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创新大潮来临,中国迎来新药收获期

今日新闻2023-01-06 15:51:0051data

(报告监制/作者:西南证券、杜向阳、张西)

1.数据解读:我国创新药上市数量即将迎来爆发期。1.1申报数据的解释。上市项目数量从2020年开始爆发式增长,预示着新药上市数量即将迎来大幅增长。每年首次申请上市的项目数量是新药上市数量的先行指标。2020年首次申报上市的新药项目为115个,同比增长67%。截至2021年12月,首次申请上市的新药项目达到198个,超过2020年全年。到2021年12月,上市新药达到97种,创历史新高。根据申报项目数量,我们预计2022年上市的新药数量将有望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我国新药上市即将迎来井喷期。所列项目的数量与适应症相对应。2020年申请上市的新药项目为166个,同比大幅增长80%。截至2021年12月,申请上市的新药项目达到284个,超过2020年全年。说明市场上新药覆盖的适应症数量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疾病得到了药物的有效治疗。

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国共有442个创新药物项目申报上市,其中申报目标居前的为PD1、流感病毒、第三代EGFR抑制剂、CYP51A1(抗真菌药)和新冠肺炎疫苗。申报单位超过3个的项目数占39%,呈现一定的聚集现象。从近三年我国上市的药物品种来看,肿瘤药物占比最大,达到24%,其次是免疫学,达到9%,其次是心内科和呼吸内科。

1.2临床试验数据解读:2016年以来我国新药临床试验数量持续增加,其中CDE批准的临床试验与药品上市相关。自2018年以来,CDE批准的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增加了约30%-40%。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至2021年11月恢复至40%以上,突破历史新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持续快速增长,说明我国新药研发的积极性较高,为创新药的持续上市奠定了基础。三期临床项目的数量大致反映了上市项目的数量。对于大多数适应症,后者落后于前者1-3年。因此,2020年大幅增加的上市项目数量对应的是2017-2019年的三期临床试验数量。2018年后,三期临床实现项目数量逐年增加,2021年实现突破性增长。到12月份已经达到378个项目,同比增速36%,大大超过往年,预示着申请上市的新药项目数量有望继续增长。近几年二期和一期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增长较快,这与国内药企在几年前完善R&D团队布局后,开始进入大力立项阶段有关。2019年、2020年、2021年,截至11月,一期临床项目数分别增长118个/54个/172个,2021年增速明显。假设2022年后,第一期新增临床项目比上年增加50个,第一期平均时间为2年,第二期平均时间为3年,项目进展到下一期的概率为80%。由此估算,未来几年中国的临床试验数量还会继续增加。

1.3创新药交易数据解读:中国在全球创新药交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全球创新药交易热情逐年上升。2021年交易笔数达到534笔,交易总额1185亿美元。中国在创新药物的全球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贸易额仅次于美国。按照转让国分类,2021年美国公司转让交易数量为277笔,中国公司为117笔。根据tra的分类

截至2021年12月,国内公司利森信共有128个项目。其中,交易金额居前的包括豪森制药从Silence到mRNAi GOLD平台开发的siRNA药物的三个未披露标的,交易金额合计13亿美元。丁医药从Blueprint Medicines为非小细胞肺癌引进了两个耐药候选药物,交易总额达6亿美元。到2021年12月,从中国转移到中国的创新药项目有115个,其中成交金额居前的有华锐风电、中国抗体、云顶新药的项目,金方医药与信达生物的交易,天京生物与济川药业的交易。1.4国内不止一个新药上报FDA,国产创新药达到新高度。创新药能够获得FDA批准上市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有助于开拓欧美市场,也代表着国内创新药能够达到更高的认证水平,标志着公司的R&D实力和临床申报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于2019年获得FDA批准上市,是中国首个获准在美国上市的创新药。目前,已有数十种创新药向FDA提交了NDA/BLA,更多的国产创新药将获得FDA批准上市。

2.ADC、双抗体和CAR-T细胞治疗概述ADC、双抗体和CAR-T细胞是新药研发的三个重要方向,尤其是用于肿瘤治疗。这三个方向都有可能产生突破性药物,国内外的研发力量也都投入到了这三个领域。2.1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多的ADC药物。全球已公布的ADC候选药物有400个,其中136个集中在共同靶点,53个靶向HER2,其次是EGFR和CLDN18.2,中国是全球ADC研发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正在研究的ADC候选药物有144个,其中65个ADC候选药物集中在热点靶点,28个靶点HER2,其次是CLDN18.2和TROP2。按治疗领域分类,在研ADC药物主要分布在肿瘤、罕见病、血液领域,其中肿瘤领域国内项目占比达到66%,高于全球。从在研药物数量来看,恒瑞医药是国内临床阶段ADC最多的药物,其次是美亚科和荣昌生物。从药物研究进展来看,最快的是荣昌生物的Verdituzumab,其适应症为胃食管结合部胃癌,已获批上市。云顶新药力森的戈沙妥珠单抗正处于上市阶段。此外,还有四个处于第三阶段。

