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大师文同|学端而行正

艺考动态2022-12-15 22:19:10艺考之家

但它不能以诗歌结束,

它溢出到一本书里,

诗书画大师文同|学端而行正

变成一幅画,

在所有的诗之后。

3354苏轼

文三举是朝廷重臣,三大名州;体恤百姓,为民请命;建校兴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他清正廉洁,政治品格和文学造诣为后人所由衷钦佩。

文同,柯,盐亭县人,不仅被后世学者尊为大师,而且是北宋文坛上的全才。他以诗、楚辞、书、画“四绝”闻名于世。他一生热爱竹子,他画竹子的方法已经很完善了。“自信”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绘画理论。

今年是文同诞辰1000周年。边肖带你走进盐亭,了解他的故事,追寻他的足迹。

学习并正直地行动。

中共盐亭县委书记袁明

文同,四川绵阳盐亭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也是习语“胸有成竹”的主人公。但人们更多宣扬的是他主政各地时爱民、务实、清廉的事迹。

燕亭永泰观太原,是少年文同的读书之地。公元1029年的一天,12岁的文同遇到了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

据史书记载,文同出门时,遇到官员的轿子,因躲闪不及被官员殴打。向父母哭诉的文同是这样说的:“官员中,既有这种鱼村的贪官、酷吏,也有为民请命、爱民如子的清官。如果有一天你成功了,记得民生的艰辛和委屈。”

读一个人的诗,其实就是读一个人的心。在后人眼中,文同的诗表现了他善良悲悯的心。

他同情那些在山里采集草药的村民,哀叹那些整日劳作却毫无收获的农民。“陆涛沟源筑野塘,满坡烟草卧牛羊。今年喜欢输给政府,豆荚多,栗穗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田舍生活的热爱和对下层农民的感情。

在同样的一生中,文曾在许多地方担任重要职务。所到之处,都是以民生、福祉、文明为根本。公元1071年,文同在灵州(今四川省仁寿县)上任。地处山区的灵州一直是许多官员避之不及的穷乡僻壤。然而,文通说“我愿意将我所学应用于政府”来回报国家。

当年的灵州,盐井密布。根据旧法,关静要求人们支付炒盐的柴火。每年,山林里的农民都要辛辛苦苦地为政府支付柴火。旧的法院法极大地伤害了民生。然而,几位原灵州地方官员对此置若罔闻。

文同上台后,极力建议政府将小燕井的经营权转让给民间,国家征税充实财政。仅此一项,当地群众每年卸下七八十万捆柴火的重担,而国家每年增加财政收入五六十万元。

文同到灵州才一年多,却因为对民生的同情而获得了灵州长辈们的一致好评。如果给人民带来不便,他们会觉得像是被困在陷阱里,必须全心全意解决问题才能安心。

1073年,文同迁居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在他的任期内,他建立学校,选择具有最好道德知识的人来负责,并敦促人民送他们的孩子上学。闲暇之余,文童经常亲自来学校指导教学。

他还亲自起草《奏为乞置兴元府学教授状》,建议在汉中设立政学教授一职。在文同的努力下,汉中的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

北宋的茶盐专卖法作为政府专卖制度已经存在多年,但没有人质疑它在各地执行时的偏颇。文同迁居扬州(今陕西洋县)时,发现扬州茶叶充足,但官方垄断使得百姓茶叶销售无门,民怨弥漫。

面对这种模式,我们

宋朝官员的工资很高,但历史记录表明文同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苏轼曾感慨地写道:“预料千亩渭滨在你胸”。从此,“扶贫太守”的名声不胫而走。

公元1079年,61岁的文同被任命为湖州巡抚。在他去工作的路上,他因病去世了。病危驿站之际,他曾回望万重山,阅尽一路来;他还告诉儿子要精忠报国,为人民谋幸福,视名利为山中浮云。文同死后,身无分文,留下的身家还不够丧葬费。回乡安葬的费用是苏轼帮忙出的。

《文与可字说》年,苏轼这样评价文同:持德忘权,行善忘私利,专心节操忘功名。

百年寿终正寝。但是文同留下了一些永远不会消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不死不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