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自考中国行政史大纲免费下载

自考资讯2022-11-22 08:10:31chanong

自考中国行政史大纲免费下载

标题自考中国行政史大纲免费下载

今天放心自考网自考平台主编为您做个简单介绍。

10月00322中国行政史自考大纲在哪里看? 河南00322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怎么查? 其实,河南教育考试院每年都会在考试开始前公布当年或当期考试使用的教材和大纲版本的目录。 学生们可以在官方网站上看到。 另外,许多统一考试课的考试大纲在统一考试教材中。自考学生网为方便学生复习,将中国行政史自考大纲及大纲下载链接整理如下,供学生学习使用。

00322中国行政史自考考试大纲( 2012版)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大纲名称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主编

出版社

版次

中国行政史

00322

5

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行政史

虞崇胜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长表,可单独横向滚动

*长表,可单独横向滚动

注:本目录中的课程单位包括实践环节单位。

点击下载:00322中国行政史自考考试大纲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

引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把握中西方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差异,认识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区别。 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推动发展的动力。

二课程内容

(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特色

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四大特征:以神权政治色彩浓厚的君主制国家结构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的“天下家”王朝; 原始遗风的残余。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中西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差异。 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管理与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区别。

(三)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两大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1 .识记:原始民主制遗址在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的表现形式。

2 .理解: (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是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原型建立“天下”王朝的体现。

3 .应用: (1)分析我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 )2)分析我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1 .理解: (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特色。 2 .应用: (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区别。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演变及其原因

1 .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 .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夏商周三代在行政管理上的共性和各自特点,分析西周时期周天子在行政决策和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世卿世禄制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制解体和君主专制政体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变迁

母系公社的组织原则。 军事民主时代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第二节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一)夏季君主制政体的形成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 夏季中央政府的设置和设立方法。 夏朝中央朝廷在组织形式上的特点。

(二)殷商时期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王子王位继承制的确立及其意义。 设置在商朝中央政府的机关。

(三)规范西周行政体制

嫡子继承制的确立。 西周时期行政管理的制度化与法律化。 西周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

第三节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一)夏季地方行政体制

夏季中央地方治理的基础。 夏季地方诸侯的相对独立性。

(二)商朝地方行政体制

内外服制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外服制对稳定王朝统治秩序的作用。

(三)西周地方行政体制

西周对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西周的分封制。 宗法、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度的关系。 乡遂管理体制的内容。

第四节夏商周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夏商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作的影响

夏周行政体制对王权的束缚及其表现形式。 王权程度的逐渐提高。

(二)西周的行政决策和联系

纵向决策的特点及其沟通方式。 横向决策的交流方法。

(三)西周行政文件

西周行政文件的形式。

(四)西周行政执行

西周行政执行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西周行政执行的信息反馈机制。

(五)西周行政监督

西周行政监督的两种形式及其具体方式。

第五节夏商周的官员管理

(一)选拔官员

世卿世禄制及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以才能为标准的选官方式。

(二)官员管理机关

西周中期人事官的出现。

(三)官爵制

夏、商的子爵制及其特点。 西周的爵制度。

(四)官员的俸禄和退休

世禄制。 老龄工作制度。 养老制度。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的转变

(一)争夺大国霸权直接导致等级君主制解体

(二)强卿专制催生中央集权体制雏形出现

(三)变法建立中央集权管理体制

三.评估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

1 .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实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 .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 .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

1 .识记: (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 )2)禅让制度。 )3)商朝职官三大系统。 (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设置。

2 .理解: (1)夏季中央机构设置特点。 )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体现在商朝行政管理水平比夏朝先进。 (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化和法律化。

3 .应用:分析建立嫡子继承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三)夏商周地方行政体制

1 .知识记: (1)内外服制。 )2)分封制度。 )3)乡遂管理体制。

2 )理解)1)夏朝地方诸侯的独立性。 )2)商朝内外服管理方式的差异。 (3)周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3 .应用:分析分封制度与宗法、礼乐制度的关系。

(四)夏商周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1 .知识记: (1)周朝行政决策的两种形式和行政联系方式。 )2)周朝行政文件的名称和作用。

2 .理解: (1)周朝行政执行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周朝行政监督的两种形式及其具体运作方式。

3 .应用:分析夏商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

(五)夏商周人力资源管理

1 )识记;1 )周朝人事官名称与爵制度。 )2)退休制度。 (三)养老制度。

2 .理解:夏商周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

3 .应用:分析世卿世禄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六)春秋战国向君主专制体制转轨

1 .理解: (1)了解强卿专制的基本情况及其危害。 )2)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2 .应用:分析等级君主制解体和君主专制体制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分析秦汉体制对后世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影响,分析中央行政体制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原因,认识皇帝在决策中的地位,了解秦汉官员管理中出现的新措施。

2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行政体制

(一)皇帝制度

皇帝垄断国家权力原则的确立。 皇权的内容。

(二)宰相制度及其变迁

独相制时代首相权力、皇权和相权的划分。 中外朝制夺取首相权力。

三公宰相制分割相权。 衡平机构的设立。 领或录尚书事制度的出现。

(三)列卿

列卿的设置、职责及其隶属关系。

(四)相府诸曹和尚书台诸曹

相府诸曹机构和人员设置。 相府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体制的差异。 尚书台诸曹与相府诸曹、隋唐六部之异同。

第二节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一)州

州的设置沿革。 州权上升和国家行政中心下降。

(二)郡县制度和王国列侯制郡县机构及官员设置情况。 郡守权力的内容。 秦汉京畿管理体制。 县机关及官员设置情况。 西汉王国体制的特殊性。 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情况。

(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

治理秦汉民族地区的四种管理方式。

第三节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一)秦汉政府行政决策

决定信息的获取方法。 各种会议制度的运作情况。

(二)秦汉政府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地方政府行政处分权和自由裁量权。 圣旨的种类及其命令。

(三)秦汉政府行政监督

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过程。 检阵中丞相监察百官的方式。 十三部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 首相府司直的监察职责。 县县对乡的监察。

第四节行政人员管理

(一)选拔官员

秦王朝的选官标准。 汉朝的选官方式。

(二)官员任用

官员任用手续、方式和限制。

(三)官员考核

官员考核方式、考核结果和官员奖惩。

(四)官员待遇

爵禄制度和休致制的内容。

评估三个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中枢体制

1 .识记: (1)皇权与人权内容。 )2)三公宰相制。

2 .理解(1)皇帝尊号的独占性和至尊性。 )2)实行中外朝制的目的。 (三)承担或者记录衡平案制的作用。

3 .应用: (1)皇权与水权的矛盾综述。 )2)三)分析公宰相制与丞相制的区别。

(二)中央职能机构

1 .知识记: (1)列卿的名称和职责。 )2)相府诸曹的设置。 )3)设置尚书台诸曹。

2 .理解(1)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分工的差异。 )2)尚书台分曹理事制度与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的异同。

