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大纲免费下载

自考资讯2022-12-28 09:21:35小小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大纲免费下载今天无忧自考网自考平台主编为您做简要介绍。

标题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大纲免费下载

10月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大纲在哪里看? 安徽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学考试大纲怎么查? 其实,安徽教育考试院每年都会在考试开始前公布当年或当期考试使用的教材和大纲版本的目录。 学生们可以在官方网站上看到。 另外,许多统一考试课的考试大纲在统一考试教材中。自考学生网为方便学生复习,将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大纲及大纲下载链接整理如下,供学生学习使用。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试验纲要( 2015版)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大纲名称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主编

出版社

版次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5

6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侯 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长表,可单独横向滚动

*长表,可单独横向滚动

注: 1、本目录内的课程单位包括实践性环节单位。

2、大纲名称前加“*”表示大纲允许在试验过程中携带无记忆功能的计算机。

点击下载: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考试大纲

第一章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基本概念。 了解统计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明确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二)重点内容

统计含义,统计特征;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总体和总单位、标志和变量、统计指标、统计指标体系、流量和库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统计意义

一.统计含义

统计的三层含义。 三种意义的关系。

二.统计特点

数量性、总体性(大量性) )。

三.统计的作用

第二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

二.概率论----数理统计

第三节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范围

一.国民经济概念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范围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一部分其研究范围是一切国民经济现象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特征

第五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概念、特征。

整体单位的概念。

二.标志和变量

标志的概念。 数量标记和质量标记。

变量的概念。 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三.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的概念、分类

四.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分类。

五.流量和库存

流量和库存的概念。

流量和库存的联系。

三.评估知识点

(一)统计意义

(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范围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若干基本概念

四.审查要求

(一)统计意义

1 .知识记(1)统计的三层含义;2 )统计的特点;3 )统计的作用。

2 .理解:对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的认识

(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 .理解:统计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哲学的关系;

1 .理解: (1)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 )3)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范围

1 .识记:国民经济的概念。

2 .理解: (1)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范围; )2)国民经济统计学特征。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若干基本概念

1 .知识记: (1)统计总体和总体概念; )2)标志与变量的概念与分类;3 )统计指标的概念与分类;4 )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与分类; )5)流量和库存的概念。

2 .理解()1)统计总体与总体的关系; )2)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的关系; )3)流量与库存的关系。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和收集方法。 要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掌握正确选择明确统计资料整理含义和要求的分组标志的原则和分组方法; 明确分布数列的概念和种类,掌握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熟悉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个群体。 熟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

(二)重点内容

统计调查的概念、种类(各调查方法的概念、特征和应用条件);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统计分组方法:分组标志的确定、分组标志的选择原则; 次数分布数列的概念、种类及制作方法; 国民经济常用几种分类统计表的构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统计数据来源

一.统计数据资料来源途径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是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

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收集----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统计调查的概念。

统计调查的意义。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告、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三.收集数据的方法

询问法、报告法和观察实验法(如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一.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的必要性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三.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

第四节统计数据整理

一.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

二.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内容

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和整理。

二次资料的检查和整理。

第五节统计组

一.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

通过统计分组可以达到的目的。

二.统计分组方法

分组标志的确定。 分组标志选择原则。

统计分组方法

四.编制次数分布数列

次数分布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数列的编制方法。

变量数列的制作方法。

五.统计分类标准化和常用分组

分类标准化的概念。

国民经济常用几种分类(组);经济类型分类;三次产业分类; 行业分类; 基本单位分类; 组织部门的分类。

第六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

二.统计表设计

统计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评估知识点

(一)统计数据来源

(二)统计数据收集--统计调查

(三)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四)统计数据整理

(五)统计组

(六)统计表

四.审查要求

(一)统计数据来源

1 .理解: (1)统计数据资料来源; )2)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途径。

(二)统计数据收集--统计调查

1 .知识记: (1)统计调查的概念;(2)统计调查的种类。

2 .理解:各种统计调查的特点、相互区别及适用范围。

(三)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1 .知识记: (1)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2)调查组织实施计划的内容。

2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编制和调查组织实施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四)统计数据整理

1 .知识记: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内容。

2 .理解: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必要性。

3 .应用:根据统计数据资料整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整理原始数据资料。

(五)统计组

1 .知识记: (1)统计组概念; )次数分布数列的概念和种类;3 )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4 )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类标准。

2 .理解: (1)统计分组的目的; )2)统计分组标志选择原则)3)统计分组方法; )4)质量数列和变量数列的建立方法。

4 .应用(1)运用统计分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研究任务对实际资料进行分组; )2)根据调查资料及研究任务编制分配数列。

(六)统计表

1 .识记:统计表结构。

2 .理解:统计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 .应用:正确设计统计表。

第三章综合指标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正确理解综合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以及指标变动度等概念、意义、作用。 掌握各项综合指标的计算原则、计算方法,明确它们的种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应用它们进行经济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掌握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二)重点内容

总量指标的概念、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和区别; 各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指标的概念、算术平均的计算和两个重要性质、调和平均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条件、随机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确定方法。 标记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均值差、标准差及标记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 总方差、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的含义、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概念

二.总量指标的作用

三.总量指标种类

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的总量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征和区别。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概念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三.相对指标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计划达成度相对指标。

四.相对指标计算和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三.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的基本形、简单算术平均、加权算术平均、算术平均两个重要的数学性质。

四.和谐平均数

调和均值的计算方法:简单调和均值和加权调和均值。

调和均值的应用

五.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的计算方法:简单几何平均和加权几何平均。

计算几何平均值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六.人数

休数的概念、休数的确定方法。

七.中位数

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八.运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标记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概念