2.2双抗体全球已公布的双抗体候选药物有588个,其中519个集中于共同靶点,193个靶向CD3,其次是PDL1和PD1。中国是世界双抗体药物研发的重要力量。我国企业正在研究的双抗体候选药物有260个,其中225个候选药物集中在热点靶点,63个靶点CD3,其次是PDL1和PD1。从治疗领域来看,全球双抗体项目56%集中在肿瘤领域,21%集中在罕见病领域,13%集中在血液病领域。我国肿瘤领域双抗体项目比例略高于国际,达到63%,罕见病领域略低,为17%,血液病领域与国际相近,为13%。从在研药物数量来看,百济神州是国内临床阶段最常用的双抗体药物,其次是百奥泰和Esmat。从药物研究进展来看,最快的是百济神州的Belitumomab,其适应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已获批上市。康方生物的凯德宁单克隆抗体正处于上市阶段。此外,另外两种双耐药药物处于第三阶段。

2.3 CAR-T细胞治疗全球已公布的CAR-T细胞治疗候选药物有697种。有482种候选药物专注于共同的靶点,其中195种靶向CD19,其次是BCMA和CD22。中国是世界CAR-T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的重要力量。中国有260个企业正在研究的CAR-T细胞治疗候选药物,其中111个候选药物集中在热点靶点,42个靶点CD19,其次是BCMA和CLDN18.2,从治疗领域来看,全球CAR-T项目分布在中国类似的地方。肿瘤占43%-44%,罕见病占28%-29%,血液病占27%。从在研药物数量来看,国内临床阶段CAR-T细胞治疗最多的是科吉药业和优卡地,其次是仁济医院、博生济和润恒达生。从药物研究进展来看,最快的是复星凯特的安捷伦,其适应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已获批上市。明驹诺的药物Riquelonset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适应症也已获准上市。此外,其他CAR-T细胞疗法仍处于2期。

3.国内外创新药物生物技术公司概况按在研药物数量来看,恒瑞药业在国内上市公司在研管道数量最多,其次是中国吴声药业、优诺康、百济神州、汉森制药。荣昌生物等19家公司部署了ADC,进展最快的是荣昌生物的virtuximab已经上市,云顶新药引进的戈沙妥珠单抗处于NDA阶段,华东制药从免疫原引进的抗FR ADC处于三期临床阶段。百济神州等27家公司布局了双抗体。进展最快的是百济神州贝林弓单抗已经上市,康方生物的抗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处于NDA阶段,康宁杰瑞的抗PDL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处于三期临床阶段。我们根据市值对美国股市的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排名。市值最高的公司,大多是已经成立多年,拥有成熟产品管道的上市公司。由于新冠肺炎疫苗的成功,MODERNA成为美国股票市场排名第二的生物技术公司。从合作方面来说,国外初创公司大多与大公司在产品上有合作,并进行合作R&D或商业授权销售。在三家专门做ADC的公司中,SEAGEN的市值最高,最近三年翻了一番,主要是公司到了收获期,2020年以来已有7个新药获批上市。以下ADC是市场上针对该靶标的首批药物:抗TROP2抗体偶联药物戈沙妥珠单抗、抗BCMA抗体偶联药物belantamab mafodotin、抗nectin-4抗体偶联药物enfortumab vedotin、抗CD79b抗体偶联药物polatuzumab vedotin。GENMAB是一家以双抗体为特色的代表性初创公司,其抗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是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双抗体。此外,还有13个双抗体在酝酿中。(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重点公司分析4.1恒瑞药业公司目前有10个创新药获批上市,13个新药已提交上市申请/一期/三期研究阶段,40个新药处于一期-二期研究阶段,240个临床研究项目正在研究中。4 . 1 . 1 Karelizumab重点品种:国内上市的PD-1产品有8个,分别是BMS的Nivolumab、默沙东的Pabolizumab、君实生物的Trelizumab、信达生物的Cindilizumab、恒瑞医药的Karelizumab、百济神州的Trelizumab、康方生物/郑达天晴派Ampley McAb、宇恒生物/姚明生物。来自恒瑞医药的李淑昕利珠单抗后来居上,是中国PD-1赛道的最大赢家。2020年市场份额第一,达到39%左右。2020年12月28日进入国家医保,成为无鳞非小细胞肺癌、肝癌、食管鳞状细胞癌三大适应症唯一可以医保报销的药品,从而确立了入院的坚定优势。在2021年的医保谈判中,预计新获批的1/2线鼻咽癌也将顺利进入医保。吡咯烷:吡咯烷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它是一种小分子、不可逆的泛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国内首个EGFR/HER2靶向药物,也是国内首个凭借II期临床研究获得CFDA有条件批准上市的治疗实体肿瘤的创新药物。吡咯烷于2018年8月有条件批准上市,与卡培他滨联合用于治疗HER2阳性、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这些患者以前没有接受或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治疗。使用前,患者应接受过蒽环类或紫杉类化疗,适应症于2020年7月获得完全批准。吡咯烷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多西他赛治疗HER2乳腺癌的新辅助疗法已于2021年9月15日提交中国NDA,预计2022年获批上市。佐帕里:2020年12月,基于对BRCA1/2突变的铂敏感卵巢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的多中心IIb期,氟帕里被NMPA批准用于治疗二线或以上化疗后铂敏感的复发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胚胎性BRCA突变的原发性腹膜癌。今年6月,基于氟他胺与安慰剂在复发性卵巢癌维持治疗中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III期FZPL-III-301-OC研究,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正式批准并颁发《药品注册证书》,批准用于铂类敏感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在含铂化疗完全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治疗,也就是氟他胺。佐帕里在多个方向也有其他适应症,包括小细胞肺癌、复发性和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前列腺癌、复发性卵巢癌和晚期胃癌。

