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一)自考大纲在哪里找

自考资讯2022-11-19 16:51:57chanong

文学概论自考大纲在哪里找今天放心自考网自考平台主编为您做个简单介绍。

文学概论(一)自考大纲在哪里找

10月甘肃自考文学概论考试大纲可免费下载。 00529文学概论自考教材大纲第1版,现后大纲调整、变更以甘肃考试院最新发布为准。 众所周知,复习自考专科或自考本科,离不开考试教材和考试大纲。 没有试验纲要,就像在海上航行没有方向一样。 那么,我们来看看甘肃省自考00529文学概论考试大纲有哪些内容吧~

00529文学概论(一)自考考试大纲( 2018版) ) )。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大纲名称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主编

出版社

版次

文学概论(一)

00529

7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

王一川

北京大学出版社

*长表,可单独横向滚动

*长表,可单独横向滚动

注:本目录中的课程单位包括实践环节单位。

点击下载:00529文学概论(一)自考考试大纲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

一. 《文学概论》课程性质

1 .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2. 《文学概论》课程性质与特点

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

1 .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

1 .把握原理,重视理解

2 .抓住重点,融合

3 .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4 .学习教材,主修原著

三、考核知识点

1 .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分工

2. 《文学概论》课程性质

3 .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

4. 《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

一.了解记忆

1 .文艺学

2 .文学史;

3 .文学批评。

二.了解

1 .文学理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

2. 《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

1 .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

第一章文学观念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复杂的。 “文学观念的变迁”、“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重在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文学是人类的文化活动,了解文学的美意识形态性,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把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变迁

一、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

1 .文学四要素

2 .文学活动

二、历史上六种主要文学观念

1 .再现学说

2 .表达学说

3 .实用学说

4 .独立说

5 .客观地说

6 .体验说

三.文学观念转变的原因

1 .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

2 .文学观念变迁与文学自身变迁

四.文学界说

1 .文学定义

2 .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文化形态

一.文化概念

1 .广义文化概念

2 .狭义文化观念

3 .符号主义的文化观念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

1 .查明人的处境和情况

2 .向人询问生活的意义

3 .传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4 .憧憬人类的未来

5 .学习语言文化

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

1 .“质量阅读”

2 .“价值阅读”

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 .文学来自生活

2 .文学改造生活

二、文学是人的审美活动

1 .审美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2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1 .审美意识形态的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

2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一.经验、体验与文学

1 .经验和体验

2 .体验与文学

二、体验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 .让艺术形象焕发活力的体验

2 .诗意超越艺术形象的体验

三.评估知识点

1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及其联系

2 .历史上六种主要文学观念及其演变原因

3 .文化概念

4 .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

5 .文学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

6 .审美活动与文学

7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8 .经验与体验之间的联系差异

9 .体验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四.审查要求

一.了解记忆

1 .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学者,四要素的名称,四要素的关系;

2 .提出狭义文化概念和广义文化概念的学者

3 .马克思、恩格斯等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

4 .与提出文学中“心”与“物”关系理论的作者论述。

二.了解

1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及其联系

2 .历史上六种主要文学观念的内容

3 .文化概念狭义与广义辨析

4 .文学文化意义的若干意义

5 .文学意义是如何发现的;

8 .文学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

6 .审美活动的三个阶段及其关系

7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性

8 .文学与体验的关系。

三.应用

1 .结合实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2 .联系实际分析审美活动的三个层面

3 .结合实际分析各种文学观念。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集中论述文学语言组织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存在方式和作用。 本章的重点是“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三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文学文本的水平,了解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把握文学语言组织的水平。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概念

1 .文本

2 .文学文本

3 .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

1 .对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2 .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3 .文学文本层面

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1 .文学文本在语言上存在

2 .文学中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

3 .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语言

二.文学语言组织

1 .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结构

2 .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3 .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针对性和个性特征

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次

一.语音水平

1 .语音水平的作用

2 .节奏

3 .音律

二.语法水平

1 .字句

2 .语法

3 .编法

三.辞格水平

1 .比喻和借用

2 .对偶和重复

3 .翻转和犯规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

二.音乐性

三.陌生化

三.评估知识点

1 .陈述文学文本

2 .文学语言组织的文学文本位置

3 .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存在方式

4 .文学文本和特定语言组织

5 .语言组织中文学文本隐含的其他方面。

四.审查要求

还记得

1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差异,提出这一问题的相关作者;