二.标记变异指标的作用

三.全距离

四.平均差

平均差的概念。 平均差的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

五.标准偏差

标准偏差的概念。 标准偏差的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

交替标志的标准偏差。

六.标记变异系数(离散系数) )。

平均差系数、标准偏差系数。

七.总方差、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

总方差、组间方差、组内方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三.评估知识点

(一)总量指标

(二)相对指标

(三)平均指标

(四)标志变异指标

四.审查要求

(一)总量指标

1 .知识记: (1)总量指标的概念;(2)总量指标的作用;(3)总量指标的种类。

2 )理解)1)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的区别与联系)2)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特点、区别与联系。

(二)相对指标

1 .知识记: (1)相对指标的概念; )2)相对指标的作用)3)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

2 .理解: (1)比例相对指标与比较相对指标的差异; )2)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差异)3)结构相对指标与比例相对指标的差异。

3 .应用:利用实际资料,分别计算6种相对指标,观察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三)平均指标

1 .知识记: (1)均值指标的概念;(2)均值指标的作用;(3)算术均值、调和均值、几何均值的计算方法及分数、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4)算术平均的两个重要性质。

2 .理解: (1)各项平均指标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3 .应用()1)利用实际资料分别计算五类平均指标; )用同一变量数列计算算术平均、调和平均和几何平均,并比较其大小; )3)利用实际资料计算平均指标,分析现象之间的依赖关系。

(四)标志变异指标

1 .知识记(1)标记变异指标概念; )2)标记变异指标的作用)3)各种标记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2 .了解(1)比较各种标记变异指标的优缺点; )2)为什么标记变异指标能解释现象波动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3)比较平差与平差系数、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在应用中的差异; )4)总方差、组间方差与组内方差的关系; )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的差异。

3 .应用()1)利用实际资料计算均值差和均值差系数、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 )2)采用分组数据计算总方差、组间方差、组内方差。

第四章时间数列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时间数列各种水平指标、平均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掌握时间数列速度指标计算方法与应用; 熟悉时间数列中测量长期趋势的几种方法及季节变化分析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重点内容

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排时间数列原则; 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计算方法;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概念和关系、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相互关系和计算方法; 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概念、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 几何平均法; 平均增长速度计算长期趋势测量的方法:时间距离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和方程法; 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编制原则

一.时间数列概念

()时间数列的作用

三.时间数列类型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包括时期数列和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四.编制时间数列原则

第时间部分数列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概念

发展水平概念; 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

平均发展水平(正向平均)与一般平均的关系。

二.平均发展水平计算方法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

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成长的概念。 每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的概念、计算。

第时间节数列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的概念。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含义、计算方法及相互关系。

增长率的概念。

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的含义、计算方法。

二.平均增长速度和9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和作用。

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水平法)和方程式法(累计法)两种方法的运用。

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时间部分数列变动分析

一.影响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因素

二.长期发展趋势分析的任务和方法

常用的测量长期趋势的方法:时距放大法; 移动平均法; 方程法(分段平均法、最小二乘法)。

三.季节变化分析

季节变动的概念。

测量和分析季节变化的一般方法:月(季)平均法。

三.评估知识点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二)时间数列水平指标

(三)时间数列速度指标

(四)时间数列变动分析

四.审查要求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知识记(1)时间数列概念; (2)时间数列种类(3)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1 )理解)1)各类(时间数列特征; (2)时间数列编制原则及提出理由。

2 .应用:根据实际资料和研究目的,符合编制原则(可编制时间数列)。

(二)时间数列水平指标

1 .知识记: (1)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 )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的概念。

2 .理解: (1)平均发展水平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应用:根据实际资料,准确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三)时间数列速度指标

1 .知识记: (1)发展速度的概念,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差异; (2)增长速度概念,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差异; (3)平均增长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概念区别。

2 .理解: (1)定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环比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及相互关系; )2)平均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3)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几何平均法、方程法; )4)平均生长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应用:根据实际资料准确计算各种速度指标,说明现象的发展速度。

(四)时间数列变动分析

1 .知识记: (1)影响时间数列变动趋势各因素的概念; )2)长期趋势分析任务和测量方法; )3)季节变化分析的任务和测量方法。

2 .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中的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的意义和作用。

3 .应用:分析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化。

第五章指数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含义、作用、种类。 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掌握平均指标的指数分析方法等。 对于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方法,不仅可以理解它们的含义,而且可以运用。

(二)重点内容

狭义指数概念指数种类综合指数概念、编制综合指数应注意的两个要点;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 平均指数计算; 指数因子分析法的概念、种类; 指数因子分析法的步骤与应用; 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意义和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一.指数概念

广义指数概念。

狭义指数概念。

二.指数种类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三.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核算的一般原理

综合指数的概念。

编制综合指数应注意的两个要点。

二.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

三.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

四.综合指数的其他编制方法

拉尔斯指数和馅饼指数。

第三节平均指数

一.平均指数概念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概念和计算。

二.固定权重的平均指数

三.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

第四节指数体系和因子分析法

一.指数体系概念

广义指数体系和狭义指数体系。

二.指数体系的作用

三.指数因子分析法

四.指数因子分析法种类

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 双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五.指数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和方法

六.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第五节平均指标变动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意义

二.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

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六节几种常用价格指数

一.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

二.股价指数

三.评估知识点

(一)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二)综合指数

(三)平均指数

(四)指数体系和因子分析法

(五)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四.审查要求

(一)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1 .知识记: (1)广义指数概念和狭义指数概念; )2)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2 .理解:指数类型。

(二)综合指数

1 .知识记: (1)综合指数概念; )2)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3)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 (4)拉氏指数和馅饼指数。

2 .了解()1)编制综合指数应掌握的两个要点; )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的差异。

3 .应用()1)可利用实际资料建立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根据资料可以建立拉氏指数和馅饼指数。

平均指数

1 .知识记: (1)平均指数的概念;(2)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3)固定权重的平均指数。

2 .理解: (1)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差异和联系; )2)综合指数变形平均指数的计算方法。

3 .应用:利用实际资料建立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

(四)指数体系及因子分析法

1 .知识记: (1)指数体系概念; )2)指数体系的作用)3)因素分析的定义。

2 .理解: (1)因素分析类型; )2)可以说明因素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因素分析中各步骤分析的经济含义。