曲波帕:曲波帕乙醇胺是一种小分子人TPOR,选择性结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跨膜区,激活依赖于TPOR的STAT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血小板,起到增加血小板的作用。曲帕泊乙醇胺片是一种高选择性TPOR激动剂,是通过对曲帕泊的结构进行一系列修饰而得到的。它不与内源性TPO竞争,不诱导TPO抗体,并且可以实现血小板计数的稳定和可预测的增加。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上市的口服TPO受体激动剂,改变了患者需要定期注射的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21年6月,NMPA批准了1类创新药物Hepatepopa乙醇胺片的上市,可用于此前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其他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年患者,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成年患者。硫酸利马唑仑甲苯:临床应用有优势,适应症被批准领先。马唑仑是由GSK公司设计,Paion AG公司在咪达唑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了丙酸甲酯侧链,直接作用于GABAa受体,起到镇静作用的短效GABAa受体激动剂。利佐兰起效快,失效快,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小。同时,通过组织酯酶代谢,代谢产物无活性,可被氟马西尼拮抗,既有丙泊酚的有效性,又有咪达唑仑的安全性。然而,该专利报道了利马唑仑的游离碱不稳定。Paion公司(国内授权给人福医药)和恒瑞医药分别研发了利马唑仑的苯磺酸和甲苯磺酸盐,比利马唑仑更稳定。2019年12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胃镜检查镇静的适应症获NMPA正式批准(人福医药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于2020年7月上市);2020年6月,甲苯磺酸利马唑仑的第二个适应症被批准上市,用于结肠镜检查和镇静。2021年11月,甲苯磺酸利马唑仑第三适应症获批上市,用于全麻诱导和维持。此外,用于支气管镜检查的镇静药物已经上市。从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国内主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右美托咪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丙泊酚和瑞马唑仑等。remazolam上市前,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占据近90%的市场份额,到2021H1,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的市场份额下降到80%左右。随着remazolam的增加,有望重塑全麻药物市场格局。

阿帕替尼:阿帕替尼是恒瑞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它可以通过高度选择性抑制VEGFR-2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强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IC50低于同类药物,能更强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增殖。帕蒂尼于2014年获准上市。作为胃癌的唯一靶向药物,用于治疗在过去接受至少2种全身化疗后出现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基于III期注册临床研究AHELP的结果,2020年最新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正式将阿帕替尼纳入二线治疗的推荐,推荐水平为I级,证据水平为1A;2020年12月,NMPA批准阿帕替尼用于接受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此外,截至目前,恒瑞已开展了24项阿帕替尼临床试验,其中19项仍在进行中,10项为三期临床试验,多与PD-1单克隆抗体Karelizumab联合使用。通过积极开展联合使用和加厚城市河流,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增长。4.1.2 ADC和双抗体品种公司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ADC药物研发平台。从在研ADC项目来看,公司已公布在研产品11个,其中6个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4个药物于2021年首次获得临床批准。可见公司对ADC领域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在抗抗体方面,公司有20多种双/多特异性抗体在研,涉及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病、疼痛、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PD-L1/TGF-双抗体已进入三期临床,HOT-lg双抗体平台将为公司的双抗体产品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4.1.3每年,公司预计批准品种。公司已上市10个创新药,分别是阿雷昔布、阿帕替尼、噻呋替米、马来酸吡替尼、甲苯磺酸利马唑仑、卡列珠单抗、氟佐帕利和Herzepam、CDK4/6抑制剂和亨吉利胺,在研创新药有AR、PD-L1和PD-L1/。根据NDA情况,预计2022年公司将有4个新品种和新适应症上市。公司目前仍有40个三期临床,2023年将有大量品种上市。4.2百济神州百济神州有12个自研药物处于临床试验或商业化阶段,3个产品获批上市,9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药和小分子新药快速推广。目前仍有50个临床前项目在开发中,其中一半以上具有FIC潜力。未来两年,将有10多个项目即将进入临床阶段。4.2.1重点品种泽布替尼:泽布替尼是世界上第三个BTK抑制剂。早期市场数据显示,超过2/3的新患者选择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的头对头数据和显著的安全性为医生选择提供了依据。同时,与伊布替尼和阿卡替尼相比,泽布替尼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目前,泽布替尼已在包括中国、美国、欧盟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20余份新药和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全球已有18份申请获批。营销应用的广泛布局将为泽布替尼的全球商业化奠定良好基础。021Q1-3泽布替尼收2210/4240/6580万美元(3057%/506%/319.1%)。随着红杉试验的成功,预计一线治疗CLL/SLL可能在2023/2024年获批,带来新的泽布替尼量。