2 .中国古代文论中提出文学文本观的重要学者

3 .西方文论中提出文学文本规则的重要作者;

4 .文学文本构成层面的名称

5 .文学语言组织层面的名称

6 .提出文学语言各种审美特性的作者。

二.了解

1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2 .文学文本的层次

3 .文学文本的语言特性

4 .语用与语用差异

5 .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6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7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三.应用

1 .结合作品分析文学文本在语言上是存在的;

2 .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3 .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 .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组织的水平。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理解和把握三个问题。 一是理解文学形象的重要性和系统性,树立文学形象的分类观念和多元观念二是把握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及其界定三是文学形象的髙级形态即从艺术到意境形态的典型、意境和象征形象的特征及其原理目的是识别提高不同性质的艺术形象能力和分析评价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 .艺术世界的有机性

2 .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1 .文学形象的具体感性

2 .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3 .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4 .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第二节文学典型

典型论的发展与争论

1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2 .典型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 .典型特征

2 .典型的丰富历史

3 .典型的艺术魅力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 .典型环境

2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第三节文学境界

一.意境论的形成与意境界说

1 .意境论的形成

2 .意境的界说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 .情景交融

2 .虚实相生

3 .生命律动

4 .耐人寻味

三.意境分类

1 .刘熙载分类法

2 .王国维度分类法

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

一、观念形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形象

1 .意象的四层含义

2 .“表意意象”与“审美意象”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1 .哲理性

2 .象征性

3 .无厘头

4 .可求解性

三.象征形象化的原则和方法

1 .用荒诞的幻象表达想法的真实

2 .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象征意象组合

3 .“形象应该配合”的原则,

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1 .寓言式象征意象

2 .符号表达式象征意象

三.评估知识点

1 .文学形象

2 .文学形象系统

3 .文学典型形象

4 .文学意境意象

5 .文学象征意象。

四.审查要求

一.了解记忆

1 .文学形象的界定

2 .哪些重要作者论述了文学典型;

3 .哪些重要作者论述了文学意境;

4 .论述文学象征性形象的重要作者是哪一位?

二.了解

1 .文学形象的塑造与人的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的联系;

2 .文学形象的整体特征

3 .文学形象系统

4 .文学的典型特征

5 .文学意境特征

6 .文学象征性形象的特征

7 .形象化问题。

三.应用

1 .分析文学典型

2 .分析文学意境

3 .分析文学的象征意象。

第四章叙事作品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论述史诗性作品。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叙事学的兴起、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掌握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

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

1 .传统叙事理论

2 .现代叙事学

二.史诗和史诗

1 .叙事诗的意义

2 .史诗

三.叙事层次

1 .故事内容和故事叙述

2 .叙事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描述语言

一.叙述时间

1 .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

2 .叙述时间中的时间距离、顺序、频率

二.阐述观点

1 .第三人称叙述

2 .用第一人称叙述

3 .双人称叙述

4 .论述视点与人称的转换

三.叙述标记

1 .陈述标记和文章的意图

2 .阐述标记与人物性格的塑造

第三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1 .事件

2 .故事

3 .方案

二、人物

1 .“扁平”人物

2 .表意型人物

3 .“圆形”人物

4 .典型人物

5 .“性格”人物

三.行动

1 .阐述功能研究

2 .论述逻辑研究

第四节论述动作

一.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

1 .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

2 .隐含作者和讲述者

二.发声

1 .看起来像讲述者

2 .隐藏在讲述者身上

三.接受者和真实读者

1 .接纳活动的参与者

2 .讲述者和接受者

三.评估知识点

1 .传统叙事理论与现代叙事学观念的联系与区别

2 .陈述语言

3 .陈述内容

4 .叙述动作

5 .叙事作品的特点。

四.审查要求

还记得

1 .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作者

2 .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作者

3 .阐述词语、内容、动作的诸概念和定义。

二.了解

1 .叙事理论从传统到现代

2 .文学叙事的意义

3 .叙事层次

4 .阐述时间及其意义

5 .阐述角度和意义

6 .阐述标记及其意义

7 .故事、人物和行动

8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9 .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

10 .发声

11 .接受者和真实读者。

三.应用

1 .分析叙事作品的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标志;

2 .分析史诗故事、人物与行为

3 .分析作品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第五章抒情作品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重点说明抒情作品的相关基本问题。 学习重点应放在“抒情作品的内涵”“抒情本质”“抒情原则”“抒情途径”“抒情策略”“抒情作品的特点”等几个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内容。 要求认识抒情作品的相关基本概念,把握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结合具体作品理解和分析各类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1 .抒情作品以感情为本位