3 )应用)列卿制度如何促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三)地方行政体制

1 .识记: (1)郡首职权。 )2)县令职掌。 )3)郡长官两类属官。 )4)郡府、县廷的分曹理事制度。 )5)乡官的设置和职能。

2 .理解: (1)秦汉京畿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 )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性。

3 .应用: (1)概述州由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的过程。 u )分析州由监察区改为行政区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四)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1 .知识记: (1)会议制度内容。 (2)圣旨的种类和发出方法。 )3)秦汉初御史大夫的职责及其主要属官。 )4)中央地方监察两个系统和地方两级监察。

2 .理解: (1)皇帝获取决策信息的途径。 )2)各级官员在行政执行中的行政处分权。 (3)行政执行中的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 )4)首相府司直和御史中丞行

政治监察中的分工。

3 .应用: (1)分析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2)行政权和监察权概述

相互分离的过程。

(五)行政人员管理

1 )识记)1)任子、伊玛选、察举、征服、博士弟子等选官方式。 (2)汉朝官员的任用程序、方式和限制。 )3)两种审查方式。

2 .理解:检察系统与后世科学系统的差异。

3 .应用:分析检察制度的弊端。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体制的过渡性性质,把握这一时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分析行政决策形成两种决策方式的原因,把握这一时期监察制度的新变化。

2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行政体制

(一)三公列卿体制逐步解体

三公官职的完全荣誉化。 九卿地位的下降。 九卿职能的事务化。

(二)三省决策地位的游走

尚书台的正式独立。 衡平机构的内部组织。 尚曹操地位的提高。 中书省要求国家机关控制权力。 中书省机构的设置。 门下机构的定型及其职权。 中省的设置。 三省决策地位的游走。

第二节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一)地方行政管理水平调整

地方行政管理水平的混乱。 各州机构的设置。 加强县级行政管理。

(二)军政一体化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地方行政区军政一体化管理。 军镇完全军事化管理。

(三)特殊行政区行政体制

西晋的分封与王国制度。 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作用。 左郡的设置及其治理方式。

(四)基层行政组织

南方政权的乡里制度和庄园制。 北魏的宗主保护制和三长制。

第三节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定

当权者非法政治的决策方式及其表现形式。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及其程序。

(二)行政执行

掸邦行政执行中的权力。 地方政府在政务执行中的自主权及其利弊。

(三)行政监督

御史台完全独立。 御史台的组织形式及其职责。 签名的设置。 监察制度的进步。

第四节行政人员管理

(一)官员聘用和考核

是唯一的选举官原则。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影响。 审查制度的偏差及其原因。

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

(二)官员待遇

俸禄的构成。 休假制度和退休制度。

评估三个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中央行政体制

1 .知识记: (1)衡平机构的内部组织。 )2)中书省主要官吏及其变化。 (三)为中省工作人员及其职权服务。

2 .理解: (1)三公官职务荣誉化的必然性。 )2)三省权力上升趋势。

3 .应用: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过渡性性质。

(二)地方行政体制

1 .知识记: (1)各类州上机构设置。 ) )侨州郡县和左郡县。 (3)宗主督制和双长制。

2 .理解: (1)地方行政管理中军政整合的特点。 )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

弊端。

3 .应用:分析地方行政管理水平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三)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1 (识记)1)君主制中央集权决策方式的两种形态。 (2)衡平省行政执行中的权力。 (三)御史台官吏及其职责。

2 .理解: (1)行政决策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程序原因。 )2)监察制度进步的体现。

3 .应用:分析这一时期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中有较大自主权的原因及其利弊。

(四)行政人员管理

1 .识记: (1)唯一选举官原则。 )2)官员的俸禄结构。 (3)停薪留职制。

2 .理解(1)评价制度形式化。 )2)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

3 .应用:分析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隋唐国家行政体制日趋成熟定型的特点,分析隋唐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的趋势,认识隋唐体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行政体制

(一)三省体制定型和调整

隋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 唐初对隋朝制的进一步调整。 政事堂体制的变迁。 中书门下政事堂和唐初政事堂在体制上的不同。 唐中晚期中书门下地位的变迁。

(二)翰林院和枢密院

北门学士的设置。 “内制”与“外制”的区别。 翰林学士的地位。 枢密使的设置。 唐中后期宦官长期专权的原因。

(三)中央各职能机构

六部二十四司的设置及其职权。 九寺五鉴的设置及其职权。 九寺五鉴与六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关系。

第二节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一)道路

隋司隶台大夫的设置。 唐初台的设置。 太宗以后道路性质的确定和职权的游走。 唐中晚期节度使及诸使的设置。 诸杂使和特差使的设置及其职权。

(二)州府领县制和县下基层组织

州的职权及其演变。 州、政府机关的设置。 县和县机关的组织结构。 基层行政组织的设置。

(三)特殊行政区行政体制

都护府的设置和责任。 亲权府州的设置及其性质。 南诏与西藏行政体制特点。

第三节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定

决定会议的组织方法。 诏书的草拟及发布手续。 谏官的谏洼权及其局限性。 内制敕令的特别程序。 决策文件的种类。

(二)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的基本法律框架。 行政执行中各执行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 行政执行中官员的主动性。

(三)行政监督

逐步健全监察机构。 监察的作用日益清晰。 监察官员的特别聘用手续。 确立分区巡察制度。 监察机关对司法审判的监督。 地方监察形式的多样化。 唐朝监察制度的成就与弊端。

第四节行政人员管理

(一)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唐朝科举考试手续。 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制的内容。

(二)官员任用

官吏选拔权和任用权的区分。 人事部选官标准的确立及其利弊。 任官方式的

种类及其利弊。 三省六部职务的阶级化。

(三)官员阶级、勋爵制度

职官九品三十等。 二十九等散官阶的作用。 勋爵制度的作用。

(四)官员考试课

考课政令的管辖权。 “四善二十七最”的评审标准。 唐朝考试课制度的完善。

(五)官员待遇

俸禄的形式。 休假制度和退休制度。

评估三个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中枢体制

1 .识记: (1)唐朝进一步调整隋朝制度的内容。 )2)政事堂的发展历程。

2 .理解(1)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区别。 (2)翰林学士地位的特殊性。 (3)中晚唐时期枢密使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应用: (1)分析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内容。 )2)分析唐对三

权责变革的基本精神。 (3)分析中晚唐时期宦官长期专权的原因。

(二)中央职能机构

1 .知识记: (1)六部、九寺、五鉴的名称和职责。 )二)三司的组成。

2 .理解:六部在中央职能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3 .应用:分析六部与九寺五鉴之间分工与平衡的关系。

(三)地方行政体制

1 .知识记: (1)各类道级官员的名称。 )2)都护府的设置及其职责。 )3)周边小

王国的特别行政体制。 (4)基层行政组织形式。

2 .理解: (1)隋唐道制的复杂性。 )节度使管辖的道路与唐初道路的不同。

)3)州责任的演变。 (4)羁府州的性质。

3 .应用:概述隋唐前代对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四)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1 .知识记: (1)各种决策会议的组织方式。 )2)“内制”和“外制”。 (3)律、令、格、式的内容。 )四)御史台三院的名称及其职责。 )5)分区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