替利珠单抗:替利珠单抗已被NMPA批准上市,用于五种适应症:二线复发或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二线UC、一线sq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非Sq非小细胞肺癌和二线HCC。其中cHL和UC两个适应症于2020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21年新批准的sq非小细胞肺癌、非Sq非小细胞肺癌和HCC成功纳入2021年国家医疗保险目录。NPC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或三线治疗、ESCC二线治疗、MSI-H实体瘤二线/三线治疗已提交中国sBLA,预计2022年获批上市。FDA已接受ESCC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上市的申请,预计将于2022/2023年获批上市。此外,SCLC的一线治疗、HCC的一线治疗、ESCC的一线/局部治疗、GC的一线治疗和UC的一线治疗也已达到临床III期,他们正在积极探索与公司管道中其他产品的结合作为基石。帕米帕利:2021年5月,根据一项开放、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的关键II期部分临床结果,NMPA批准其治疗复发性晚期卵巢癌(OC)、输卵管癌(FTC)或胚胎性BRCA突变的原发性腹膜癌(PPC)。该公司还在中国开展了帕米帕里与安慰剂的III期临床试验,用于铂类敏感复发性OC患者的维持治疗。本次试验主要数据预计在2021年或2022年上半年公布;和具有BRCA突变转移性HER2阴性乳腺癌的II期临床试验。此外,该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Pampali治疗多种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利非尼:利非尼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RAF单体和二聚体抑制活性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先前的临床研究表明,在具有BRAF V600E突变、非V600E BRAF突变或KRAS/NRAS突变的肿瘤患者中,利非尼显示出抗肿瘤活性。无论是作为单药治疗还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利非尼都有潜力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BRAF V600E突变、非V600E BRAF突变或KRAS/NRAS突变的子宫内膜癌。该公司正在探索Lifirafenib和mirdametinib(PD-0325901)(一种由SpringWorks开发的MEK抑制剂)的I b/II期联合药物试验,以评估对RAS突变和其他MAPK信号通路异常的晚期或难治性实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2019年6月,公司与SpringWorks宣布成立MapKure,开发公司发现的具有高选择性的新一代RAF激酶抑制剂BGB-3245。MapKure已经开始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招募BGB-3245的I期临床试验的患者,用于治疗具有BRAF基因突变的晚期或难治性实体瘤患者。关于RAF抑制剂的竞争格局,目前已有6种RAF抑制剂在中国上市。BG-11417: Bcl-2是凋亡通路的关键蛋白调节子,在多种恶性血液肿瘤中异常表达。在细胞中,促进细胞凋亡的唯BH3蛋白和抑制细胞凋亡的BCL-2蛋白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平衡。而肿瘤细细胞BCL-2表达上调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肿瘤细胞无法进入凋亡过程。只有一种Bcl-2抑制剂——艾伯维的VENCLEXTA(Vinek Pull-tab )( 2020年销售额超过13亿美元)获准在全球上市。该公司已经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开始了一期临床试验,以确定BGB-11417在R/R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MTD和推荐的二期剂量。

此外,该公司已经启动了BGB-11417单独和联合氮胞苷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Ib期临床试验,以及BGB-11417治疗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成年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1年推出BGB-11417和kafezomib及地塞米松的组合,用于治疗同伴患者。14)纳入患有染色体易位的MM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的患者,使用BGB-11417单一药物的II期临床试验来治疗过去使用BTK抑制剂治疗的CLL和MCL患者。预计公司将于2022年陆续开展BGB-11417的关键临床试验。BG-10188: PI3K 是PI3K激酶的一个亚型,主要存在于免疫细胞和血细胞中。它参与B细胞中BCR的信号转导并控制体内B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与其他PI3K抑制剂相比,BGB-10188的安全性提高,并在体内表现出抗肿瘤活性。在澳大利亚,该公司正在进行BGB-10188单一疗法和联合替利珠单抗或泽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和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并计划招募150名受试者。在竞争态势上,美国已有4个PI3K小分子靶向抑制剂获批(中国尚无获批药物),国际上有12个PI3K抑制剂在临床阶段用于肿瘤相关适应症的治疗。BG-A333: BG-A333是抗PD-L1的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在异种移植模型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该公司计划开发BGB-A333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其他癌症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各种癌症和其他潜在领域。目前,BGB-A333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澳大利亚进行,以评估BGB-A333作为单一疗法或与替利珠单抗联合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效果。在竞争态势上,国内已有3个抗PD-L1单克隆抗体获批,15个抗PD-L1候选药物处于临床或上市应用阶段。4.2.2 ADC和双抗体平台公司搭建了双抗体/三抗体平台,目标包括CD3、4-1BB、CD16等。底层支持技术包括单域抗体、普通轻链双抗体、scFv等。未来,产品将陆续进入临床。此外,公司引进了Ambrx的定点偶联技术,建立了ADC平台,设计了新型连接子提高的稳定性和选择性,跟踪了免疫刺激ADC的研发。