2 .抒情作品的内涵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达

1 .情感特征

2 .抒情作品的情感表达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1 .广义情感和狭义情感

2 .日常情感和艺术情感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一.抒情本质

1 .表达感情=表达感情

2 .表达感情=表达感情

3 .表达感情=投射感情

二.抒情原则

1 .古典主义抒情原则

2 .浪漫主义抒情原则

3 .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4 .抒情的一般原则

三.抒情渠道

1 .用声音传递信息,用声音传递信息

2 .情景相连,情景交融

四.抒情策略

1 .抒情语法策略

2 .抒情修辞策略

五.抒情传统

1 .抒情传统的形成

2 .不同的抒情传统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点

一.题材和结构特点

1 .题材特点

2 .结构特点

二.形象和主题特征

1 .形象和主题特征

2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3 .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

三.文体特点

1 .文体的美学内涵

2 .抒情诗的特点

3 .抒情小品文的特点

三.评估知识点

1 .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

2 .抒情的本质、原则

3 .抒情渠道、策略与传统

4 .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

四.审查要求

一.了解记忆

1 .论述文学抒情的重要作者

2 .文学抒情问题的主要定义

3 .抒情与情感概念

4 .表达和表达的区别。

二.了解

1 .抒情作品的内涵;

2 .抒情作品的情感表达

3 .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4 .抒情的本质

5 .抒情各项原则

6 .抒情的途径与策略

7 .中西方抒情传统;

8 .抒情作品的特点。

三.应用

1 .结合作品分析抒情作品的特质

2 .结合作品分析抒情的各种原则

3 .结合作品分析抒情的途径和策略。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侧重于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区别与内在联系、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学风格的独创性与多样性、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等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明确文学风格是识别作家个人乃至一个文化的标志,了解文学风格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掌握文学风格的定义和相关论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风格的诸理论

一.风格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二、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契合时呈现出的特色

四.风格是读者认识到的格调

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

一.风格定义

二、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

1 .创作个性界说

2 .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三.文学风格和语言组织

1 .文体三个阶段

2 .语言的编码、话语分布与文学风格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

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1 .文绩

2 .情绪

三.势头

4 .气氛

5 .品味

二.文学风格特征

1 .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2 .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3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

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三.评估知识点

1 .文学风格的定义和阐述的各种理论

2 .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构成既有主客观因素;

3 .文学风格界说;

4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5 .文学风格时代、民族、地域等影响下的文化构成;

6 .文学风格的文化特征。

四.审查要求

一.了解记忆

1 .论述风格问题的重要理论家

2 .文学风格问题的诸概念。

二.了解

1 .文学风格的各种理论内涵;

2 .文学风格的定义

3 .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

4 .文学风格的语言组织

5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6 .文学风格和语言组织

7 .文学风格特征;

8 .文学风格类型及其审美价值

9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派文化。

三.应用

1 .用作品语言认识文学风格类型

2 .结合作家和作品阐释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3 .结合作品阐释风格的审美构成。

第七章文学创作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文学创作是什么样的精神活动,其基本规律和特征是什么。 重点是“创作心理因素”和“创作过程”两大问题。 通过对文学创作活动的认识,从主体视角深入认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

作家的文化修养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二.文学创作客体

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第三节创作心理因素

一.艺术直觉

1 .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及艺术感知的异同

2 .艺术直觉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二.艺术灵感

1 .艺术灵感特征

2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区别

三.艺术情感

1 .艺术情感特征

2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四.艺术想象

1 .艺术想象力的特点

2 .艺术想象的类型

五.艺术理解

1 .艺术理解和创作的目的

2 .艺术理解和选择

3 .艺术理解和构思过程

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

一.创作动机

1 .创作动机的构成

2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

二.创作冲动

1 .创作冲动的特性

2 .创作冲动的心理构成

3 .激发创作冲动

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1 .生活材料储备和选择

2 .艺术构思

3 .艺术传播

4 .修改和润色

三.评估知识点

1 .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2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直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艺术想象

