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类的现实困境及解决途径

动态新闻2022-12-22 12:10:49自考头条

作者:战晓慧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有利于改善14亿多人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目前,全国各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工作正在扎实开展。 具体的垃圾分类工作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垃圾分类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推行垃圾分类的现实困境及解决途径

垃圾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的“国家大事”。 首先,推进垃圾分类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条件下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垃圾产生量巨大,末端处理能力相对有限,仅靠垃圾末端处理难以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应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垃圾回收利用效率。 其次,推进垃圾分类是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推进垃圾分类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再利用,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此外,中国推进垃圾分类对世界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将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为全球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为中国方案做出贡献。

但实行垃圾分类时间由于时间短,我国垃圾分类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各地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不同,大众对垃圾分类缺乏常识,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也不够完善等。 要科学稳妥推进垃圾分类,“十二五”时期垃圾分类工作的着力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在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加强垃圾分类全国统一管理。 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生活垃圾具体分类标准,垃圾分类名称的表达也多种多样。 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年正式实施,将垃圾分为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利用物。 随后,北京发布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将垃圾分为厨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同时,杭州将垃圾归类为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 成都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利用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 武汉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利用物、有害垃圾、厨房垃圾(湿垃圾)、其他垃圾)。 从具体实施来看,上海的湿垃圾并不完全等同于北京、成都等地的餐厨垃圾,不易腐烂的硬质餐厨剩余部分,如椰汤,在上海是干垃圾,在成都是餐厨垃圾。 这是因为上海的分类标准是从基层处理的角度出发的,北京、成都等地是从尖端分类的角度出发的。 但是,各地不同的垃圾分类标准却不能使群众正确分类垃圾,同时相关企业也不方便进行垃圾处理。 另外,同样是可回收物,既有表示为“可回收物”的地方,也有表示为“可回收垃圾”的地方,各种各样的表现容易混淆大众的理解。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优化垃圾分类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规则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城乡等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工作推进计划。 三要健全垃圾分类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形成规范的制度和道德约束。 同时,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垃圾特性和处置利用需要不同时期进行调整。

第二,大力普及垃圾分类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受长期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自觉主动性差。 尤其是农村地区,随意倾倒、随意堆放垃圾更为常见,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 二是部分垃圾分类过于细化,实际操作中垃圾分类准确率较低。 垃圾分类常识的普及状况直接影响垃圾分类的前沿效应。 鼓励社区、居委会、农村等可以通过课堂垃圾分类、义务教育阶段让孩子学习垃圾分类常识的渠道开展垃圾分类常识小讲座,积极参与到广大群众中来; 企业可以在产品外包装上增加垃圾分类标识,方便人们处理垃圾,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垃圾分类常识的宣传方法,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常识。 要把垃圾分类放在头上,放在人心里,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放在心里,化为行动。

第三,完善垃圾分类相关产业链。 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垃圾产生量,尽量减少填埋量和焚烧量,充分利用可回收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因此,垃圾分类必须做到众志成城、垃圾清运、垃圾处理利用相结合,三者缺一不可。 但目前中末端处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城市缺乏分类垃圾清扫车、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再生资源处理中心、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垃圾中末端处理设施和场地,分类后的垃圾在末端处理中得不到充分利用。 个别地区群众发现自行分类的垃圾在中基层运输和处置过程中仍然混装,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产生了怀疑,积极性下降。 对此,必须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依托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结合垃圾分类处理的前端、中端、末端,实现真正的垃圾减量、资源回收利用。 对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政府部门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奖励表彰等措施鼓励相关企业,最终实现垃圾分类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行业要积极应对垃圾分类带来的新变化。 目前,垃圾分类给一些行业带来了挑战。 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大、中城市,垃圾精细化分类需要不少的时间成本和生活成本。 在上海,外卖大骨汤饭没吃完,需要先把汤倒入下水道,把一次性餐具、没吃完的骨头扔进干燥垃圾桶,把米饭和肉倒入湿垃圾桶,把外卖包装袋处理干净再放进可回收垃圾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呼唤更多的“刺绣功夫”,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看,垃圾分类是人类社会大势所趋,应尽快多方聚集合力,探索适合在垃圾分类情景下消费的产品和服务

第五,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客观上,细化垃圾分类还是一件新鲜事,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值得讨论的地方。 例如,不少小区为了让垃圾准确分类到垃圾桶,实行定时投放,安排工作人员现场监督。 这种方式看起来有效,但实际上效率很低。 而定时投放的虚拟前提是所有群众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垃圾投放,但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这一前提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现场监督实际上也不是“良策”。 总体来看,万事不易做起,习惯自然。 为了形成垃圾分类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由政府主导推进垃圾分类,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垃圾分类顺利推进的地区、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或奖励,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激发人们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 最后,垃圾分类应该娃娃抓起,可以发起更多的亲子活动,让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垃圾分类。 总之,只有政府、企业、广大群众和各类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制作垃圾分类的必答题。

(作者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