4.2.3公司每年预计批准的品种。自2019年泽布替尼被FDA批准上市以来,已有3个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上市并实现商业化。后续的R&D管道也很丰富,推广很快。它已成为一家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并逐渐转变为一家全球综合生物制药公司。此外,公司目前拥有9个授权产品,可以为公司提供可观的现金流。4.3信达生物公司目前有5个品种获批上市,1个品种处于上市阶段,28个品种处于临床阶段,4个品种处于三期临床阶段。4.3.1辛迪力单克隆抗体重点品种:国内最早进入医保的PD-1单克隆抗体,国内第二大PD-1单克隆抗体,仅次于恒瑞医药的Karelizumab。2021年批准了三个新适应症: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一线肝细胞癌。这三个适应症成功纳入医保,有望推动2022年销量大幅增长。预计2022年批准上市的主要适应症是食管鳞状细胞癌、TKI治疗后的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和胃癌。大改编的相继上市,将有望推动该品种三年内可观的销量增长。FGFR抑制剂:中国最快的FGFR抑制剂。该品种从Incyte公司引进,2020年4月17日通过FDA批准上市。它适用于以前治疗过的FGFR2融合和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2021年7月12日,NDA在中国提交了同样的适应症。本品联合顺铂已投入国内一线胆管癌三期临床试验。如果试验成功,有望将用药推进到一线治疗。

Orobatinib (Bcr-Abl T315I抑制剂):国内首个第三代Bcr-Abl靶向耐药慢粒。公司于2021年7月14日从亚圣药业引进该品种。它是一种口服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对BCR-ABL和包括T315I在内的各种BCR-ABL突变体有突出的作用。该品种于2021年11月25日获准在中国上市,其适应症为“拟用于对任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且有T315I突变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成年患者。不建议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我国每年新增慢粒白血病患者约1万人,该品种上市后将为公司贡献新的增长点。TaOlecimab(抗PCK9单克隆抗体):公司自主研发产品,目前处于三期临床,进展处于国内第二梯队,国内产品处于第一梯队。抗PCSK9单克隆抗体对高胆固醇血症有显著疗效。ODYSSEY CHOICE II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Alyssey单克隆抗体对LDL-C的减少为-51.7%对4.7%。Eloizumab和inclisiran的临床结果与Allisy相似。2020年,Allisy Euzumab的销量为4.5亿美元,Elouzumab的销量为8.9亿美元。我国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超过1亿,该药市场空间可观。我公司作为国内抗PCSK9单克隆抗体第一梯队,先发优势明显。Aplimab(抗CD47单克隆抗体):CD47-SIRP是免疫调节中除PD-1/PD-L1外的又一重要信号通路。肿瘤细胞上的PD-1和T细胞上的PD-L1的结合可以避免T细胞的攻击,而CD47-SIRP通路可以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巨噬细胞的攻击。CD47在多种实体瘤细胞和恶性血液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呈正相关。因此,CD47-SIRP通路也具有广谱抗肿瘤潜力。基于此,CD47靶点诞生于重度合作。2020年9月,天京生物宣布将其CD47单克隆抗体lemzoparlimab(TJC4)在大中华区以外的研发和商业化授权给艾伯维,并保留在中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进行该项目研发和商业化的权利。这笔交易的总金额达到了19.4亿美元。公司的来他单抗是国内唯一临床三期的抗CD47单克隆抗体。除了来他单抗,公司还在CD47-SIRP信号通路上布局了抗CD47/PDL1双特异性抗体,引进了Alector的抗SIRP单克隆抗体,目前仍处于临床前阶段。parsaclisib(PI3K抑制剂):该品种是公司从incyte引进的。目前在国内处于临床骨髓纤维化三期,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带淋巴瘤处于二期。三种PI3K抑制剂已在中国上市,其适应症为滤泡性淋巴瘤的三线治疗。公司的差异化布局是骨髓纤维化的第一指征。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帕萨西联合Rucotinib应用于Rucotinib患者。治疗24周后,12例可评估患者中,8例患者脾脏体积缩小,2例缩小30%以上,1例缩小35%以上。(报告来源:未来智库)4.3.2双抗体品种公司共有8个双抗体品种在研,包括多个目前的热点标的,其中进展最快的是抗PD1/PDL1双抗体处于二期临床。