3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

4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

5 .作家素养诸方面。

四.审查要求

一.了解记忆

1 .牢记本章所列重要作家、理论家对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述

2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和创作过程的重要概念。

二.了解

1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

2 .文学创作客体

3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4 .艺术直觉和艺术灵感

5 .艺术情感与艺术想象

6 .创作动机与创作冲动

7 .艺术构思和艺术传播。

三.应用

1 .结合作品说明作家应具备的素养

2 .结合作品阐释文学创作的主客观统一

3 .将作家的创作过程结合作家的创作进行阐释。

第八章文学接受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了解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文学接受关系,以及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运用文学接受的理论,能够解释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接受、批评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文学接受的条件、过程、效果的相关理论,理解和把握文学批评的意义和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1 .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2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

二.文学的消费和传播

1 .文学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2 .文学传播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

1 .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和被动

2 .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被动

3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差异

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一.文学接受者素质

1 .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2 .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准

3 .接受者审美能力

二、接受作为主体条件的心境

1 .接受者的兴趣

2 .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3 .接受方的对话愿望

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

1 .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2 .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3 .迎合接受者的艺术爱好

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

一.期待视野和预备情绪

1 .期待视野

2 .准备感情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1 .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2 .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同化与顺应

三.召唤结构和接纳创造性

1 .传唤结构

2 .接受者创造性阅读和理解

第四节文学接受效应

一.审美效应与文学功能

1 .获得精神享受和喜悦

2 .情感宣泄、补偿与升华

3 .扩大认识空间

4 .人格境界的提高

5 .审美的提高

二.心灵交流与社会交往

1 .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

2 .社会交往

第五节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意义

1 .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2 .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3 .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二.文学批评的方式

1 .审美体验

2 .合理分析

3 .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

1 .中国经典批评方法

2 .西方现代批评方法

3 .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

三.评估知识点

1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接受各个环节

2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差异

3 .文学批评的意义

4 .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联系与区别

5 .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6 .文学接受的对象条件

7 .文学接受的过程;

8 .文学接受效应;

9 .文学批评的意义和诸种方法。

四.审查要求

一.了解记忆

1 .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家

2 .文学消费、文学接受、文学批评的各种概念和界定。

二.了解

1 .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与文学批评诸环节的联系与区别

2 .文学接受者的素质与心境

3 .作为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学作品

4 .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与预备情感

5 .文学接受心理的顺化与同化;

六.呼吁的结构和接受的创造性

7 .文学接受效应及其条件

8 .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方式

9 .文学批评的方法问题。

三.应用

1 .结合作品分析说明接受主体素养和心境的重要性

2 .结合作品分析说明期望视野和召唤结构;

3 .结合作品阐释文学接受中的共鸣与再创造

4 .文学批评涵义的解析。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要了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文学思潮、流派的相关理论,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理论、观点的运用来解释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学产生的原因,深刻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关系和失衡现象,了解和把握文学自觉、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演变的状况和特点。 本章的重点是第二节第四节,难点是第四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的发生

一、关于文艺起源的若干观点

1 .模仿说

2 .巫术学说

3 .游戏学说

4 .劳动学说

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1 .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2 .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

3 .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1 .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的发展提供基础

2 .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动力

3 .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

1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

2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

第三节文学自身的发展状况

一.文学自觉

1 .不自觉

2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3 .文学发展中的创新与创造

4 .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

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1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

2 .现代文学类型的变异

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

一.文学思潮

1 .文学思潮的含义

2 .文学思潮的产生

3 .文学思潮的特点

4 .浪漫主义,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二.文学流派

1 .文学类型的定义

2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

3 .文学类型的产生

4 .文学类型特征

三.评估知识点

1 .文学起源诸理论;

2 .文艺起源的综合理论

3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 .文学自身的发展与演变

5 .若干主要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6 .产生文学流派。

四.审查要求

一.了解记忆

1 .论述古今中外文学源流的重要论点和理论家;

2 .关于文学源流的重要概念和定义。

二.了解

1 .四种文学起源理论;

2 .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3 .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不平衡现象

4 .文学自身的发展与演变

5 .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6 .文学流派及其特征。

三.应用

1 .结合中国文学发展史阐释文学的起源或发展规律

2 .结合文学思潮的历史阐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发展;

3 .文学流派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0月甘肃自考 《00529文学概论》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相信通过以上内容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 但是,理解得还不够。 学习教材的时候需要同时使用。 将考试大纲中审章对应的知识点记入教材,每个考点都要好好复习,才能通过考试。 甘肃自考大纲相关考试资料,请在自考学生网站查询,点击“甘肃自考题库”、“甘肃自考在线授课”等文学概论大纲如有变更,以甘肃考试院最新发布为准。

以上是有关成人自考的内容。 考生如需了解更多有关自考的信息,请关注本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