2 .理解: (1)唐朝行政执行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谏官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 .应用: (1)分析唐朝行政决策的特点。 )2)分析隋唐行政监察制度成果。

(五)行政人员管理

1 .知识记: (1)官员选拔途径。 )2)科举考试的种类和程序。 ()人力资源部铠甲选择官员的标准。

2 .理解(1)科举考试在选官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 )品阶卿的内容和作用。

)3)考核结果与晋升的关系。

3 .应用:分析派遣工作法的利弊。

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五代宋朝行政体制中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的趋势,掌握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行政体制变动的直接原因。

2课程内容

第一节第五代行政管理

(一)中央行政体制

枢密院体制的发展。 中书门下的职责。 廷殿学士的设置及其职责。 三司使的正式设置。 职能组织中的两个系统。

(二)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节度使势力疯狂的镥。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措施和节度使地位的衰退。 州作用的变化。 加强县级行政管理的努力及其失败。 _

(三)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决策过程中新旧两种体制因素的并存。 决策过程的无序性及其影响。 行政执行的随意性和混乱性。 行政监察形式化。

(四)行政人员管理

入幕在官员选拔和任用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宋中央政府行政体制

(一)二府三司制

北宋王朝的集体宰相制。 神宗改革后的宰相体制。 宋宰相体制下的权力制衡原则。 枢密院的责任和特点。 三司使的职责和地位。 两府三司制与隋唐三省宰相制的区别。

(二)中央各职能机构

北宋初年派遣的职务夺取六部权力。 元丰改制后六部职权的提高。 设置各寺监。

第三节宋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一)道路、

道路是地方行政层面的不规范性。 四监司的设置及其职权。

(二)州府、军、监

制约州、府、军、监长官的措施。 州、政府机关的设置。

(三)县和县基层行政组织

奉行地位的提高。 镇、寨的设置。 保甲制度及其功能。

第四节宋政府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定

会议制度发展成熟。 皇帝决策权力的上升。

(二)行政执行

中央官员执行政令手续。 知道首相对代宣君命的质疑权。 地方各级政府执行政令的情况及其影响。

(三)行政监督

抗议倾向于合二为一。 台谏官任免权的上动。 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监察结构。 宋监察制度的建设与弊端。

第五节宋行政官的管理

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 荸荠、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制度。

(二)官员任职

官、职与差的区别。 避免制度的完善。

(三)官员考试课

官员考试课程内容和标准。 直觉制度的推行及其对考试授课制度的影响。

(四)官员待遇

官货和本官的作用。 元丰改革后的寄禄新格。 官员待遇的优厚及其后果。

评估三个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中枢体制

1 .知识记: (1)五代中枢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 )2)宋两府三司的名称及其职责。

2 .理解: (1)五代中枢体制的过渡性性质。 (2)宋宰相制度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3 .应用:比较两府三司制与隋唐三省宰相制的异同。

(二)中央职能部门

1 .识记:元丰改制后香州内部结构。

2 .理解: (1)五代时期中央职能机构两大系统。 )2)北宋初年被派遣的职位剥夺六部职权。

3 .应用:概述元丰改革对中央职能机构的影响。

(三)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1 .知识记: (1)路级机构设置与职权。 )2)由州、政府机关官员设置。

2 .理解(1)五代后期节度使地位的下降。 )2)道路作为行政级别的不规范性。 )3)对州、府长官严格的监督制约措施。

3 .应用: (1)分析宋朝地方割据未出现的原因。 )2)分析宋朝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

(四)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1 .知识记: (1)宋朝决策会议的形式和内容。 )2)内制与外制。

2 .理解: (1)五代行政决策混乱的原因和影响。 ) )五代行政执行的随意性和混乱性及其原因。 (3)宋会议制度的成熟。 (四)宋朝行政执行的严谨性和程序化。

3 .应用(1)分析宋朝行政执行的严谨性和程序化特点。 ) )分析宋朝的轻重相

制、交叉监督的行政监察结构及其弊端。

(五)行政人员管理

1 .知识记: (1)殿试攀登者等级。 )2)官、职、差的划分。 )3)测试课程内容和标准。

2 )理解)1)科举规则的严谨性和规模、范围的扩大。 )荸荠、纳资入官对宋朝官员素质的影响。 )3)磨勘制度及其对考核的影响。

3 )应用)分析宋优遇官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

第六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辽、金、元三朝行政体制的特点,掌握辽、金、元三朝行政管理中“为俗而治”的原则,总结多种管理方式并存的行政体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2课程内容

第一节辽的行政管理

(一)中央行政体制

“为俗而治”的治理方法和两种行政体制的确立。 北朝官制在辽朝政权中的核心地位。 南面官制的设立。

(二)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五京道的设置及其分权管理方式。 州管理体制和部落管理方式并存。 使军州制领主制失色。 边疆军事管制机构的设置。

(三)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契丹旧俗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枢密院的广泛决定权。 氏族制残余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法定监察机构的设置。 中丞司对百官的监察。

(四)行政人员管理

行政官的选拔方式。 审查制度的粗糙性。

第二节款项的行政管理

(一)中央行政体制

勃烈制的变迁过程。 金初汉官制度及其地位。 金熙宗以后,尚书省、枢密院的设置及其职责。 六部及诸寺监的设置。

(二)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道路的设置及其管理方法。 政府的种类及其职官的设置。 州军政兼统的管理方式。 猛谋克制的军政合一性质。 台尚书省与元朝行省的关系。

(三)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金初勃极烈贵族会议的广泛决定权。 金熙宗以后在衡平省决策中的地位。 衡平省对职能机构执行政务的监督权和职能部门的独立处置权。 御史台的监察权。 谏官

对皇帝决策的批判性提案权。 监察御史的分路巡察和各路提刑司的设立。

(四)行政人员管理

选任官员的双重标准。 考试和考察的内容和步骤。 官员晋升的主要因素。 女真官员的“超迁格”。 晋升官员的阶段性管理。

第三节原行政管理

(一)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省枢密院的机关设置、职责和地位。 中书省和枢密院之间的协调方式。 六部的设置及其职权。 宣政院的设置及其地位。

(二)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行省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省机构的设置。 设置各使司。 道、州、府、县隶属关系的复杂性。 达尔雷德的设置。

(三)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决定会议的形式和内容。 皇帝在决策中的地位与蒙古旧俗对决策的影响。 政令的下达和执行。 行政执行的严谨性和灵活性。 监察组织的变化。 监察体制的弊端。