3 .应用:利用已知资料可进行总量指标变动的双因素分析。

(五)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1 .知识记: (1)平均指标波动分析的意义; )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的概念。

2 .理解:平均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具体方法。

3 .应用:应能应用平均工资、平均单位产品成本劳动生产率等实际资料,进行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第六章抽样推断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正确理解抽样估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征和方法。 掌握采样估计的采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采样估计的一般原理估计总体指标数值。 掌握各种采样组织形式的特点和采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内容

抽样估计中的基本概念抽样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极限误差的概念和计算采样估计方法:区间估计; 每种采样组织形式的概念、特征、类型采样、整群采样的平均误差计算; 影响样品容量的因素及所需样品容量的计算。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抽样估计的一般问题

一.抽样估计的概念

二.抽样估计中的若干基本概念

整体和样品; 总体参数和统计量(抽样指标); 复位采样,不复位。

三.抽样估计的特点

第二节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概念

抽样误差的概念。

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种类。

二.采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计算

抽样误差的概念。

采样误差的计算。

影响采样平均误差大小的因素。

三.采样极限误差

抽样误差的概念。

采样误差的计算。

第三节抽样估计

一.抽样估计

抽样概念。

采样估计的方法:点估计、区间估计。

二.总体总量指标推算----直接交换算法

第四节抽样的组织形式和抽样方案设计

一.抽样的组织形式

通常采用的抽样调查组织方式为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间隔抽样、整群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估计方法及特点。

等距采样的概念和分类。

类型抽样的概念、特征和抽样平均误差计算。

整群抽样的概念、特征和抽样平均误差计算。

二.抽样方案的设计

样品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影响样品容量的因素。

所需样本容量的计算。

计算所需样本容量应注意的问题。

三.评估知识点

(一)抽样估计的一般问题

(二)采样误差

(三)抽样估计

(四)采样的组织形式及采样方案设计

四.审查要求

(一)抽样估计的一般问题

1 .知识记: (1)抽样估计的概念; )2)总体和样本概念;3 )总体参数和统计量(样本指标)概念; (4)采样复位和不复位的概念。

2 .理解:抽样估计的特点。

(二)采样误差

1 .知识描述: (1)抽样误差概念;(2)抽样调查中的误差类型;(3)抽样平均误差概念;(4)抽样平均误差计算公式;(5)极限误差概念;(6)极限误差计算公式。

2 .理解: (1)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 )2)概率保证程度与概率)3)概率保证程度与极限误差的关系。

3 .应用:根据已知条件计算采样平均误差和极限误差。

(三)抽样估计

1 .知识描述: (1)抽样估计概念)点估计概念和估计方法(3)区间估计概念和估计方法;(4)总体总量指标估计。

2 .理解:区间估计的范围与估计置信度的关系。

3 .应用: (1)如何根据样本指标(平均数和成数)和采样平均误差对总体指标进行区间估计; )2)如何根据样本指标估算总体总量指标。

(四)采样的组织形式及采样方案设计

1 .知识描述: (1)简单随机抽样概念;(2)等间隔抽样概念;(3)类型抽样概念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4)整群抽样的概念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5)所需样本容量的计算方法。

2 .了解()1)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差异和特点; )2)抽样计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3)影响样品容量的因素)4)计算所需样品容量应注意的问题。

3 .应用()1)如何通过类型采样和整群采样形式根据样本指标估计整体指标; )2)如何估计所需样本容量?

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将分析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 要掌握这种分析方法,使之能够实际应用。 要掌握回归分析的概念和一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

(二)重点内容

关系概念;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判据及计算; 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条件和方法、最小二乘法的含义; 估算标准误差的概念、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

一.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关联关系的概念。

关联关系的特征。

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差异。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

三.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相关关系的判断

一.相关判断

直观判断法:表法(相关表); 图表法(相关图)。

二.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的概念。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和判据。

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积差法和简捷法。

第三节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和相关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回归分析概念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差异和联系

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的概念。

符合最佳回归直线模型的条件。

用未分组数据组合回归直线模型和用分组数据组合回归直线模型。

三.估算标准误差

估算标准误差的概念。

估算标准误差的计算方法。

四.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评估知识点

(一)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

(二)相关判断

(三)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

四.审查要求

(一)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

1 .知识记: (1)相关概念; )2)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差异。

2 .理解: (1)相关关系的两个特征; )2)相关关系的种类)3)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相关判断

1 .知识描述: (1)相关系数的概念;(2)划分相关系数密切度的标准;(3)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积差法和简捷法。

2 .理解:相关判断直观法; 表法和图表法)2)判断事物之间相关关系的相关系数的作用。

3 .应用(1)可利用相关性判断方法判断社会经济现象(2)对两种相关现象计算相关系数,判断其密切程度。

(三)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

1 .知识记: (1)回归分析的概念; )2)一元线性回归的概念(3)估算标准误差的概念)4)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配合方法(5)估算标准误差的计算方法。

2 .理解: (1)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2)符合最优回归直线模型的条件)3)应用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3 .应用()1)对于线性相关的两个变量,可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子,匹配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可以对未分组数据和分组数据组合回归直线模型; )3)结合直线模型计算预估标准误差,判断其代表性。

第八章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民经济会计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认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其对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认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内容,认识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会计系统的联系,为今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重点内容

国民经济会计体系的两种含义和作用我国1992年会计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层含义。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三.国民账户体系(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 )概述

第二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一.构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构建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

构建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1992年会计系统(试行方案)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中国1992年会计系统(试行方案)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形成与实施。

第三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基本会计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组成。

二.基本会计表

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国民经济账户

国民经济账户包括两个级别的账户。

国民经济账户的形式和记账原则。

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结构。

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的关系。 基本会计报表与国民经济账户的关系。

四.附表

附表的作用和基本内容。

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共性

二.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联系

三.评估知识点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二)建立和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四)国民经济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四.审查要求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1 .知识记: (1)国民经济核算概念;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含义。

