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治理”让吉林46万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

新闻数据2023-01-11 09:32:5851data

吉林省西部地区盐碱土壤上千万亩。 贫瘠的盐碱土壤曾因粮食低产困扰吉林西部农民,曾制约地方农业、生态、民生等发展。

“绿色治理”让吉林46万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

10年来,吉林省着力抓好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在白城、松原等地探索河湖相连、水土保持、科技赋能、招商引资等绿色治理方式,让生态一度恶化的西部再现水草丰美、候鸟翔集的生态本色

正在加载视频.

吉林盐碱海滩又将迎来粮食生产丰收年

1个月前,被送往吉林省白城市镇富县莫莫格湿地的年度最后一次一批候鸟——这里是世界现存90%的白鹤等涉鸟来往西伯利亚和大洋洲的必经之地。

这是2022年7月16日拍摄的吉林省白城市镇富县大屯镇英台村稻田。 新华社记者王帆摄

在生态恶化的十多年前,白鹤曾绕过这里飞行。 现在,这里湖沫纵横,稻田相连。 “地越来越好,大米越来越好卖。 ”镇富庆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孟庆江说。 连日来,从合作社所在的镇赉县莫格尔族乡元宝吐村开出一辆卡车,装载着11月发售的蟹稻共养田新米运往全国各地。

这是吉林省白城市镇富县庆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机稻田里的青蛙( 2022年7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帆摄

今年,吉林西部又将迎来粮食生产丰收年。 镇富是土地盐碱化最重要的县域,全县半数以上耕地为盐碱土壤,在“稻治碱、稻治水、稻致富”的绿色管理接力下,该稻历史不足40年的县目前已连续5年获得全省水稻总产量第一县

2022年7月12日,从田里干完农活回来的孟庆江(右一)为妻子张瑞平(左一)倒水洗手。 新华社记者王帆摄

“经过改良,盐碱土壤真的变成了高产田! ”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套浩太乡腰围子村,谷物产量大的朱洪德稻田今年每亩生产1200多斤,创下2016年改良盐碱土壤以来的单产记录。 近几年来,在专家的指导下,从土地整理到浇水、洗盐、施肥、耐盐碱品种的选择,朱洪德的稻田产量和稻米品质每年都在提高。 “每亩稻田比普通水稻增收千元。 ”他说。

2022年2月22日,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余字乡岁字村土地整治现场,工作人员操作推土机进行土地平整工作。 新华社记者王帆摄

据测算,全国15亿亩盐碱土壤中,有1亿多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吉林省盐碱土壤具体分布于西部白城、松原、双辽、农安等地。 2012年以来,吉林西部地区整治开发盐碱土壤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46.62万亩。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相关数据,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消耗粮食70万吨。 据计算,这46.62万亩耕地每年生产粮食5亿多斤,可以满足约1千万人口城市两个月的粮食需求。

这是2022年7月12日拍摄的吉林省白城市镇富县稻田(右)和盐碱滩涂)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潘晟啸摄)。

产粮大省吉林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 2021年,吉林省粮食产量首次攀登800亿斤台阶。 今年,吉林将启动“千亿斤粮食”工程,到二三年粮食综合能力达到一千亿斤。 吉林省农业干部表示,吉林西部盐碱土壤的可持续绿色管理增强了吉林省8年来粮食增量200亿斤的潜力。

活水资源再现生态系统本色

吉林历史上人均耕地、草原、水域面积曾一度领先全省,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土地资源失衡,林草资源保护不足,土地沙化、盐碱化速度加快,成为“候鸟洄游区”。 当时,松原查干湖面积从几百平方公里“缩小”到几十平方公里,靠守着湖边生活的居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往河道里倒水,以咸煮碱卖钱。

吉林省白城市镇富县莫格湿地来了很多候鸟(无人机照片,2022年11月6日拍摄)。 新华社发(潘晟啸摄)。

盐碱土壤主要分为苏打盐碱土壤、滨海盐碱土壤、内陆盐碱土壤等类型,目前吉林西部是苏打盐碱土壤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吉林省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介绍,苏打盐碱土壤的高碱化程度决定了其治理难度。

对于治理成本,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焜认为,只要选择正确的方案,治理成本不高。 更何况,治理盐碱土壤是关系农业、生态、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大帐。