(四)行政人员管理

选拔官员的方式。 避免制度的实行。 官吏考核的方式和考核结果。 官员晋升的阶段性管理方式。

评估三个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中央行政体制

1 .识记: (1)辽朝北南面官制及其职权。 ) )勃极烈制的内容。 )3)金熙宗以后香州、枢密院的作用。 (四)原(中国)枢密院、宣政院职权。

2 .理解: (1)辽朝朝臣在辽朝政权中的重心地位。 ) )金初勃极烈制中氏族制的残留因素。 (3)元朝政务、军务中枢沟通方式。

3 .应用:分析辽、金、元三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异同。

(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 .识记: (1)辽朝五京道的分权管理方式。 )2)金朝路的设置及其功能。 )3)金朝府、州的种类。 )4)金朝猛安谋克制的组织形式。

2 .理解: (1)辽朝投军州的特殊管理方式。 )2)金朝州军政统一管理方式。 (3)金朝台尚书省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关系。 (4)元朝地方行政系统隶属关系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3 .应用: (1)分析辽金时期“为俗而治”原则在地方行政体制中的具体体现。

)2)考验行省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行政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1 .识记: (1)辽朝法定监察机构和中丞司。 )2)金朝地方监察的两种形式。 (3)元朝决策会议形式。 (4)元朝政令办理手续。

2 .理解()1)金朝皇帝在兼听前提下的最后决定权。 )2)金朝职能机构的独立处置权和衡平省对政务执行的监督权。 (3)金朝御史台与谏院的监察职能。

3 .应用(1)分析氏族制度在辽、金、元三朝行政决策中的残余影响。 )2)概述元朝监察制度的建树,分析其弊端。

(四)行政人员管理

1 .知识记: (1)辽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2)金朝选拔官吏的双重标准。 (3)元朝的官吏选拔方式。

2 .理解(1)辽朝官吏考核制度的粗糙性。 (2)元朝行政人员考核与晋升制度化。

3 .应用:分析辽、金、元三朝在官吏选拔和晋升中的民族歧视政策。

第七章明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分析了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异同,认识到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特殊作用,分析了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弊端。

2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行政体制

(一)废除宰相制和建立内阁制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制度的发展历程。 内阁制度和宰相制度的不同。 翰林院和通政司的职权。

(二)司礼鉴

司礼鉴机构设置。 司礼鉴的决定权。 档案室的责任和地位。

(三)六部

六部地位的提高。 六部具体职掌和组织情况。

(四)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的职能。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

(五)诸寺

诸寺的权力下降。 大理寺权力的上升。

第二节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一)省)三司分立和督办设置

三司的设置及其职掌。 三司分立的目的。 知事的设置沿革。

(二)道路

道路的种类。 道路管辖区的不确定性与道员等级的差异。

(三)府县

明朝地方行政水平变革的几点思考。 府、州机构的设置。 对县令选择的重视。

(四)乡老人制和甲胄制

“老人”的作用和权力。 甲制度的内容和功能。

(五)边疆行政体制

北方边疆地区都司或卫所的设立。 吐司制度的实施。

第三节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及其方式

会议制度。 策划并批准门票。 皇帝在决策中的特殊作用。 内阁和六科的反驳权。

(二)六部及地方政府执行政令

中枢机构对行政实行的千予。 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政令执行的严谨性和灵活性14。

(三)完善行政监察制度

中央监察机构的两大系统。 地方监察的三种形式。 监察机构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参与。 特务机关的设置。 明朝监察制度的建设与弊端。

第四节行政人员管理

(一)选拔、任用、回避官员

选拔官员的方法。 官员的任用方法。 回避制度。

(二)官员考核

通过考试的管理和程序。 京察和大计的内容和步骤。

(三)官员晋升

晋升的依据。 影响官员晋升的最主要因素。

(四)官员品位和俸禄

官员的品位和爵位。 根据官员的人品授予功勋。 散官制度。 俸禄支付的货币化倾向。

(五)官员休假和退休

休假制度。 退休制度。

评估三个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中枢体制

1 .知识记:司礼鉴的机构设置情况。

2 .理解(1)司礼鉴在明朝中枢的重要地位。 ) )翰林院与内阁的密切关系。

3 .应用:分析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差异。

(二)中央职能部门

1 .识记:三法司的组成。

2 .理解(1)六部地位和权力空前的)提高。 )二)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之间的制约关系。 (3)削弱诸寺权力和强化大理寺职权。

3 .应用:分析六部在明朝中央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行政体制

1 .知识记: (1)省级三司名。 )道的种类和不同的道的职责。 (三)甲方制度。

2 .理解: (1)三司分权对加强中央集权有作用。 )道的管辖区域的不确定性和道员等级的差异性。

3 .应用: (1)分析明朝地方层面的变革要点。 )2)分析明朝乡村自治管理形式。

(四)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1 )识记(1)诏书的发布程序。 )2)监察机构两大系统。 )3)地方监察的三种形式。

2 .理解: (1)内阁主谋的主要权力。 )2)司礼鉴宦官的批评权。 )3)内阁和六科封缄墓。 )4)职能机构独立处置权的有限性。

3 .应用: (1)分析皇帝在以票认可为目标的决策系统中的作用。 )2)分析明朝监察制度的建设及弊端。

(五)行政人员管理

1 .知识记: (1)科举考试程序。 )2)点击法。 (三)回避制度。

2 .理解: (1)合格和考察结果对官员升降的影响。 )2)重要官员退休弹性。

3 .应用:分析科举制度在明朝选官制度中的重要性。

第八章清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清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情况,掌握清代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了解行政决策过程中皇帝地位的变化,分析监察制度与君主高度集权的关系。

2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行政体制

(一)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大臣会议的沿革。 议政大臣会议的地位和职能。

(二)文馆、内三院、内阁

文馆的设立。 内三院的组织形式和职权。 内阁的组织形式、职能、工作程序。 翰林院、通政司与内阁的关系。

(三)军机处

南书房的设置。 军机处的地位和职权。 军机处组成形式的特殊性。

(四)六部、理藩院、大理寺

六部法定职权和内部组织结构。 理藩院的职责及其职官的设置。 大理寺的职责。

(五)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

四卿寺的职能及机构设置。 四卿寺的地位和实际权力。

(六)宗人府、内务部

宗人府的地位和职权。 内务府的职能。

第二节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一)省

总督的地位和权力。 知事的地位和责任。 总督、知事之间的关系。 提督学习政治职责和地位。 二司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责。

(二)道路

道士的职责。 道路的种类。 道士级别。

(三)府、厅、州、县

政府机关的设置及其责任。 州,大厅的设置。 县级设施的设置。

(四)里社制和保甲制

里社制的作用。 保甲制的体制和功能。

(五)特别行政区行政体制

盟旗制度。 伯克制度。 旗民分治。 驻西藏大臣。 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第三节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一)议政形式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的消长。 议政大臣会议的职责权限。