2 .理解: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两种含义的关系;(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二)建立和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 .知识记: (1)构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 )2)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实施。

2 .理解: (1)我国1992年会计体系(试行方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改革和发展我国1992年会计体系(试行方案)的必要性。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1 .知识记: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2)基本会计表概念

)3)基本会计报表包含的内容

)4)国民经济账户概念

)5)海外部门账户包含的内容

(六)国民经济账户记账原则。

2 .了解:

(1) 5张基本会计表之间的联系

)2)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形式

)3)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的关系;

)4)基本会计报表与国民经济账户的关系。

(四)国民经济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 .知识记: (1)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的共同点; )2)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对象。

2 .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国民经济统计改革起着统率和引导作用。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人口和劳动统计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地位明确人口统计和劳动力资源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掌握人口和质量统计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活动人口统计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熟悉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统计中的变动、构成、利用等统计分析方法并进行实证分析

(二)重点内容

如何正确统计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指标计算; 人口变动统计中常用主要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经济活动人口的构成; 劳动力资源利用与负担状况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口统计

一.人口概念及其统计特点

人口概念。

人口统计的特点。

常住人口和现在人口的关系式。

二.人口的计算

计算当时的人口数和平均人口数。

三.人口构成统计

人口地理分布; 人口自然构成; 人口社会构成; 人口经济构成。

上述各构成的统计意义和方法、统计指标的相关计算。

四.人口变动统计

人口自然波动:人口生育率、育龄妇女生育率、人口死亡率、特殊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流动变动:人口流动率、人口流动率、人口总流动率、人口净流动率。

人口增长量和人口增长率的计算与分析。

第二节人口质量统计

一.人口质量概念及其统计意义

人口质量概念。

人口统计的意义。

二.人口质量统计主要指标

反映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

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指标。

反映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指标。

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分析

()本科学素养的内涵。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意义。

第三节劳动力资源统计

一.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及其统计意义

理论上的劳动力资源概念。 目前劳动力资源的定义。 劳动力资源区别于自然资源的三大特征。

劳动力的统计意义。

二.劳动力资源数量统计

劳动力资源实点数和平均人数的概念和计算。

三.劳动力资源构成统计

劳动力资源配置统计中常用的五类群体。

第四节经济活动人口统计

一.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及其统计范围

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

经济活动人口统计的范围和意义。

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二.经济活动人口构成统计

就业人口的构成。

失业者的构成。

第五节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劳动力资源潜力和实际利用率、就业率和失业率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二.劳动力资金负担情况分析

就业人口负担系数和劳动能力丧失系数的含义与计算。

三.劳动力资源核算

直接推算法的概念,其中算术级数法和几何级数法的含义和计算公式的应用。

劳动力市场需求测算的语义目标测算及动态测算应用。

四.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

人口增长与消费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

三.评估知识点

(一)人口统计

(二)人口质量统计

(三)劳动力资源统计

(四)经济活动人口统计

(五)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

四.审查要求

(一)人口统计

1 .知识记: (1)人口概念; )2)人口统计特征;3 )常住人口与现有人口计算关系;4 )人口密度概念;5 )性别比指标概念;6 )人口自然波动与人口迁移变动的含义;7 )人口变动统计中各项指标的计算。

2 .理解: (1)人口社会构成的内容;(2)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3)人口变动统计的意义;(4)人口增长率的计算。

3 )应用)根据实际资料进行人口各种分组,可以提供说明人口意识体特征和变动的主要分析数据。

(二)人口质量统计

1 .知识记: (1)人口质量概念;(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概念;(3)人口思想道德素质概念。

2 .理解: (1)人口质量统计的意义; )2)人口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3)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含义) )基)本科学素养的内涵。

(三)劳动力资源统计

1 .知识描述: (1)劳动力资源概念;(2)劳动力资源主要分组;(3)各类群体的主要指标及其计算公式。

2 .理解(1)劳动力资源特征;(2)劳动力资源统计的意义。

3 .应用()1.从人口统计资料中,可以准确地得到劳动力资源数字; )2)根据实际资料,可以进行劳动力资源的构成分析。

(四)经济活动人口统计

1 .知识记: (1)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和范围;(2)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概念和范围;(3)就业人口的概念;(4)失业人口的概念;(5)我国就业身份的分类。

2 .理解()1)就业人口各类分组的意义; )2)失业人员不同群体划分的意义。

3 .应用:根据相关资料,能准确地进行经济活动人口的各种构成分析。

(五)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

1 .知识记: (1)反映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指标;(2)就业率和失业率指标计算公式;(3)劳动力资源负担状况分析主要指标的计算公式; )4)生产发展先进系数的计算公式。

2 .理解: (1)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与可能利用率、就业率的关系;(2)直接推算法的含义;(3)劳动力资源预测的意义。

3 .应用()1)利用实际资料分析劳动力资源利用、负担情况,进行一般劳动力资源预测2 )掌握和利用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的基本指标计算和分析方法。

第十章国民财富统计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国民财产、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以及统计的意义; 掌握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及水力资源基本指标的含义、作用及计算方法; 了解环境统计基本内容熟悉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负债统计中相关概念、分类和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了解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掌握分析表中资料的方法。

(二)重点内容

自然资源分类; 土地、森林统计常用指标计算; 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统计中主要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和内容

一.国民财富概念及其统计意义

国民财富的概念。

国民财富的统计意义。

二.国民财富分类

按来源; 按机构部门、产业部门和经济用途等。

三.国民财富统计的内容

第二节自然资源统计

一.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分类

自然资源概念。

自然资源分类。

二.土地资源统计

土地意义和统计意义。 土地资源的总量和构成。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土地开垦率和耕地生产力指标。