在经常旱涝的吉林西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确立了“以稻治碱”的路径,但长期存在干旱期无水可用,受制于汛期积水难存的先天不足。

这是2022年9月21日拍摄的吉林省白城市镇富县莫格尔湿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潘晟啸摄)。

治理盐碱土壤,水利设施建设是关键。 吉林省近年来启动河湖连通等重大水利工程,依托自然水系和兴修水利,提水引水,分水将松花江最大支流嫩江、洮儿河、霍林河丰富的水资源储存在天然湖泊泡沫和湿地。 通过河流互助水网系统,持续恢复湿地、草原、森林等,为“稻治碱”提供了基础保障。

吉林省大安市海坤乡秋收场景(无人机照片,2021年10月20日拍摄)。 新华社发(李晓明摄() ) ) ) )。

记者今年夏天在松原市前郭县套浩太乡的查德伊特莫罗村了解到,当地去年新建的泵站为周边数万亩稻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该泵站来自覆盖前郭、乾安、大安3个盐碱县域的松原灌区工程。 经过7年多的建设,该工程12个泵站已建成使用9个,可就近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态涵养的需要。

目前,吉林以构建“两纵四横”全水网为核心,系统规划中西部供水、“年轻化、翻白”、大安灌区二期、扶余骏平灌区等水利骨干工程。 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志新表示,这些工程将进一步优化水土资源匹配结构,完善干支渠输水体系,切实为盐碱土壤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水源保障。

今年,吉林省出台了《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 根据意见,到2025年,建立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技术完善、生态安全的盐碱土壤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开发盐碱土壤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166万亩。 到2035年,开发盐碱土壤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365万亩。 为了确保新增农田灌溉水源,吉林省今后每年将新增农田灌溉水量3.2亿万立方米。 绿水起,盐碱土壤“饱”,也为科研进驻、资本引进、产业融合注入了信心。

鱼的双香来源于绿色引擎

“风好光好景好,鱼香米香鱼米乡”是吉林西部今年夏天出现的形象宣传标语,是当地在绿色发展理念引擎下推进盐碱土壤治理,壮大水稻水产业态,建设清洁能源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的总

为了“藏粮藏技”,吉林西部近年来持续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将盐碱土壤铲平一片片可开发利用的土地田。 全国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相继在此扎根,采取工程、物理、农艺、生物等技术措施,在整理后的土地上开展土壤改良,消除土壤干扰因素,改善理化性状,建设土壤耕作层,创造作物生长条件。

中科院东北地理农业生态研究所通过添加改良剂、增加有机肥、选育耐盐碱土壤水稻品种等配套栽培技术,形成了“良田良种良法”盐碱土壤高效管理和综合利用模式。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包青春介绍,吉林省近年来先后选育出包括5个玉米品种、9个水稻品种、14个大豆品种在内的优质耐盐碱品种一批,为盐碱土壤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年初,大安市新平安町长明村等3个村屯的旧房拆除后,实现盐碱地900多亩新农田。 大安市将该耕地指标交易收益的一部分作为奖金给予社会投资者,由公司进行新耕地土地平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实现新耕地当年稻作。

近年来,随着吉林西部生态的新变化,一批户外企业也纷纷来此投资。 在企业眼中,吉林西部位置“不偏不倚”,是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接合带,具有区位优势和投资价值。

隆冬时节,吉林西部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冬捕季”。

吉林省白城市镇富县的春诺特冬捕(无人机照片,2021年12月25日拍摄)。 新华社发(潘晟啸摄)。

冬捕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原始捕捞活动。 自2002年松原举办首届冬捕节以来,查干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然而,“冰湖滕鱼”的盛景并非松原查干湖独有,大安嫩江湾、镇富哈尔淼、洮南四海泡沫、无数泡沼冬捕点在冬至后春节前陆续“上线”,结合美食、民宿、冰雕等文化旅游产品

得益于盐碱土壤的绿色管理,如今的吉林西部已成为我国湖泊密度最高的地区,可养鱼水面面积超过20万公顷,在凛冬季节形成了壮观的“冬捕经济带”。

记者:王昲飞、薛钦峰、王帆

记者:王昲飞、王帆、薛钦峰

海报设计:殷哲伦

来源:新华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