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最后一次航行:第七次航行除了麒麟还带回了什么?

新闻数据2023-01-03 05:04:5651data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文定

字数: 5954,阅读时间 :约12分钟

编者按:每次提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往往被认为是明代国力强盛和中国走向世界的象征。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与当时的明主朱鹮有关。 所谓人亡者之息。 朱棣死后,下西洋的计划也搁浅了。 但本文讲述的是朱棣去世后郑和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最后一次航行:第七次航行除了麒麟还带回了什么?

永乐皇帝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 他对父亲新盖的北京城也没什么好感,他计划一步一步地把都城搬到南京。 洪熙元年( 1425 )三月,他命令京城北京所有部门在名称前加上“行在”字样,表示这些机关不是正式的中央机关,而是临时的。 4月,他下令宦官王景弘等人翻修南京宫殿,准备第二年春天搬到南京城居住。 但是,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这一年5月,登基不到一年的他病死在北京。 6月,朱高炽的儿子朱拜基即位,成为改年的宣德,即明宣宗。 与他的父亲不同,明宣宗朱拜基英俊威猛,聪明果敢,得到明成祖的欢心,于永乐九年( 1411 )被立为皇太孙。 他仰慕祖父的明成祖,即位后也想模仿祖父的功绩,再现万国来朝的盛况。 但是,由于三朝元老夏原吉的坚决反对,去西方的计划一直没能实行。 夏原吉是成祖、仁宗两朝的户部尚书,在朝廷很有威望,而且他对明仁宗的顺利继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地位远高于一般大臣。 夏原吉认为下西洋的劳动者伤害财产,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因此下西洋的计划再次被搁置。

宣宗和父亲一样,一直生活在南京,不习惯北方干燥的气候,想把都城迁到南京。 洪熙元年( 1425 )闰七月,湖广行省岳州府华容县的儒士尹松致函明宣宗,建议迁都南京。 他认为,南京水陆交通便利,无论是朝廷采购各种物资,还是各地给朝廷送钱送粮,都比几千英里外的北京方便,搬迁到南京可以大大节约国家的人力物力。 既然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明宣宗迁都的意向就更强烈了。 他一边命令礼部大臣研究迁都是否可能,一边命令郑和修缮南京的宫殿。 郑和作为内官监督宦官,负责宫殿、塔寺、陵墓等宫廷建筑,所以在建筑方面也很内行。 他在南京守备期间,修缮南京宫殿,修建了南京大报恩寺。 从永乐十年到宣德初年,大报恩寺的工程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迟迟没有完工。 玄宗对此很不满,宫殿的建筑是郑和的作用,所以郑和的导演修建了大报恩寺。 据民间传说,郑和第六次东渡回国后,船队尚余100万两白银。 明宣宗命郑和把这些钱都拿来修建大报恩寺,命郑和一定用心督造,还规定了工程完工时间。 在郑和的强力督导下,时隔16年建成的大报恩寺于宣德6年( 1431 ) 8月提前完工。 宣德五年( 1430 )正月,户部尚书夏原吉去世。 他的去世使明朝内部反对西方的势力和呼声急剧减弱。 郑和下西洋船队停航五年来,海外国家与中国关系渐疏,来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少,只有占城、暹罗、爪哇频繁派使节来访,印度半岛、阿拉伯地区、东非沿岸国家再也没有来过。 明朝政府在海外的威望大大降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局势也变得混乱起来。

明宣宗朱拜基幼年经历了永乐年间从万国来到朝鲜的辉煌盛事,当时对他的幼小心灵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也想再现明成祖派人到西方、各国使节络绎不绝的情景。 再加上夏原吉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能阻止他了。 于是,明宣宗决定再次派郑和去西方。 那时的郑和已经花甲,而且距离上次出航整整六年多了。 这样年事已高,本可以解甲回国,但性命难保,况且郑和心中对航海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他依然任重道远。