三.森林资源统计

森林资源的含义及其统计意义。

森林资源统计内容:森林资源量统计; 林木生长量统计和森林采伐量统计。

森林资源统计分析。 森林覆盖率和森林密度指标的概念和计算。

四.矿产资源统计

矿产资源的含义及其统计意义。

矿产资源总量统计主要指标和矿产资源统计分析中分析指标的概念与计算。

五.水资源统计

水资源的含义及其统计意义。

水力资源的含义及其统计意义。 水力资源统计与分析。

六.自然资源实物捐助表

自然资源实物量计算表的基本结构。

七.环境统计

环境污染和污染治理统计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国民财产统计

一.国民财产概念及其分类

国民财产的概念。

国民财产的主要分类。

二.实物资产统计

固定资产统计:固定资产概念固定资产总量指标固定资产统计分析。

流动资产统计:流动资产含义流动资产总量的统计流动资产的统计分析。

三.无形资产统计

无形资产的概念和内容。 无形资产数量统计。

四.金融资产负债统计

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含义。

金融资产负债类型。

金融资产负债总量统计。

第四节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的概念。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和平衡关系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资产负债表公式。

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

三.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总量分析资产负债结构分析资产负债存量与其他流量的相对对比分析;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料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等。

三.评估知识点

(一)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和内容

二)自然资源统计

(三)国民财产统计

(四)资产负债表

四、考核要求

(一)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

1.识记:(1)国民财富的概念;(2)国民财富的分类。

2.领会:(1)国民财富具有的规定性;(2)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

(二)自然资源统计

1.识记:(1)自然资源的涵义;(2)可再生资源的概念;(3)土地总面积的概念;(4)森林覆盖面积的内容;(5)环境统计的两方面内容。

2.领会:(1)自然资源的分类;(2)自然资源及土地、森林、矿产、水力等资源统计的意义和各项指标的作用;(3)环境统计的意义。

3.应用:(1)对自然资源统计中的指标能正确统计和计算;(2)对自然资源的数量、构成、作用及效益进行统计分析。

(三)国民财产统计

1.识记:(1)国民财产的概念;(2)非金融资产的内容;(3)流动资产的涵义;(4)无形资产的概念;(5)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涵义。

2.领会:(1)固定资产统计分析中各指标的作用和计算方法;(2)无形资产总量指标的涵义;(3)国内机构单位之间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总量关系如何。

3.应用:对国民财产统计中的分析指标能正确计算。并能进行一定分析。

(四)资产负债表

1.识记:资产负债表的概念。

2.领会:(1)资产负债表的作用;(2)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关系。

3.应用: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料和其他有关的资料结合,能作出一定的分析。

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统计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理解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涵义,社会产品的概念和特性;了解国内总产出指标的作用和掌握基本计算方法;熟悉掌握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涵义、作用、三种计算方法以及与国民总收入等总量指标间的关系;了解国内生产总值表的新内容和作用;熟悉掌握国民经济生产统计分析的主要方法,并能运用于实际。

(二)重点内容

社会产品的概念及其特性;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与国民总收入等总量指标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民经济生产统计的一般问题

一、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涵义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定义的国民经济核算生产范围包括三部分内容。

限制性生产观和综合性生产观。

二、社会产品的概念及其特性

社会产品的概念。

社会产品的五个特性。

三、社会产品的分类

按表现形态不同分类:分为货物和服务。按完工时间不同分为成品、半成品和在产品。

四、社会产品的计量

社会产品产量的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现行价格和不变价格。

第二节国内总产出统计

一、国内总产出的概念及其构成

国内总产出的概念。

常住单位的涵义。

国内总产出的构成。

二、国内总产出指标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三、国内总产出指标的计算

各部门总产出的基本计算和加总。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一、国内总产出的概念及其构成

国内总产出的概念。

常住单位的涵义。

国内总产出的构成。

二、国内总产出指标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三、国内总产出指标的计算

各部门总产出的基本计算和加总。

第三节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四个方面。

三、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计算

生产法、收入未能和支出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有关指标的含义。

四、国民生产总值及几个总量指标间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之间的计算关系。

五、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改进和规范。

六、国内生产总值表:国内生产总值表的内容和作用。

第四节国民经济生产统计分析

一、国民经济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从计划的完成进度和计划执行结果两个方面的分析。

二、国民经济生产构成和比例关系分析

国民经济构成和比例关系分析的主要内容。

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概念和内容。

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的编制。

四、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所需的时间的预测计算公式。

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法

分析中常用的指数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法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国民经济生产统计的一般问题

(二)国内总产出统计

(三)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四)国内经济生产统计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国民经济生产统计的一般问题

1.识记:(1)社会产品的概念;(2)社会产品的主要分类;(3)货物的特点;(4)服务产品的特征;(5)标准实物产量的计算公式。

2.领会:(1)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2)社会产品的特性;(3)社会产品实物量指标的局限性;(4)社会产品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的关系。

3.应用:(1)能进行标准实物量的折算;(2)能对现行价格和不变价格正确运用。

(二)国内总产出统计

1.识记:(1)总产出的概念;(2)常住单位的概念;(3)产品法的涵义:(4)工厂法的涵义;(5)国内总产出的计算公式。

2.领会:(1)国内总产出指标的作用;(2)工业总产出的计算原则;(3)邮电业总产出的内容;(4)国内总产出指标的构成。

3.应用:能根据实际资料正确计算国内总产出。

(三)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1.识记:(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最终产品的概念;(3)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4)国外要素收入净额的涵义;(5)国内生产总值表的概念,

2.领会:(1)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2)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的区别和联系;(3)几个总量指标之间的计算关系;(4)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改进和规范。

3.应用:(1)能正确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等总量指标;(2)熟练运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数值进行国际间的对比分析。

(四)国民经济生产统计分析

1.识记:(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概念;(2)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的计算公式;(3)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法的概念。

2.领会:(1)国内生产总值是分析经济增长的基础指标;(2)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体系;(3)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所需时间预测的公式推导;(4)增长因素分析中常用的指数体系的认识。

3.应用:能根据国内生产总值表中提供的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选用教材进述的分析方法,对国民经济生产活动进行统计分析。