(二)内阁票

内阁的决策职能。 内阁预定的手续。 题本和演奏的区别。

(三)军机处有针对性地规划实施

军机处的工作内容。 军机处的工作方法。 军机大臣的地位。 军机处工作的机密性。

(四)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政令

命令的发布方法。 政务执行的严谨性和灵早性。 政务执行中的强制措施和引导措施。

(五)行政监督

监察体制和各监察机构的职权和工作方式。 地方监察中的双轨制。 监察制度的弊端。

第四节行政人员管理

(一)官员选拔、任用和回避

选拔官员的方法。 官员任用制度及其特点。 回避制度。

(二)官员考核和晋升

考察的标准和方法。 人事部的审批权下降。

(三)官吏叙爵、俸禄、休假、退休

五等爵位和五等世职。 俸禄、恩给、廉银的培养。 假日固定化。

评估三个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中枢机构演化

1 .识记: (1)议政王大臣会议组成人员。 )2)内三院的组成。 )3)军机处的职位设置。

2 .理解: (1)内阁实权的有限性。 )2)军机处组织的特殊性。

3 .应用(1)论述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2)综述清代中枢机构的变迁。

(二)中央职能部门

1 .识记: (1)六部、理藩院、大理寺设置。 )2)太常寺、光禄寺、鸿状寺、太仆寺的地位。

2 .理解: (1)清代六部职权低下。 )2)内阁府设置的意义。 (3)宗人府在中央机关中的地位。

(三)地方行政体制

1 .知识记: (1)省级职称的设置。 )2)保甲体制。 (三)联合旗帜制度。

2 .理解: (1)知事之间的制约关系。 )2)地方官员设置的灵活性。 )3)保甲制度的功能。 (4)改土归流意义。

3 .应用:分析清代督学与明朝督学的区别。

(四)行政运作和行政监督

1 .识记:如何发出劝告。

2 .理解: (1)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权威性。 )2)内阁权力的衰退。 (3)军机处决策权力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4)行政执行的强制性和引导性。 )5)监测网络严密性。

3 .应用: (1)分析军机在清代行政决策中的地位。 )2)分析监察制度与君主高度集权关系。

(五)行政人员管理

1 .知识记: (1)官员任用方式。 )2)回避制度的内容。 (三)俸禄、恩给、养廉银。

2 .理解(1)庶吉士的地位。 )2)官员任用制度中的民族歧视色彩。 )3)完善休假、退休制度。 (4)清代官吏选拔制度的多样性。

下篇中国近代行政管理

引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近代中国国情和行政体制的演变过程,总结近代中国行政管理既不同于中国古代又不同于西方近代的特点,分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2课程内容

(一)近代中国国情与行政体制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变迁过程。 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的三个阶段。

(二)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特点

半殖民化与现代化并重与双向演化。 民主主义的形式和专制的本质。 党治国,党与政府的关系复杂多样。 军事和政治一体化,以军事施政相当普遍。 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不同。 行政效率与社会利益的反差。

(三)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溃,改革正在成为时代的潮流。 新的社会因素逐渐加大,行政管理越来越趋向民主化和科学化。 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评估三个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近代中国国情与行政体制变迁

1 .知识记:近代中国行政体制变迁的三个阶段。

2 .应用: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二)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特点

1 .理解: (1)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与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不同特点。 )2)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与西方近代行政管理的不同特点。

2 .应用:分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

(三)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1 .理解: (1)工农主政权行政管理经验。 )2)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经验。 (三)人民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经验。

2 .应用(1)总结新民主主义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和现实启示。 )2)分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晚清政府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揭示晚清政府不同时期行政决策的变化和特点,分析戊戌变法期间行政执行的阻力和清末行政执行的变化,把握晚清人事行政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和改革

(一)设立中央洋务机构

总理各国事务官僚的设立和内部机构。 总理官僚的职权、特点和性质。 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 税务司的设立。 该馆的设立。

(二)推进戌改和“新政”

“百日维新”期间的行政改革。 “新政”期间行政机关的局部调整。 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性质之比较。

(三)准备立宪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明确政府立宪的宗旨。 官制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宪政的准备。 “责任内阁”的成立。 封建制度的终结。

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变革

(一)加强地方州长权力

国家权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国家权力结构变化的原因。

(二)在新疆、台湾设省

在新疆设省。 在台湾设立省。 新疆、台湾省设置的意义。

(三)盛京改革和东三省行政改革

盛京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东三省行政体制全面改革。

(四)省行政体制改革

知事府的改革。 管辖省厅改革。

(五)省以下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前地方行政体制的弊端。 省以下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 改革后省以下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定

太后垂幕听政的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 总理官僚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 军机处的决策保密制度。 “新政”改革的决策机构。 由“责任内阁”命令决定。

(二)行政执行

晚清前期行政执行的混乱。 “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的阻力。 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

(三)行政监督

强化都院行政监督职能。 资政院、咨问会议局的行政监督。 弼德院对内阁的制约。 行政法院和审计院的建设。

第四节行政人员管理

(一)废止科举、兴办学校、派遣留学

科学系统的废除。 新式学堂的创立。 选拔派遣留学生。

(二)新的任官考试制度

留学生和学堂毕业生资格认定考试。 行政官员录用考试。

(三)行政人员任用制度改革

停止捐款。 舍去书吏。 职务等级。

(四)官薪制度改革

清代的规费恶习。 1907年各级行政人员养廉费标准。 1910年各级行政人员公费标准。

评估三个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总理各国事务官员及其附属机关

1 .识记: (1)南北通商大臣的地位。 )2)总税务司的职能。 )3)设立同文馆的意义。

2 .理解: (1)总理官员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2)总理官僚的性质。

3 .应用:分析行政管理中总理官僚的特点。

(二)中央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1 .知识记: (1)清政府立宪宗旨。 )2)中央资政院的性质和职权。 )3) 《十九信条》的本质。

2 .理解: (1)“百日维新”期间的改革措施。 (2)“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3) 1906年官制改革的内容。

3 .应用(1)比较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的性质。 )2)论述皇族内阁的性质和成立的意义。

(三)地方行政体制变革

1 .知识记: (1)在新疆、台湾设省的时间和意义。 (2)省以下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

2 .理解: (1)盛京改革的内容和性质。 )2)东三省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三) 1907年省行政体制改革内容。

3 .应用:分析地方州长权力强化的原因。

(四)行政决定

1 .知识记: (1)军机处加强决策保密制度的措施。 (2)州长政务处和会议政务在决策中的地位。

2 .理解()1)太后垂幕听政的决策体制和决策流程。 (2)“责任内阁”的决策流程和决策形式。

3 .应用:分析总理官员在决策中的地位。

(五)行政执行

1.理解:(1)“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的措施和遇到的阻力。(2)“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行政执行的新变化。

2.应用:分析晚清前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六)行政监督

1.识记:《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和《审计院官制草案》的颁布。

2.理解:(1)《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的主要内容。(2)资政院、咨议局行政监督权的实现方式。(3)弼德院行政监督的方式及其局限。

(七)行政官员管理

1.识记:(1)清末任官考试的两种方式。(2)清末职官分级及任用方式。(3)清末官俸改革的内容。

2.理解:(1)废科举兴学堂的意义。(2)清末官员任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十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南京临时政府中央行政体制的构成及其建制特点,掌握临时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分析临时政府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知晓临时政府官员管理制度,熟悉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和发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建制原则。