此次赴任时间为宣德五年至宣德八年( 1430—1433 ),主要经历国家有占城、爪哇、苏门答腊、剌激、锡兰山、故里、佛姆斯、天方等。 这次,皇帝制定了详细的使节计划。 而且第七次航行的规模比以前小多了,毕竟国家的财力和皇帝的魄力比不上以前。 上次与西方下行的间隔时间已经很长了,郑和等人准备了一年多时间。 在此期间,郑和也越来越相信人的命运取决于天上的神仙。 曾经下西洋的经历,也增加了他对海神天妃的敬畏。 过去5年,西方传统活动被中止,各地的天妃庙荒废。 郑和这次从南京前往太仓刘家港、福建长乐太平港,途中修缮了许多天妃庙,为船队祈祷安全。

此次西航之前,郑和不仅翻修了沿途的天妃庙,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制作了两块追述过去六次西航事迹的石碑。 一张是站在船队出发地,太仓刘家港郑和建造天妃宫中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 另一个是郑和船队离开祖国大陆的最后一个抛锚地——福建长乐南山港修建的天妃宫中的《天妃灵应之记碑》。 第一块碑上郑和完整地记录了前六次出航的经过和主要事迹。 因碑文寓意深厚,先碑(时间 )和碑官(宣德六年) 1431 )元旦使役宦官郑和、王景弘,使役副使宦官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张达等人。 然后详细说明船队在前往西方30多个国家的途中如何遇难,如何召唤天妃,如何得到天妃祐助。

郑和相信,前六次西走顺利返回,都是天妃保佑的结果。 然而,在“鲸浪满天,浩浩浩荡荡”的危险万状海涛中,依然“云帆高,昼夜星驰”,坚持无法前行。 接着碑文谈到船队回国后,郑和请求明成祖在南京龙江、太仓修建天妃庙。 最后,在天妃的庇佑下,船队在过去20多年间,擒获海盗陈祖义,擒获锡兰山暴虐王阿烈苦奈儿,破除苏门答腊伪王苏干剌,扫除西方航道上的障碍,连通三十多个国家,纷纷来朝贡。 郑和含情脉脉,第一次具体回顾了以往的历程,似乎认识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西方之行,于是郑重地把自己和随行官员的名字刻在碑文上。 福建长乐南山港的碑,内容与刘家港的这一基本一致,只是叙述顺序不同,先记录天妃显灵和天妃宫改建的经过,再一一列举历史西方事迹,只要立碑,立碑的人就时间,直到最后

郑和的行动非常有意义,似乎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天妃的感谢,也是为了让西方船队的事迹流传千古。 更重要的是,在这位老航海家的心里,可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航海生活即将结束。 竖起这样的石碑,记录他曾经自豪的海上生活,似乎是对过去时光的深深怀念,也是他宣告这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宣德六年( 1431 )二月二十六日,位于闽江口的长乐又热闹起来,一艘两百多艘船,二万七千多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南下,停泊在县城以西的太平港。 这样热闹的场景,对长乐来说并不新鲜,但已经很久没看到了。 自从永乐三年( 1405 )明成祖下令郑和首航以来,船队每次下西洋,都要在这里等待东北季风的到来。 九个月后季风来了,花甲之年的郑和,第七次率领浩荡的船队出海了。 那时,他们可能谁都没有料到,这样壮观的景象是最后一次出现在印度洋海面上。 宣德六年( 1431 )二月初七日,剌激王向京派遣巫宝赤那等使者。 他们向明宣宗呼吁暹罗的霸道,而不是朝贡。 原本郑和船队阻止进军西方后,暹罗王认为明朝无力调解南洋国家事务,于是在维持与明朝朝贡贸易的同时,重新制定了侵略剌激的计划。 也许是想从离间中国和花剌子模的关系开始,暹罗王拦截了花剌子模派往中国的朝贡使团。 剌激无力对抗暹罗,必须派遣巫宝赤那等人,静静地登上苏门答腊的贡船向北京求援。