4.3.3每年,公司预计批准的品种。公司2021年前在中国销售的品种主要为辛地利珠单抗和三种生物类似物。2022年以来,其他新药产品陆续上市,公司也逐渐从生物技术向制药方向发展。4.4目前君实生物公司已有1个品种获批上市,1个品种处于上市阶段,12个品种处于临床阶段,3个品种处于三期临床阶段。今年以来,公司加快新品种进入临床。2021年已有15个IND/申请获批,预计明年将有更多品种进入临床。4.4.1重点品种分析:国内首个上市的PD-1单克隆抗体已获批四个适应症(黑色素瘤2L、鼻咽癌3L、尿路上皮癌2L、鼻咽癌1L)。一线食管鳞状细胞癌和1L非小细胞肺癌提交给NDA。接下来,肝细胞癌1L、小细胞癌1L、EGFR-TKI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等主要适应症有望在明年上市。公司重点关注的NACLC新辅助治疗和肝癌辅助治疗的三期临床试验也接近尾声,预计2022年提交NDA。Senaparib(PARP抑制剂):该品种由公司于2020年8月从英派制药公司引进。目前国内进展最快的适应症是晚期卵巢癌患者一线维持治疗处于第三期,非粘液上皮性卵巢癌、卵巢导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的临床试验处于第二期。目前,中国市场上有四种PARP抑制剂。抗PCSK9单克隆抗体: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目前处于三期临床,进展处于国内第二梯队,国内产品处于第一梯队。抗PCSK9单克隆抗体对高胆固醇血症有显著疗效。ODYSSEY CHOICE II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Alyssey单克隆抗体对LDL-C的减少为-51.7%对4.7%。Eloizumab和inclisiran的临床结果与Allisy相似。2020年,Allisy Euzumab的销量为4.5亿美元,Elouzumab的销量为8.9亿美元。我国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超过1亿,该药市场空间可观。我公司作为国内抗PCSK9单克隆抗体第一梯队,先发优势明显。4.4.2 ADC和双抗体管道分析公司从多喜生物引进抗TROP2抗体偶联药物,目前处于临床I期.此外,该公司还建立了自己的ADC药物平台,三个针对CLDN18.2、BCMA和nectin-4的ADC正处于临床前阶段。公司还建立了自己的双抗体平台,抗PD1/TGF-双特异性抗体处于第二临床阶段。

4.4.3每年公司预计从2022年开始,获批品种将陆续上市。预计第一个上市的主要适应症是饲管鳞状细胞癌,随后将陆续上市NSCLC、NSCLC新辅助、肝癌辅助、其他主要适应症。该公司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新药将于2023年上市。triplizumab的主要海外推广权授权给美国Coherus公司。目前,NDA用于1L和3L治疗鼻咽癌的方案已经被FDA接受。预计今年开始大适应症将陆续申报,海外贡献值得期待。4.5荣昌生物公司目前有2个品种获批上市,5个品种处于临床阶段。公司ADC平台国内领先,Vedicizumab是国内最早上市的国产ADC。目前,有几款ADC正在开发中。4.5.1重点品种分析:TACI-Fc融合蛋白是国内首个获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国产创新药物。国际上鲜有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新药。目前获批上市的药物只有三种,分别是阿尼氟单抗、贝利珠单抗和替他西替,其中贝利珠单抗和替他西替在国内上市。2020年,Belizumab的全球销售额为7.2亿英镑(18%)。结合标准治疗,Taxip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组。从临床数据来看,预计替他酯的疗程优于贝利珠单抗。

目前世界上上市的针对TACI的新药只有一种,处于研究阶段的适应症相同的目标药物也只有安赛蜜。这个品种的进展很慢,几个临床试验显示数据很差。Taxip有更好的竞争格局。Vertuximab (HER2抗体偶联药物):1)胃食管结合部癌和胃癌:125例患者的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Vertuximab用于HER2阳性胃食管结合部癌和胃癌三线治疗的ORR为24.8%;MPFS为4.1个月;生存期为7.9个月,优于大多数临床阶段的胃癌治疗药物。2020年年中,DS8201发表了HER2阳性胃食管结合部癌和胃癌三线治疗的临床数据。这项二期研究(Destiny-胃食管01)招募了187人。与化疗组相比,DS8201的ORR为51%对14%,Os为12.5对8.4个月。在DESTINY-Gastric02中登记的79人的单组试验结果显示,曲妥珠单抗deruxtecan用于HER2阳性胃食管结合部癌和胃癌的二线和三线治疗,ORR为38%,mPFS为5.5个月。2)尿路上皮癌:多种创新药物正在探索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方法。Dixituzumab对HER2阳性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药物。RC48-C009试验包括64名患者,其中85.9%之前接受过二线治疗,最终ORR为46.9%,mPFS为4.3个月,mOS为14.8个月。3) HER2阳性乳腺癌: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药物中,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效果最好。地妥珠单抗的一期临床应用表现出优异的效果,两组临床试验的ORR评分分别为36.7%和57.1%。后续大规模临床数据有望与enmetruzumab相当或超过enmetruzumab。基于virtuximab优秀的临床数据,公司与西雅图基因(SeagenInc)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纳斯达克:SGEN)开发和商业化virtuximab。该公司从这笔交易中获得的总潜在收入将高达26亿美元,其中包括2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高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的研究在国内是热点,很多同类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地昔单抗是国内首个获准上市的抗HER2抗体偶联药物,其适应症为“用于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且接受过至少两次系统治疗的患者”。4.5.2 ADC管道公司ADC平台国内领先。除了国内第一个ADC药物vidiximab诞生外,还有7个药物在研,包括多个靶点。其中,抗CLDN18.2抗体偶联药物处于二期临床,一期临床有两个品种。公司2021年开始进入收获期,2021年上市Verdisizumab和Tetaxetil,2022年上市尿路上皮癌预估Verdisizumab。三期三个适应症预计2022年提交NDA,2023年上市。