(二)临时大总统

临时大总统的产生。临时大总统的地位和职权。临时大总统的办事机构。

(三)中央行政各部

中央行政各部的建制和职权。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

(四)《临时约法》中设计的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临时约法》确立的建制原则。《临时约法》下的大总统。《临时约法》下的责任内阁。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南京府

南京府的设置。南京府的机构及其职能。

(二)省军政府

军政府的两种类型。军政府下设机构的统一。

(三)军政分府

军政分府设置的原因。军政分府的机构设置。

(四)县

县行政体制的混乱。县政改革的不彻底。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临时大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临时参议院对行政决策的影响。参谋本部在中央决策中的作用。

(二)行政执行

行政办事规程的建立。文书制度的改革。行政执行中的种种阻力。

(三)行政监督

议会监督制的建立。参议院监督的方式。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官员选拔的原则。文官考试章程。官员任用的方式。

(二)官员的考核与奖惩

官员考核的内容。官员奖惩的原则和方式。

(三)官员的俸禄和抚恤

初期的供给制。俸禄制度的初步建立。奖恤政策。

第五节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

(一)中华民国军务院

中华民国军务院的成立。军务院的性质。军务院的机构设置。

(二)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

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的建制原则和机构设置。军政府改组后体制的变化。

(三)中华民国(护法)政府

中华民国(护法)政府的性质和建制原则。中华民国(护法)政府的机构设置。

(四)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成立。大本营体制的变化。

(五)广州国民政府

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广州国民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广州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特点。

(六)武汉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初期的行政体制。改组后体制的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1.识记: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原则。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二)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识记:(1)临时大总统的地位。(2)临时大总统的办事机构。

2.理解:(1)临时大总统的职权。(2)中央各部的职权。

3.应用:分析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特点。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识记:《临时约法》的性质。

2.理解:(1)《临时约法》下大总统的职权。(2)《临时约法》下国务院的行政责任。

3.应用:分析《临时约法》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区别。

(四)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1.识记:(1)南京府的行政机构及其职权。(2)省军政府的两种类型。

2.理解:军政分府设置的原因和特点。

(五)行政决策

1.理解:(1)临时大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和决策方式。(2)临时参议院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2.应用:分析参谋本部在行政决策中的特殊作用。

(六)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1.识记:临时参议院的监督方式。

2.理解:(1)行政办事规程的内容。(2)文书制度改革的内容。

3.应用:分析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七)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行政官员选拔的原则。(2)行政官员的任用方式。(3)行政官员的俸禄制度和奖恤政策。

2.理解:(1)行政官员考核的内容。(2)行政官员的奖惩原则和方式。

(八)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

1.识记:(1)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的建制原则。(2)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及其体制的变化。

2.理解:(1)中华民国军务院的性质。(2)中华民国(护法)政府的性质和建制原则。(3)武汉国民政府改组后行政体制的变化。

3.应用:(1)分析南方6个革命政府的性质和特点。(2)分析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改组后行政体制的变化。(3)分析广州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特点。

第十一章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北洋军阀政府不同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格局和地方行政体制的新变化,掌握行政决策权随着军权的消长而不断变化的规律,分析造成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熟悉这一时期行政监督和文官制度的基本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频繁变化

(一)袁世凯统治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责任内阁制的破坏。总统独裁制的建立。中央政府机构的改组。洪宪帝制的夭折。

(二)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段祺瑞的超责任内阁制。参战督办操纵下的总统和内阁。

(三)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直奉联合控制下的总统和内阁。贿选总统曹锟控制下的责任内阁。

(四)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奉系控制下的临时执政府。安国军总司令操纵下的国务院。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政体制。

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省的行政体制

1913年《划一令》下的省制。1914年《省官制》下的省制。1916年袁世凯死后省制的调整。直系统治时期省制的变化。奉系统治时期省制的变化。

(二)道的行政体制

道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袁世凯“虚省而实道”的构想。道的行政机构及职权。道的裁撒。

(三)县的行政体制

1913年《划一令》下的县制。1914年《县官制》下的县制。县以下地方行政层级。

(四)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特别行政区的地位。京兆特别行政区。热、察、绥特别行政区。川边特别区。宁夏、青海地区。蒙藏地区。外蒙古特别行政区。

(五)特别市与普通市的行政体制

特别市与普通市的划分。市自治公所的体制。市自治会的职权。市参事会的职权。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袁世凯对责任内阁制决策过程的破坏。总统制下的行政决策过程。段褀瑞谋求个人独裁的手段。直系军阀统治时期行政决策变化的三个阶段。奉系军阀统治时期行政决策的两种情况。

(二)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的两个基本趋向。造成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文书制度的建设与改革。

(三)行政监督

立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选拔官员的方式。文官考试的种类。文官考试的主持机关。文官考试的资格和方式。甄别的方法。甄用的程序。文官的等级和任用资格。文官的任用程序。

(二)官员的待遇和抚恤

官俸的种类和等级。文官的保障。文官的抚恤。

(三)官员的惩戒

主持文官惩戒的机关。文官被惩戒的条件。文官惩戒处分的种类和惩戒程序。

《官吏犯赃治罪条例》的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动

1.识记:(1)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发展的三个阶段。(2)《中华民国约法》下大总统的职权。

2■理解:(1)总统制阶段袁世凯对中央政府机构的改组。(2)袁世凯为称帝复辟对行政体制所作的变动。

3.应角:论述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的手段。

(二)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1.识记:(1)文人总统徐世昌的组阁原则。(2)段褀瑞执政府的构成。

2.理解:(1)段褀瑞的超责任内阁体制及府院间的矛盾。(2)贿选总统曹锟控制下的责任内阁。(3)张作霖军事独裁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体制。

3.应用:分析参战督办操纵总统和内阁的手段。

(三)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1.识记:(1)调整省制的基本原则。(2)1922年省军政长官名称的变化。(3)袁世凯设道的思路。(4)特别市和普通市的划分标准。

2.理解:(1)《省官制》对省制的调整。(2)东省特别行政区的建制特点。(3)京兆特别行政区的建制特点。

3.应用:(1)论述道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及其职权。(2)比较《划一令》和《县官制》中关于县制的异同。

(四)行政决策

1.识记:(1)政事堂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2)直系军阀统治时期行政决策的三个阶段。

2.理解:(1)总统制下行政决策的特点。(2)临时执政府奉命决策方式。(3)陆海军大元帅的军事独裁。

3.应用:(1)论述袁世凯侵夺国务院行政决策权的手段。(2)论述段褀瑞控制行政决策谋取个人独裁的方法。

(五)行政执行

1.识记:1912年11月《公文程式令》中规定的公文程式种类。

2.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的两个基本趋向。

3.应用:分析造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六)行政监督

1.识记:(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监督的方式。(2)司法监督的系统及其监督机关。

2.理解:(1)立法机关监督的逐步取消。(2)审计院的监督范围。

(七)行政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1.识记:(1)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主要方式。(2)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种类和主持机关。