明宣宗当然也继承了明成祖的外交政策,希望西方国家之间保持平静。 于是,他向暹罗国王下达诏书,要求郑和带他去暹罗,协调两国关系,并让巫宝赤那乘坐郑和宝船回国。 巫宝赤那这次来北京,没有带什么贡品,但明宣宗对着空手而来的巫宝赤那等人,按照朝贡使团的标准给予了奖励。 他和明成祖一样,更加重视各国对明王朝的服从。 他认为剌激不远、明早来求援本身的意义已经超过了贡献。 郑和率领船队南下,试图解决剌激问题,但他的首要目的还是向各国宣布明宣宗继承皇位。 为此,他首先访问了占城、爪哇和旧港,然后将巫宝赤那送回了剌激。 宣德七年( 1432 )七月初八日,郑和到达剌激。 他先向国王致以新皇帝明宣宗的问候,然后承诺明宣宗将继续永乐年的外交政策,维护剌激的独立地位。 之后,他去了暹罗,着手解决暹罗和剌激之间的争端。 暹罗与明朝的关系一直密切,即使在下西洋中止的6年间,暹罗也从宣德元年到宣德三年( 1426—1428 )继续为明朝朝贡。 玄宗很清楚,暹罗王阻止花剌子模朝贡中国的船队,是为了分裂花剌子模与明朝的关系,谋求进一步的统制。 但明宣宗不希望剌激影响两国关系,所以在郑和向暹罗王宣读的诏书中,暹罗王并没有直接谴责剌激明朝船队的问题,而是他身边的小人物故意而不是他的真心。 而且,在劝他与邻国友好相处的同时,也告诫部下不要有入侵他国的想法,我认为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正确战略。

随后,暹罗国王接受了明宣宗的善意劝说,郑和也再次平息了暹罗和花剌激之间的纷争。 他回到了剌激,向国王宣布了这个好消息,然后向这里补充了物资。 8月8日,宝船队出航,前往苏门答腊。 郑和率领宝船团派出苏门答腊,随后访问了苏门答腊附近的阿鲁、其孤儿、黎代、南渤等国。 在从南渤海前往锡兰山的途中,他们遭遇了暴风雨,首次访问了翠兰屿(今印度洋东北部尼科巴群岛)。 翠屿是一个位于热带,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小岛。 据传说,当初佛陀在岛上洗澡时袈裟被盗。 于是佛陀发誓,从今以后这个岛上的人只要穿上衣服就会全身塌陷,所以这个岛上的所有人都不穿衣服,只靠树叶勉强遮住身体。 郑和船队其实每次往返西方都会经过这里。 船员们对这个岛很好奇,想知道传说中的裸体人国翠兰屿是不是。 郑和在这里稍作停留,三天后天气好转,加上顺风顺水,他派出分船队前往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亲自率领大宗船队前往锡兰山。 到达锡兰山后,派遣另一支船队前往散山国,大宗船队继续朝古里和胡姆斯方向驶去。 经沿途葛兰、柯枝等国,均到副使上岸宣讲诏书和赏赐。 此时已是十一月,印度洋东北季风开始刮起,郑和只率领洪保船队访古,自己则率领大宗船队顺风横渡阿拉伯海,前往富尔姆斯。

出乎意料的是,洪保到达古里国后,得知古里国国王打算派人去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东方国是伊斯兰教创始人马哈马特开始传教的圣地。 洪保抓住难得的机会,选择了包括马欢通事在内的由七人组成的使团,携带麝香、瓷器、丝绸等,和家乡的船一起前往东方国。 三个月后,他们到达了天方国的码头秩达(今沙特吉达),又向西航行了一个月,终于到达了天方国的都天方,也就是今天的麦加。 从胡姆斯开船四十天就到天方国了。 从家乡起锚向西南航行,需要三个月左右。