4.6康宁杰瑞药业公司目前有1个品种获批上市,7个品种处于临床阶段,其中2个处于三期临床阶段。还有一批临床前储备项目。4.6.1重点品种分析KN046:KN046是抗PD-L1/CTLA-4的双抗体,其临床适应症分为三类:一是主要适应症,二是PD-(L)1治疗的肿瘤,三是PD-(L)1反应不充分的肿瘤。目前四个适应症已经进入临床危重期,肝癌即将进入临床危重期。非小细胞肺癌鳞状细胞癌:KN046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鳞状细胞癌的mPFS可达7.29个月。KN046卡铂和紫杉醇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鳞状细胞癌的数据优于非鳞状细胞癌。基于这一突出的数据,公司重点推动KN046在非小细胞肺癌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应用。如果进展顺利,它有望在2022年提交NDA。

PD-(L)1 经治非小细胞肺癌:一个入组26 人的KN046 单药用于PD-(L)1 经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显示,ORR 为8.3%,DCR 为50%,mPFS 为2.8 月,mOS 为20.2 月。该试验显示了KN046 对PD-(L)1 经治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疗效。目前公司正在推进KN046+仑伐替尼用于治疗PD-(L)1 经治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临床。胰腺导管癌:胰腺癌被称为最为凶险的肿瘤,极度缺乏疗效好的药物,胰腺癌中约90% 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KN046 联用化疗一线治疗胰腺癌可获得55.6%的ORR,初步显示出优异的效果。该适应症也是公司重点推进的适应症之一,目前正在关键性临床阶段。肝细胞癌:KN046 与仑伐替尼联用,可将仑伐替尼治疗肝细胞癌20%+的ORR 提高到50%+,且DCR 达到95%。3 级以上不良反应为20%,明显低于anti-PD1 单抗与仑伐替尼联用。食管鳞状细胞癌:KN046+紫杉醇+顺铂,联用或不联用放疗,均能获得91%以上的DCR 和44%以上的ORR,并且3 级以上的不良反应率不到20%,安全性突出。KN026:双重阻断HER2 的表位II 和IV,适用于多种HER2 表达的肿瘤。目前主要推进在乳腺癌和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的临床试验。2021 年8 月23 日,公司将KN026 在乳腺癌及胃癌的独家开发及商业化授权给石药集团全资附属公司。后者同意向江苏康宁杰瑞支付人民币1.5 亿元的首付款及根据该产品于该地区的开发进度支付最多人民币4.5 亿元的开发里程碑付款,附加最多人民币4亿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和两位数百分比的分层销售提成。