2.理解:(1)文官高等考试的资格和方式。(2)文官普通考试的资格和方式。

(3)甄别的含义和方法。(4)甄用的含义和方法。

3.应用:论述行政官员的任用方式和任用程序。

(八)行政官员的待遇

1.识记:(1)北洋政府官俸的种类。(2)北洋政府文官恤金种类及享受资格。

2.理解:北洋政府文官保障的具体内容。

(九)行政官员的惩戒

1.识记:(1)文官惩戒的主持机关。(2)文官惩戒处分的种类。

2.理解:(1)文官惩戒的条件。(2)文官犯赃治罪的内容。

第十二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的基本构架和特点,分析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复杂关系,掌握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运作过程的规律及其基本趋向,明了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官员管理的各种制度和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国民政府内部组织机构

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会。国民政府内部直属机构。

(二)五院及所属机构

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与孙中山构想的五院制的区别。

(三)五院以外的国民政府直辖机关

军事委员会。国民政府其他直辖机关。

(四)国民党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国民党控制行政活动的步骤。中政会的设立及其内部体制。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省政府

省行政区划的调整。省政府的体制及其特点。

(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性质。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设立及其作用。

(三)市政府

设市的标准。市政建制的基本情况。市政府的体制。

(四)县政府

废除委员合议制采取县长制。县的等级。县政府的体制。

(五)市、县以下自治组织

市以下自治组织:区、坊、闾、邻。县以下自治组织:区、乡(镇)、闾、邻。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国民党中政会的决策。国民政府委员会的决策。行政院的决策。立法院履行立法程序。

(二)行政执行

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负责制。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三)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的三个发展趋向。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行政官员的类别

职官的官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区分。

(二)行政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选任资格。考试制度。分发与任用制度。

(三)行政官员的纪律和待遇

行政官员的纪律。行政官员经济待遇的种类及其额度。

(四)行政官员的考核与奖惩

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党化教育和训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国民政府的组织体系

1.识记:(1)中央政府的层级结构。(2)国民政府内部直属机构。(3)国民政府直辖机关。

2.理解:(1)国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及其职权的变化。(2)军事委员会的特殊地位。

(二)五院的行政体制

1.识记:五院院长的选任机关。

2.理解:五院各自的性质及其机构设置。

3.应用: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与孙中山构想的五院制的区别。

(三)国民党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1.识记:(1)国民党控制行政活动的两个步骤。(2)中政会内部领导体制。

2.理解:《训政纲领》中关于党政关系的规定。

3.应用:分析国民党中政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四)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1)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2)南京国民政府省级行政单位的种类和数目。(3)市的种类和建市标准。(4)市、县以下地方自治组织的层级和名称。

2.理解:(1)省政府的体制及其特点。(2)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性质及其作用。(3)县政府的领导体制及其机构设置。

(五)行政决策

1.识记: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决策的中枢机关。

2.理解:(1)中政会的决策形式、程序和特点。(2)国民政府委员会的决策范围和决策程序。(3)行政院的决策范围及其决策体制。

3.应用:分析立法院在决策中的实际地位。

(六)行政执行

1.识记:(1)行政执行体制的改变。(2)省府合署办公制度。

2.理解:(1)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的调整。(2)改良公文处理的具体措施。

3.应用:论述南京国民政府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的措施。

(七)行政监督

1.识记:监察院行政监督的三个系统。

2.理解:监察院行政监督的局限和矛盾。

3.应用: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发展趋势。

(八)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行政官员的类别。(2)公务员考试的种类。(3)公务员的经济待遇。(4)公务员考核的形式和考核内容。(5)公务员考核的奖惩形式。

2.理解:(1)公务员的任用资格。(2)公务员的任用制度。(3)公务员的纪律。

第十三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和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掌握国民政府行政决策体系的构架及其特色,分析国民政府提高行政效能的各种措施及其效果。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一)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设立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组成。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职权、性质和特点。

(二)军事委员会地位的提高

改变领导体制。编制进一步扩大。职权进一步加重。

(三)“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

国民参政会的组成方式。国民参政会的职权和性质。

(四)扩大国民政府主席的权力

1943年9月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扩大。国民政府委员会地位的提高。

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一)省行政体制的调整

原省行政体制的弊端。省党部和省政府关系的调整。省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调整。

(二)新县制的推行

新县制的层级结构。推行新县制的宗旨。

(三)地方各级参议会的建立

省参议会。县参议会。县以下“民意机关”。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决策的权力中心—国防最髙委员会。决策的技术系统—中央设计局。决策的参谋系统—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二)行政执行

设立执行委员。推行行政三联制。实行分层负责制。推行幕僚长制。改进公文处理方法。

(三)行政监督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国民党的控制。国民参政会的监督。巡回督导团的监督。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省部级人事管理机构的健全

《人事管理条例》的公布。各部和各省人事处(室)的设立。

(二)任官与考试

公职候选人考试和任命人员的考试。任官资格和方式的变通。

(三)考核和奖惩

战时考核制度的建立。公务员的纪律和服务。公务员惩戒的加强。

(四)俸给制度和退休制度

1943年《公务员叙级条例》的内容。1943年《公务员退休法》的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1.识记:(1)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2)国民参政会的组织方式和性质。

2.理解:1943年国民政府改组后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3.应用:(1)分析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性质、职权和特点。(2)分析军事委员会内部领导体制及机构的调整。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1.识记:(1)新县制的层级结构。(2)推行新县制的宗旨。

2.理解:(1)省行政体制的弊端及调整措施。(2)地方各级参议会的性质。

(三)行政决策

1.识记:中央设计局的机构设置及工作程序。

2.理解:国防最高委员会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决策方式。

3.应用:分析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和程序的新变化。

(四)行政执行

1.理解:(1)行政三联制。(2)分层负责制。(3)幕僚长制。

2.应用:分析国民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

(五)行政监督

1.识记: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调整党政关系的原则。

2.理解: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具体方式。

(六)行政官员管理

1.识记:(1)省部级人事管理机构的名称。(2)国民政府所属官吏考试的种类。(3)战时公务员考绩的类别、内容、程序及奖惩类别。(4)战时公务员退休的种类和条件。

2.理解:(1)1939年《公务员服务法》的内容。(2)1943年《公务员叙级条例》的内容和意义。

第十四章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后行政体制的变动,掌握“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行政体制的变化,比较“行宪国大”前后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的异同,分析南京政府在行政执行上的困难。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一)战后初期的行政体制与国民政府的改组

中央政治委员会的恢复。国民政府的改组。

(二)“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

设立国民大会。设立总统和总统府。五院行政体制的变化。

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一)中央与地方权限的重新划分

《中华民国宪法》关于中央和地方权限的规定。中央髙度集权与地方各行其是的矛盾。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1946年省、县行政体制的调整。1947年后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气

(一)行政决策

“行宪”前国民政府的行政决策。“行宪”后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国民党对行政决策的控制。

