重。 近年来黑土耕地腐层趋薄,比二次土壤调查平均减少10至15厘米,暗褐色土壤减少15至20厘米,有机质从每公斤68.6克减少到每公斤43.34克,但地表砾石含量比30年前近20倍当务之急是好好滋养这片黑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

2021年7月,中科院发起“黑土粮库”科技会议,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科院深度合作,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保护性耕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黑土地智能化农机关键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现代农业新模式。

“我们正在探索在不降低综合效益的情况下保护黑土地的模式。 ”中科院算正高级工程师张玉成表示,未来五年,大河湾示范区计划将3万亩核心示范区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5000亩新能源智能农机作业示范区人力投入减少50%以上。

“在保障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量的基础上,实现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未来服务于内蒙古东部四个盟市乃至东北地区。 ”张玉成说。

大河湾示范区的无人测土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邹俭朴摄

“农业智能化进程是大势所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张佳宝告诉记者,大河湾示范区通过理念创新,实现绿色生产、智慧生产、规模化生产。

“黑土粮库”科技会战开赛至今已有一年多。 中科院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已建成7万亩级示范区,形成主要推广技术41项,示范推广面积累计约1.7亿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