在天方国逗留的短暂日子里,马欢等人可能没有和古里国的使者一起去见天方国的国王。 因为他的《瀛涯胜览》中没有关于天方国王的记载,这是见了他国王之后一定会被记录下来的。 但是,他们把麝香、瓷器等礼物托格里的使者交给了天方国的国王。 他还留下了天上是西方大国,这里一年四季都很热,气温极高,没下过雨,也不下雪的记载。 但是,晚上的露水很重,树木和花草都是露水滋润的,所以草木也长得很好。 土壤肥沃,粟、麦、黑粟丰富。 农产品丰富,西瓜、哈密瓜等个头大,需要两个人搬运,有的鸡鸭重量在10斤以上。 此外,这里还生产玫瑰露等香料,生活着“麒麟”、狮子等珍贵的野生动物,珍珠、珊瑚、琥珀和各种颜色的宝石。 体格健壮,男子削发,用布缠裹,女子编发蒙头,不见脸。

郑和船队从永乐年间就对天方国有很深的印象,所以这次洪保来天方国主要是收购奇珍异宝。 他们与通事一起,把中国的麝香、瓷器等商品带到天方国销售,然后在后天方国广泛购买。 出发前,他们把采购的各种珍奇异宝和麒麟等野生动物带到了宝船上。 对于郑和本人是否去过天方,历史学界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郑和出身于传统的伊斯兰家庭,因为他的父亲和祖父两人去过麦加朝圣。 但是,如果郑和自己在圣地巡礼,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写在文字里呢? 因此这一点至今仍有争议。 马欢等小分队访问天方国后,又从秩达起航,自西向东经阿丹国、祖法儿国,然后到达富尔姆斯,与滞留在那里的本队合并返回。 就像10年前一样,祖法儿也在明朝船队定期访问的名单上,祖法儿王阿里也再次随郑和船队派遣使节到明朝作为回报。 这位使节直到1436年才在北京回国,唯独这一次,没有一支庞大的中国船队护送他。 郑和船队回国时,天方国王带着长颈鹿、大象、马等贡品来到中国,向明宣宗进贡这些物品。 这也是来自天方国的使者第一次为明朝朝贡。

宣德八年( 1433 )六月二十一日,宝船团返回太仓刘家港。 这一年,古里、柯枝、阿丹、锡兰山、祖法儿、甘巴里、加异勒、忽鲁姆斯等国近十年来再次向明派遣使者朝贡。 宣德九年( 1434 )十二月,明宣宗下令守备南京的李隆、宦官王景弘等人停止修建南京的宫殿。 关于西方人事的几次记载和诏书中没有提到郑和,这是史无前例的。 宣德十年( 1435 )正月,38岁的明宣宗英年早逝,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承皇位。 不久,由于南京守备不足,明英宗派遣户部尚书黄福处理南京的机要事务,但诏书中尚未提到郑和。 其实从宣德八年( 1433 )开始,郑和这个名字就开始从明朝的官方文献和随员笔记中消失了。 研究人员认为是因为他去世了,但去世的具体年份和(时间 )一直是个谜。 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伯希和认为郑和死于宣德9年( 1434 )。 因为,这一年,王景弘率领船队单独派遣苏门答腊,但郑和的名字不在名单上。 一些研究者认为郑和死于宣德十年( 1435 )。 由于黄福在这一年接到处理南京事务的命令,王振也在这一年被任命为司礼鉴宦官。

1982年,郑和在宣德8年( 1433 )抵达故乡后去世的文章《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被发现。 这篇文章没有明确记载作者,但表明写的日期是天顺元年( 1457 )。 此时,距离宣德八年( 1433 )只有24年,所以这个记载应该比较可靠。 关于郑和具体是什么时候去世的,现在已经不重要了。 他去世后,明王朝不仅没有出现与他相媲美的航海家,而且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支撑庞大船队的支出,结束了对西方的进军。 参考资料: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明实录》《观沧海 大航海时代的文化交流与冲突》《郑和研究》000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主编原郭、作者文定、任何媒体或公众号不得转载,违者依法如果某些图像源网络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