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流通统计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国民经济流通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对外贸易统计的特点和有关的具体问题;了解批发零售贸易统计基本指标的涵义、作用及掌握其计算和分析方法;了解和熟悉我国海关进口统计与对外贸易业务统计的范围及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的分类和分析方法;掌握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

(二)重点内容

商品购进、销售、库存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的计算;市场商品供需平衡分析;海关进出口统计和对外贸易统计指标体系中主要指标的计算;对外贸易统计分析中的主要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民经济流通统计的一般问题

一、国民经济流通的概念及其统计范围

国民经济流通的概念。

国民经济流通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二、商品流通的概念和分类

商品流通的概念及其特征。

商品流通中的六种买卖行为及其基本分类。

三、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流通统计的范围和作用

批发零售贸易业、批发贸易业和零售贸易业的概念。

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流通统计的范围和作用。

四、对外贸易统计的意义及特点

对外贸易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对外贸易统计的意义。

对外贸易统计的特点。

五、对外贸易统计的几个具体问题

国别统计原则;进出口商品统计中价格的确定;外币折算的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对外贸易统计商品目录。

第二节批发零售贸易统计基本指标

一、商品购销存的平衡关系

二、商品购销总额

商品购进总额的概念。

商品购进总额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

商品购进总额的分类指标。

三、商品销售总额指标

商品销售总额的概念。

商品销售总额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

商品销售总额的分类指标。

四、商品库存总额指标

商品库存总额的概念。

商品库存总额的统计范围和计算价格。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概念。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范围。

主要消费品社会零售量指标的意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分类指标。

第三节商品流通统计分析

一、商品流通统计分析的内容

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二、商品流通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对购进、销售和库存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和分析。

三、商品购销关系分析

商品库存保证销售天数指标。

四、商品周转速度分析

商品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指标概念和计算。

五、地区间商品经济关系分析

本地(外地)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的概念和计算。

六、商品流通与居民生活关系分析

人均主要生活消费品的消费量。

七、市场商品供需平衡分析

社会商品购买力分析、社会商品供应量分析、商品供需总额平衡分析。

第四节海关进出口统计

一、海关进出口统计的范围

我国海关进出口统计的货物范围和不包括的各项内容。

二、海关进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主要指标:价值量指标(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和进出口差额)的概念、作用和计算;实物量指标。

三、海关进出口统计的主要分组体系:五种分组。

第五节对外贸易业务统计

一、对外贸易业务统计的范围

二、对外贸易业务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出口商品收购统计的涵义、范围和原则。

出口业务统计的内容:出口成交、出口交货和实际出口等统计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

进口业务统计中主要指标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

出口商品库存统计的内容。

三、海关进出口统计与对外贸易业务统计的区别。

四、对外贸易统计分析

包括:合同执行情况分析;进出口贸易额平衡分析;进出口比价指数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分析等。

第六节国际收支统计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国际收支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国际收支统计的意义。

二、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

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和内容。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国际收支表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表式。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主要指标的涵义。

四、国际收支平衡分析:总量平衡分析、结构分析和储备资产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国民经济流通统计的一般问题

(二)批发零售贸易统计基本指标

(三)商品流通统计分析

(四)海关进出口统计

(五)国际收支统计

四、考核要求

(一)国民经济流通统计的一般问题

1.识记:(1)国民经济流通的概念;(2)商品流通中六种买卖行为;(3)对外贸易的涵义;(4)汇率的概念。

2.领会:(1)商品流通的基本分类方法;(2)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流通统计的作用;(3)三种不同的国别统计原则。

3.应用:熟练运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标价法进行外国货币与本国货币的折算。

(二)批发零售贸易统计基本指标

1.识记:(1)商品购进总额指标的概念;(2)商口销售总额指标的概念;(3)商品库存总额的概念;(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概念。

2.领会:各指标的统计范围、作用和计算方法。

3.应用:(1)能正确计算各指标的数值;(2)能应用各指标的分类反映其构成情况。

(三)商品流通统计分析

1.识记:各个分析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领会:(1)从分析的内容体会商品流通统计分析的意义;(2)商品库存与商品销售的关系;(3)对商品流通与多方面经济关系的认识。

3.应用:(1)能正确计算各个分析指标;(2)能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现实中有关问题作出分析。

(四)海关进出口统计

1.识记:(1)进出口总值的概念;(2)出口总值的概念;(3)进口总值的概念。

2.领会:(1)海关统计的范围;(2)海关进出口统计中各主要分组涵义。

3.应用:能正确计算海关进出口统计中的各个指标的数值。

(五)对外贸易业务统计

1.识记:(1)出口商品收购统计的涵义;(2)出口业务统计的内容;(3)进口业务统计的内容;(4)顺差和逆差的涵义。

2.领会:(1)对外贸易业务统计的范围;(2)出口商品库存统计的范围;(3)海关进出口统计与对外贸易业务统计的区别。

3.应用:(1)掌握对外贸易业务统计中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2)掌握对外贸易统计分析的方法,并对实际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

(六)国际收支统计

1.识记:(1)国际收支概念;(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2.领会:(1)广义国际收支与狭义国际收支的区别;(2)对储备资产统计分析的方法。

3.应用:掌握并能运用国际收支统计中主要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分配统计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民经济分配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和基本内容;掌握国民经济分配统计指标体系框架;了解财政和金融统计的意义与内容并常握其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了解资金流量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掌握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编制方法和进行分析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二)重点内容

国民经济可支配收入指标的计算;财政收入平衡统计中主要指标的计算;银行信贷、银行现金收支和货币供应与流通统计中主要指标计算和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的基本内容