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18 例可评估的HER2 高表达患者中,ORR 为55.6%,DCR 为72.2%,9 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60.4%。9 例既往接受过曲妥珠治疗的患者,其ORR 为44.4%,DCR 为66.7%,mPFS 为5.6 月,mOS 为11 月。乳腺癌:KN026 在标准抗HER2 治疗失败的HER2 阳性乳腺癌中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RP2Ds 的mPFS 为6.8 月,1 年总生存率为90.3%。KN035:全球潜在首个皮下注射的PD-L1,2020 年12 月提交NDA,适应症为“既往接受过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治疗的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晚期结直肠癌和既往至少一线标准治疗失败的MSI-H 晚期胃癌及其他既往至少一线标准治疗失败的DNA 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晚期实体瘤”。目前第三轮补充资料审评结束,上市在即。4.6.2 双抗管线康宁杰瑞成功创建了一种全球领先的基于Fc 的异二聚体双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即电荷排斥诱导双特异性(Charge Repulsion Improved Bispecific,CRIB)平台,可有效解决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的化学、生产和控制(CMC)问题。利用该平台研发的抗体与天然抗体形状和分子大小相同,结构相近。公司两个重要品种KN046、KN026 均出自公司双抗平台。4.7 贝达药业公司目前3 个品种批准上市,1 个品种在NDA,17 个品种处于临床阶段。肺癌作为公司的优势领域,公司已上市和在研品种覆盖了非小细胞肺癌中所有主要突变类型,包括EGFR、 ALK、KRAS 和其他突变。此外,公司布局多个肿瘤领域热门靶点品种,包括CDK4/6 抑制剂、PD-1 单抗、CTLA-4 单抗、FGFR 抑制剂等,为公司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从获批上市的进度来看,三代EGFR 抑制剂贝福替尼、恩莎替尼一线用药有望在明年获批上市。恩莎替尼:二线治疗持续开拓市场,一线治疗已递交NDA。2021 上半年恩莎替尼实现收入0.5 亿元。7 月13 日,恩莎替尼一线治疗ALK 突变NSCLC 提交NDA,该品种后续增长潜力充足。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以及多篇文献统计,预计我国每年新增ALK 突变NSCLC 患者2 万人左右,恩莎替尼的二线治疗的mPFS 为11.2 月,一线治疗的mPFS 为31.3 月, 较长的用药时长也为恩莎替尼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内上市了2 款第三代ALK 抑制剂,为中外制药的阿来替尼和贝达的恩莎替尼,另有三个处于申报上市的阶段,2 个处于三期临床。从主要临床数据来看,恩莎替尼的临床效果跟进口三代ALK 抑制剂相当,同为ALK 突变的NSCLC 的最优治疗药物。埃克替尼:2021 年H1,埃克替尼销售收入达到10.8 亿元,同比增长16.9%。埃克替尼新获批术后辅助治疗适应症,为销售增添新动力。根据EVIDENCE 研究,埃克替尼用于于II-III 期EGFR 突变NSCLC 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标准辅助化疗,埃克替尼显著延长了患者无病生存期DFS(46.95个月vs22.11个月),3年DFS 率为63.88% vs32.47%; 埃克替尼安全性更好,3 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9% vs59.71%。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每年新增肺癌患者超过70 万人,预计其中EGFR 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为20 万人。目前国内奥希替尼和埃克替尼两个药物获批用于EGFR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 奥希替尼适应症为:用于肿瘤切除术后早期(IB、II 和III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EGFRm)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辅助治疗,包括或不包括患者医生推荐的辅助化疗。埃克替尼术后辅助治疗在2021 年医保谈判中成功纳入医保,为销售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主要项目临床进度,预计2022 年将会有恩莎替尼一线治疗、三代EGFR 抑制剂、 CM082 上市,2023 年PD1+CTLA-4 的联合治疗方案也将有望上市,到2023 年有望达到7 个产品上市,公司产品线逐渐丰富。4.8 泽璟制药公司目前1 个品种批准上市,5 个品种在临床阶段,其中3 个在临床三期。子公司Gensun Biopharma 深耕双抗,推出多个双抗品种,双抗也成为公司早期研发阶段的重要方向。多纳非尼销售顺利推进,新增适应症有望助力扩大市场。公司重磅品种多纳非尼的首个适应症一线治疗肝细胞癌已于2021 年6 月获批上市销售,在三个月内贡献近1 亿元收入, 验证了公司商业化团队的推广能力。公司的商业化团队已经覆盖全国31 个省份(自治区、 直辖市)、68 个核心城市、127 个联营合作城市、450+家DTP 药房。随着销售推广的进一步加深,将继续促进多纳非尼的销售增长。同时多纳非尼成功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有助于该药品在临床广泛推广。多纳非尼后续适应症也在顺利推进中:1)用于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三期临床期中分析提前达到试验终点,提交NDA 获得受理。2)多纳非尼分别于PD-1、PD-L1、双抗(PD-L1/CTLA-4)联用治疗多种肿瘤的三个临床试验处于一期阶段,有望成为多纳非尼的长期增长点。杰克替尼临床数据优异,有望成为me better潜力药物。JAK 抑制剂杰克替尼用于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的II 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有效率明显高于同类药物芦可替尼的历史数据,该药物有望成为同机制的me better 创新药,芦可替尼在全球销售额超过30 亿美金,杰克替尼潜力可观。杰克替尼在骨髓纤维化正在进行两项临床试验,分别为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III 期临床试验、芦可替尼不耐受骨髓纤维化的IIb 期临床。杰克替尼治疗重症斑秃处于III 期临床阶段,为治疗斑秃的国内第一梯队药物,未来有望抢先占领市场。同时,该药品还在开展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强直性脊柱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移植物抗宿主病等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杰克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获得了美国FDA 的孤儿药资格认定,正在准备在美国开展I/II 期临床试验,该产品出海值得期待。外用重组人凝血酶竞争格局好,上市值得期待。外用重组人凝血酶是正处于III 期临床试验阶段的生物止血药。该药品是国内唯一处于试验阶段的重组人凝血酶,竞争格局好,临床数据显示止血效果好,具备广泛应用于外科止血的潜力。根据Frost Sullivan 预测,我国外科手术局部止血市场规模约为80 亿元,重组人凝血酶若成功上市,有望分得可观市场。壮大研发力量,不断丰富在研管线。公司共有14 个主要在研创新药,覆盖肿瘤、出血和血液疾病、肝胆疾病、免疫炎症性疾病等领域。这两年新上的项目包括两个双抗、一个三抗、KRAS 抑制剂,均是具有稀缺性的创新药。公司拥有270 名研发人员,较去年同期增长66%,为在研产品的快速推进奠定基础。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官方网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