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今历史在线查看

动态新闻2022-12-14 07:00:00自考头条

良渚文化刻纹玉璧

《黔宁王遗记》金牌背后

文物古今历史在线查看

《黔宁王遗记》金牌正面

陈涛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也维持着生活在同一个文化圈的人们的感情认同。 平时“没被好朋友带大”的宝贝精品,如今因为“云之展”,与艺术爱好者的距离骤然拉近。 通过零距离观看,观察者和文物来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走得不远。

从上周开始,首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出“第一博电台”,从现有的特展——「——浙江历史文化展”“1420 :南京到北京”中,分别选出一批重点文物,通过照片和声音的结合,展现出“物声” 无独有偶,中国园林博物馆“网上课堂”同时开放,让参观者再次“回到”展厅,让参观者在家也能享受特别的出行体验。

从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到战国“八强战国”中山国的兴衰起落,再到明代穆氏家族延续百年的清正家风,它们犹如时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向世人展现了依然鲜活的历史

良渚礼器“三大件”

目前首都博物馆陈列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纹玉璧,是目前国内出土面积最大的良渚文化刻纹玉璧。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个头大,更重要的是,有学者认为其两侧各有罕见的雕刻符号,雕刻痕迹极为纤细,其一为阴刻盾形层架,中间有飞鸟纹样,该符号与祭坛有关; 玉璧的另一面刻有玉璋般的图案,具体表达什么意思还没有定论。

去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遗址,除了发掘出大量建筑群外,在众多出土文物中,玉器是正确的焦点。 良渚反山十二号墓出土的玉瑛,高8.9厘米,内圆外,是迄今质量最好、体重最大的玉瑛,被誉为“瑛王”。 在同一个地方发掘出来的钹,是目前唯一刻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的钹,被称为“钹王”。 通过它们,今天的人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规定。

可以说,解读良渚文化,首先要学会了解“玉”。 因为它不仅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特征,也是中华文明进程中极具特色的物化形态。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玉文化,玉比青铜器更早成为“礼”的象征。 而且,古人生前有很多佩玉。 《礼记玉藻》有云:“古君子必有玉,右征角,左宫羽。 跑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玉铜鸣也。 ”但与中原地区不同,良渚文化还发现许多玉器用于祭祀和征兵,其中玉琮多用于祭祀,玉钹多用于征兵。

有学者由此推论,在东南沿海良渚地区,殷殷农作物生产较早建立了巨大的社会结构,由自然崇拜转向君权(神权)崇拜。 这证明以玉琯、玉钿、玉璧为代表的良渚礼器“三大件”,已成为军权、王权的标配。

揭秘“战国八强”

到了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人们往往会想起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 但除了“七雄”,当时中原大地上还有许多名声稍低、颇具神秘色彩的国家,中山国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虚拟展览“剑指苍穹执念——进入古中山国”,彰显了这个被誉为“八强战国”的古国风采。

“自古燕赵慷慨悲歌之士。 ”目前河北省的辖区,除2000多年前属于燕国、赵国外外,还有一个区域是中山国的势力范围。 这个非王室分封的非“正统”国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这里出土的刻有长篇铭文的三件青铜器被称为“中山三器”,记载着历代史书中未见的关于中山国的史实。 铭文上还写着“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可见中山国有名号是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几代君主。

生于乱世,为在列国中求得生存,由狄虞部落建立的中山国仿效华夏诸国,逐步完善了政权和礼乐制度,居民由游牧生活向定居过渡。 展出的许多文物均可见到中原传统文化的印记,其中知名者错认金银两翼神兽、十五连铜灯、金银四龙四凤铜案等。 从这些器物中可以看出,车马器、屏风座、连接扣也都采用了云纹图案,色彩优美,动感十足。 这标志着起源于北方草原的中山国历经数百年逐渐与中原民族融合,呈现出刚柔并济的风格。

尽管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已经华族化,但中山国仍然有游牧民族的鲜明烙印,素好田猎就是例证,当时的田猎活动既是娱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军事演习。 这样的好武风,常常以弱不禁风,持续着国家。 《战国策齐策》载曰:“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房)子,赵败氏; 北战中山,克燕军杀燕将”。 以其千乘国力迎战两万乘之国,可见其国力、军事实力之强大。

沐氏金牌传家训

今年的开幕年特别展“1420 :南京到北京”,围绕明代迁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了一场史诗。

此次进入“首博电台”的《黔宁王遗记》金牌,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唯一发现的名人家传遗训,是国家一级文物。 金牌是圆形的,直径约13厘米,用纯金制成。 金牌的上部装饰着两片香蕉叶,上部有用于系绳子的圆孔。 正面中央刻有《黔宁王遗记》五个空大字,左右分别刻有“此卡宜用”、“持印绶”两行文字,字体略小。 背面写着:“我的子孙,一定要忠实地报效国家。 事上一定要细心,以同事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上写着。

可见,这块金牌其实是一种“家训”,背面的文字是对明代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后人的教诲。 至于沐氏,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应该对《鹿鼎记》上简单可爱的沐剑屏一无所知。 没错,她是沐氏的后代,云南沐王府的小公主。 关于这个流传于后世的家训,意味着训诫子孙要侍奉朝廷首先要忠于国家。 对上级要有礼貌、有担当、勤勉尽责; 与同事相处要诚实、谦虚、平和。 这三十个蕴藏儒家处世之道的家训,意在提醒后人有清正的家风。 翻阅史书,有明一朝、沐家历十二世、二百多年屹立至今,或许与他们的严格家训不无关系。

说来也奇怪,这块祖上传下来的金牌,是从沐英的后人明黔国公沐叡的墓中出土的。 他在镇守云南期间,因无力平定叛乱,被带走府印,获罪夺爵入狱。 发现墓中陪葬品上刻有祖先遗训的金牌,更是意味深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