一、国民经济分配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国民经济分配的概念。

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的意义。

二、国民经济分配与资金流量

国民经济分配的基本形式是资金收支,所以国民经济分配与资金流量蜜切相联系。

三、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的基本内容

包括:国民经济分配统计指标体系;财政统计;金融统计和资金流量统计。

第二节国民经济分配统计指标体系

一、初次分配统计指标

初次分配的统计指标有:劳动者原始收入、国家财政原始收入、生产单位原始收入及固定资产折旧。

二、再分配和可支配收入统计指标

再分配统计指标体系内容。

可支配收入是国民经济分配统计中的重要指标。

可支配收入统计指标的内容和计算。

第三节财政统计

一、财政统计的意义及内容

财政统计的基本内容:财政收入统计;财政支出统计;财政收支平衡统计;财政与社会经济活动成果及分配关系统计。

二、财政收入统计

财政收入的概念。

财政收入来源的主要内容。

财政收入统计常用的几种分组。

财政预算收入额、财政预算外收益额。

三、财政支出统计

财政支出的概念。

财政支出统计常用的几种分组。

财政预算支出额、财政预算外支出额。

四、财政收支平衡统计

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财政收支平衡从范围上看,有大、小两种范围的平衡。

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支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财政与国民经济活动成果及分配关系统计

常用的统计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四节金融统计

一、金融统计的意义及内容

金融统计的涵义。

金融统计的内容包括:银行信贷统计;银行现金收支统计;货币供应与流通统计;金融市场统计。

二、银行信贷统计

银行信贷的概念及其统计的范围。

银行存款资金统计中主要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储蓄统计中主要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银行贷款资金统计中主要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银行现金收支统计

银行现金收支的概念。

银行现金收支统计中主要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货币供应与流通统计

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的计算方法。

货币流通量及货币流通速度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金融市场统计

金融市场的概念及其主要分类。

金融市场统计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指标。

第五节资金流量统计

一、资金流量统计的涵义

资金流量统计又称资金流量核算。

二、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原理。

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目前各国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我国资金流量的核算范围。

资金流量核算中的部门分类。

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式。

资金流量统计的特点。

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编制方法。

三、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资金流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的基本内容

(二)国民经济分配统计指标体系

(三)财政统计

(四)金融统计

(五)资金流量统计

四、考核要求

(一)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的基本内容

1.识记:(1)国民经济分配的概念;(2)国民经济分配与资金流量的关系。

(二)国民经济分配统计指标体系

1.识记:(1)初次分配的概念;(2)再分配的概念;(3)可支配收入的涵义;(4)资金分配的涵义。

2.领会:(1)初次分配又称为原始分配;(2)收入再分配有多种途径;(3)可支配总收入和可支配净收入的区别。

3.应用:能根据有关资料正确计算可支配收入统计中的各项指标。

(三)财政统计

1.识记:(1)财政的涵义;(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概念;(3)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弹性系数和边际轻倾向指标的概念。

2.领会:(1)财政统计的意义;(2)财政收入来源包括的内容;(3)顺差和逆差的涵义。

3.应用:(1)掌握财政收入(或支出)统计中的分组法,并进行构成研究;(2)能根据实际资料正确计算财政统计中的各项指标。

(四)金融统计

1.识记:(1)金融统计的涵义;(2)银行信贷的涵义;(3)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概念;(4)货币流通指标的概念。

2.领会:(1)金融市场的主要分类;(2)如何根据信贷资金的运动形式设置银行信贷统计的内容;(3)对货币供应量三个层次定义的理解;(4)两种货币流通速度指标关系的理解。

3.应用:(1)根据实际资料能正确计算金融统计中的各项指标;(2)掌握对信贷资金平衡、现金收支比例、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汇率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五)资金流量统计

1.识记:(1)资金流量核算的涵义;(2)资金流量核算中的部门分类;(3)资金流量分析的基本公式。

2.领会:(1)对资金流量三种核算范围的认识;(2)对资金流量统计的特点认识;(3)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编制方法。

3.应用:(1)掌握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2)能依据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进行基本的计算和分析。

第十四章国民经济使用统计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认识国民经济使用统计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地位;了解国民经济使用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国民经济使用和国民经济生产的关系;熟悉最终消费统计的原则和内容以及掌握有关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了解资本形总额统计中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指标的计算和掌握基本分析方法。

(二)重点内容

居民消费的内容及分析指标的计算;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主要价值指标和分析指标的计算。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民经济使用统计的基本内容

一、国民经济使用的概念及其统计的意义

国民经济使用的概念。

国民经济使用统计的意义。

二、国民经济使用与国民经济生产

国民经济使用与国民经济生产最密切相关的。

三、国民经济使用统计的基本内容:由进入最终使用环节的活动内容所决定

第二节最终消费统计

一、最终消费的概念及其统计原则

最终消费的概念

最终消费的划分:三种划分。

最终消费统计核算的原则:四个方面。

二、居民消费的内容和计算

居民消费的内容。

现行统计制度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统计分组体系。

居民消费总量指标的计算:直接法和间接法的计算公式。

三、政府消费的内容和计算

政府消费的内容。

政府消费的计算:生产法和分配法的计算公式。

四、居民消费统计分析

最终消费总量与最终消费率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分析;居民消费结构要分析;恩格尔系数等。

第三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一、资本形成总额的概念

资本形成总额的概念。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包括:固定资产的建筑和安装;固定资产的购置;其他建设工作。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基本内容。

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实物指标。

建设项目的概念、按建设性质的分类、具体指标的内容和有关计算。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指标的涵义。

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主要价值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标概念和计算。

新增固定资产指标的概念和计算。

五、固定资产投资一般统计分析

从不同层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分析指标:投资使用率、投资形成率和投资财产交付使用率的计算。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国民经济使用统计的基本内容

(二)最终消费统计

(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四、考核要求

(一)国民经济使用统计的基本内容

1.识记:(1)国民经济使用的概念;(2)国民经济使用总量与国民经济生产总量的平衡关系式。

2.领会:(1)国民经济使用是指最终产品的使用;(2)国民经济使用统计的意义;(3)国民经济使用与国民经济生产的关系。

(二)最终消费统计

1.识记:(1)最终消费的概念;(2)居民消费的概念;(3)政府消费的概念;(4)居民消费总量指标的概念;(5)恩格尔系数反映贫富的数量界限;(6)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购买性程度指标的计算公式。

