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只有!创造1000多亿!连登《细胞》!四川的这个大学太牛逼了!

新闻数据2023-01-13 11:40:5951data

“天府之国”四川,历史悠久、发展势头迅猛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所四川农业大学。 经过116年的风霜洗礼,这里的竞争力与日俱增,这里的新气象与时俱进。 是什么让这所名校的实力越来越“牛”,在四川众多高校中独占鳌头? 在这次的推送中,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最近的成果,揭开川农“超牛”的秘密吧!

学科“牛”:世界前沿、潜力无限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领头羊,今年暑假,川农首先迎来了学科建设成果的喜讯:

7月14日,美国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2022年7月发布的数据( web of science2012.1.1-2022.4.30 继“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化学”之后,四川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学”成为ESI世界前1%的学科,成为学校第六个ESI世界前1%的学科。 目前,四川农业大学拥有世界前1%的学科数量在全省高校中与西南交通大学并列第三,仅次于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位居全国农林大学前列。

第一次!只有!创造1000多亿!连登《细胞》!四川的这个大学太牛逼了!

另外,学校其他5个潜力学科潜力值本期全部上升,前景值得期待。

在2022年7月的ESI学科排行榜上,四川农业大学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

纵观回川农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从农业学堂到综合大学,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融合,一路笃行懈怠今天成为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打造高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

川农现有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20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养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20个; 根据学校作物学科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总分,川农在全国农林类高校、川高校分别位居第七、第四。 未来,学校将构建“双核驱动、四维支撑”学科布局,实施“五大工程”,开辟具有川农大特色的高质量“双一流”学科发展之路。

人才“牛”(群贤完集、英才辈出的高校发展蓬勃,不仅要靠学科实力,更要靠优秀人才。 在过去的短短两个月里,四川农业大学涌现出一批一批国家伟人、投身科研道路的优秀教师,标志着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突出。

7月15日,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学协会、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冯琳教授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个人奖,是川内唯一获得个人奖的女科学家,也是川农大第二位女科学家。 全国只有20名女科学家和5人团队获得了这一荣誉。

冯琳,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第17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名单

7月2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八届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奖暨教育教学奖颁奖活动在北京和香港在线举行。 王静教授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八届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奖一等奖。 全国获得一等奖的只有10人。 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有14人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王静,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作物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副主任。

8月6日,2022年度第15届“谈合家框架生命科学奖”专家评审会议举行。 “谈合家桧生命科学创新奖”10位候选人入选,陈学伟教授入选,也是四川唯一入选者。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由中国现代遗传学创始人谈家桢老师提出并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生命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最高奖”。

陈学伟,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作物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第15届谈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

8月14日,李明洲教授获得2022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由未满45岁在基础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李明洲,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中青年专家做出突出贡献”,获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人才是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首要资源。 四川农业大学自1998年正式启动“人才工程”建设以来,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优化,质量持续提高。 到2021年12月,学校教授增加到431人,成为省属高中第一的省级以上人才从108人增加到258人,增长率达到139%,其中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从17人增加到112人,增长近7倍,成为省属高中第一

国家立起来,学校才能兴起来。 目前,四川农业大学正在竭尽全力培养全世界的英才,谱写更宏伟时代的新篇章。

科研“牛”:创新不止、不断突破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作为四川最好的学风大学之一,川农在科研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7月18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彭远英教授研究小组论文《基于参考基因组揭示六倍体燕麦的起源和进化》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genetics )上,该研究首次解读了六倍体栽培裸燕麦的基因组,验证了六倍体燕麦的审阅者评价这项研究为“代表了植物基因组学,特别是谷物基因组学的重大进展”。

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800多项(次),包括1项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0%左右累计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的水稻癌症研究相关成果在被选为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国际顶尖学术杂志Cell、Science等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

国家需要的科学研究所前往。 把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作为最高追求,四川农业大学将继续坚持扎根巴蜀大地、顶天立地搞科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提供新水平的坚强支撑。

金秋九月,山海相约。 四川农业大学的“牛”还不止这些。 更多的惊喜等你来这里自己发现。 新学年即将召开。 期待与所有选择川农的你“双向奔赴”,重新开始华章!

详情请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的首字母缩写。

本文素材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官微、官方网站、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