2.领会:(1)最终消费统计核算的原则;(2)在计算居民消费时,一般为什么要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计算;(3)影响最终消费量的大小的直接因素;(4)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中常用的分组内容。

3.应用:熟练掌握最终消费统计中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能在实际中应用。

(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1.识记:(1)资本形成总额的概念;(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概念;(3)存货增加的概念;(4)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概念;(6)新增固定资产的概念;(7)投资供给量涵义;(8)投资使用量的涵义。

2.领会:(1)期末在建项目个数与本期新开工项目个数的关系;(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新增固定资产的区别;(3)从不同层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的四个总量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4)投资使用率、投资形成率和投资财产交付使用率三指标连乘的结果,反映了什么问题。

3.应用:(1)掌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资料正确计算;(2)熟悉固定资产投资一般统计分析内容,可根据研究目的作一定的分析。

第十五章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

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内容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意义、内容和基本方法;明确国民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效益分析和国际对比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分析的意义以及了解分析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相关指标的计算方法。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有关实际资料作一般计算和分析。

(二)重点内容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国民经济结构的主要类型和评价结构合理化的分析指标内容;国民经济增长的测度及增长的因素分析;国民经济效益评价的综合指数法和功效系数法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一般问题

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概念和特点。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意义。

二、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内容

按分析的作用划分的内容包括:现状分析、评价和监控分析、规律性分析、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等。

按分析的对象划分的内容包括:经济结构分析、经济增长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国际经济对比分析等等。

三、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方法

统计基础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统计综合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统计现代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第二节国民经济结构分析

一、国民经济结构的概念及其统计分析的意义

国民经济结构的概念。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分析的意义。

二、国民经济结构的划分

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分组标志划分,形成的七种主要经济结构类型。

三、影响国民经济结构的因素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的因素。

四、评价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分析指标

国民经济各部分协调、稳定发展的分析指标;经济结构转换力分析指标;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指标;人民生活水平分析指标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分析指标等五个方面。

五、主导产业的判定分析

主导主业的概念和特征。

主导产业的判定分析:四个方面的指标。

第三节国民经济增长分析

一、国民经济增长的概念及其统计分析的意义

国民经济增长的概念。

国民经济增长统计分析的意义。

二、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规定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名义经济增长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概念及两者的计算关系。

平均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三、国民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经济模型法的概念;索洛增长速度分析方程。

需求拉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需求拉动贡献度指标和需求拉动贡献率指标。

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五、宏观景气指数

宏观景气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四节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一、国民经济效益的概念及其特点

国民经济效益的概念。

国民经济效益的四个特点。

二、国民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

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主要指标的计算,包括:宏观经济效益综合指标、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指标、物质消耗经济效益指标、资金占用经济效益指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指标和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指标等六个方面。

三、国民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方法

国民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的意义。

国民经济效益计分法、综合指数法和功效系数法的概念与计算。

四、国民经济效益综合分析

国民经济效益动态分析的概念、各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

国民经济效益变动因素分析:总和因素分析法与连乘因素分析法的概念和应用。

国民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关系分析。

第五节综合国力比较分析

一、综合国力的概念及其国际比较的意义

综合国力的概念和特点、国际比较统计分析的意义。

二、国际上测定综合国力的方法研究

ASHA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人文发展指数、现代社会一般标准的十项指标、强国公式和R.S.克莱因国力方程等方法的基本内容。

三、我国测定综合国力的方法研究

综合国力动态方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指标统计法的内容。

四、我国小康水平的量化标准

小康的概念。测量小康水平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的内容。

对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测算的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一般问题

(二)国民经济结构分析

(三)国民经济增长分析

(四)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五)综合国力比较分析

四、考核要求

(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一般问题

1.识记:

(1)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概念;

(2)统计现代分析方法的概念。

2.领会:

(1)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特点;

(2)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意义;

(3)按分析的作用划分的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的内容。

(二)国民经济结构分析

1.识记:

(1)国民经济结构的概念;

(2)国民经济构成要素之间本互联系的三种关系;

(3)主导产业的概念;

(4)感应度系数的概念;

(5)影响力系数的概念。

2.领会:

(1)国民经济结构统计分析的意义;

(2)影响国民经济结构的因素;

(3)评价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准。

3.应用:掌握国民经济结构分析中各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分析。

(三)国民经济增长分析

1.识记:

(1)国民经济增长的概念;

(2)经济模型法的概念;

(3)索洛增长速度分析方程;

(4)宏观景气指数的概念和计算。

2.领会:

(1)经济增长统计分析意义;

(2)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名义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关系;

(3)反映需求拉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指标;

(4)要持续发展的涵义。

3.应用:

(1)熟悉掌握经济增长率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国民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法,并能运用于对实际资料的计算和分析。

(四)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1.识记:

(1)国民经济效益的概念;

(2)中间投入产出率计算公式;

(3)功效系数法的概念;

(4)总和因素分析法的概念。

2.领会:

(1)国民经济效益的特点;

(2)国民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意义;

(3)对"经济发展速度对经济效益的相对指标"的理解。

4.应用:

(1)掌握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中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

(2)能正确运用综合指数法和功效系数法评价国民经济的综合经济效益。

(五)综合国力比较分析

1.识记:

(1)综合国力的概念;

(2)ASHA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的指标;

(3)人文发展指数的三个指标;

(4)小康的概念。

2.领会:

(1)综合国力国际比较统计分析的意义;

(2)综合国力的特点;

(3)对"现代社会一般标准的十项指标"的理解;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八个方面。

10月安徽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免费下载链接已在本文开头提供,下载后即可查看。若提示下载错误,可联系客服咨询。手机下载后如打开显示为乱码,请在手机下载WPS或QQ阅读之类的文档阅读APP。安徽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是自考复习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同学们务必仔细阅读。如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大纲调整、变动,以安徽考试院最新公布为准。更多大纲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