(二)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的阻力和困难。

(三)行政监督

国民党的监督。政府内部的监督。对施政过程的监督。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吏治的整顿

战后初期的整顿。1948年的整顿。

(二)任官考试制度的变化

录用考试制度的变化。升等考试制度的变化。

(三)俸级制度的调整和“三法”的公布

公务员叙级制度的调整。公务员待遇的调整。《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俸级法》〉的公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

1.识记:(1)国民大会的性质和实际作用。(2)总统的地位和职权。(3)五院的性质、职权和机构设置。

2.理解:(1)国民党中政会的恢复及其在行政体制中的地位。(2)1947年国民政府改组后行政体制的变动。

3.应用:分析“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行政体制的变化。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1.识记:(1)《中华民国宪法》中关于中央、省、县各自职权的划分。(2)地方内战指挥机关的变化。

2.理解:(1)1946年省、县行政体制的调整。(2)“行宪”后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三)行政决策

1.识记:1949年成立的国民党控制行政决策的机关。

2.理解:(1)国民政府改组后的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2)“行宪”后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3)“行宪”后行政院的决策方式和决策范围。

3.应用:比较“行宪国大”前后南京政府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的异同。

(四)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

1.识记:(1)国民党加强行政监督的措施。(2)政府内部监督的具体方式。

2.理解:南京政府行政监督的各种方式。

3.应用:分析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困难。

(五)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1)公务员升等考试的种类。(2)1945年11月《公务员叙级条例》的内容。(3)1949年南京政府公布的“三法”。

2.理解:(1)南京政府整顿吏治的措施及其后果。(2)战后南京政府任官考试制度的变化。

第十五章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工农民主政权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的基本格局,认识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政府行政决策中的作用,总结苏区政府行政执行的经验,掌握苏区政府行政监督的各种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行政体制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创建。人民委员会。各人民委员部。人民委员会的直属机构。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地方行政区划的四种类型。地方行政层级的两种类型。省、县、区的行政体制。乡(市)的行政体制。

(三)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

第二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党组织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政府行政决策的两种方式。

(二)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的集中和统一。行政执行的经验。

(三)行政监督

人民群众的监督。工农检査机关的监督。主管部门的监督。审计监督。

第三节行政人员的管理

(一)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

行政人员选拔任用的两种方式。

(二)行政人员的考核与奖惩

行政人员考核的方式。行政人员奖惩的方式。

(三)行政人员的待遇

行政人员的待遇十分微薄。普遍实行供给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创建

1.识记(1)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口号。(2)中国共产党“六大”通过的《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的内容。

2.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过程。

(二)行政体制的格局及其特点

1.识记:(1)地方行政区划的四种类型。(2)地方行政层级的两种类型。

2.理解:(1)人民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权。(2)各人民委员部的组成及其隶属关系。(3)省、县、区行政体制的格局。(4)乡(市)行政体制的特点。

3.应用:分析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三)施政过程

1.理解:(1)政府行政决策的形式及其决策过程。(2)政府行政执行的双重领导体制。

2.应用:(1)分析党组织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2)总结政府行政执行的经验。

(四)行政监督

1.识记:(1)政府行政监督的基本原则。(2)人民群众的具体监督方式。

(3)工农检査机关的具体监督方式。

2.理解:政府主管部门监督的具体形式。

3.应用:综述政府的行政监督体系。

(五)行政人员的管理

1.识记:(1)行政人员考核的具体方式。(2)行政人员奖惩的具体方式。(3)行政人员的生活待遇制度。

2.理解: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方式。

第十六章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及其行政体制的基本构架,分析抗日根据地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内涵以及共产党组织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总结抗日民主政权政执行的成功经验,掌握抗日民主政权行政干部管理的方式、原则和政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行政体制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抗日民主政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二)抗日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基本构架

边区政府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能部门。行政公署的两种类型。专员公署的性质及其组成。县政府的组成及其机构设置。区公署的性质及其机构设置。乡(村)行政机构的组成。

第二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共产党组织领导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各级政府委员会的决策方式和决策范围。重视决策咨询。

(二)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的四条经验。

(三)行政监督

共产党的监督。参议会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群众民主监督。

第三节行政干部的管理

(一)千部管理的机构和形式

各级行政干部统一由民政部门管理。三种具体管理形式。

(二)干部的选拔和任用

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三三制”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干部任用的方式。

(三)干部的教育培训

干部教育的方式:在职学习;学校教育。

(四)干部的考核奖惩

干部考核的方式。干部奖励的条件和方式。干部惩戒的条件和方式。

(五)干部的福利待遇

干部享受福利待遇的原则。对文化技术人员的优待政策。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1.识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

2.理解: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

3.应用:分析抗日根据地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内涵。

(二)行政体制

1.识记:(1)边区政府委员会的地位和职能机构。(2)行政公署的两种类型。

(3)政府的组成方式。(4)(村)行政机构的两种类型。

2.理解:(1)专员公署的性质。(2)行政公署的性质。

3.应用:比较行政公署与专员公署的区别及各自的组成情况。

(三)行政决策

1.识记:边区和县的行政决策机关。

2.理解:共产党领导抗日民主政权行政决策的方式。

3-应用:掌握抗日民主政权加强决策咨询工作的措施。

(四)行政执行

1.应用:总结抗日民主政权行政执行的经验。

(五)行政监督

1.识记:(1)陕甘宁边区政府加强内部监督的措施。(2)抗日民主政权群众民主监督的方式。

2.理解: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监督的各种方式。

(六)行政干部的管理

1.识记:(1)抗日民主政权干部管理的组织形式。(2)抗日民主政权干部教育的两种形式。

2.理解:(1)抗日民主政权干部考核和奖惩方式。(2)抗日民主政权干部享受待遇的原则。

3.应用:论述抗日民主政权选任干部的路线、标准和方式。

第十七章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人民民主政权行政体制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认识建立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和办事制度的意义,分析人民监督机关的任务和作用,掌握人民民主政权加强行政干部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行政体制

(一)大解放区人民政府

人民民主政权行政体制发展的两个阶段。大解放区的形成。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相继建立。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性质及其组成。大解放区人民政府下辖的行政层

级。大解放区人民政府成立的意义。

(二)军事管制委员会

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性质和任务。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组成和机构设置。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作用。

(三)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行政体制。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

第二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集中统一的行政决策体制

大解放区人民政府和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体制。中共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中央局)掌握着决策权。建立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的意义。各界代表会的性质、组成及其任务。

(二)行政机关办事制度的建立

会议制度。办公制度与行政纪律。报告制度。公文处理制度。

(三)人民监察制度的建立

华北人民监察院的设立。陕甘宁边区人民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人民监察机关的任务和监督方式。

第三节干部管理

(一)干部的选拔和任免

解决行政干部不足问题的措施。选任干部的路线、原则和条件。主要干部任免权的统一。

(二)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干部考核和桨惩的三个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大解放区人民政府

1.识记: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组成情况。

2.理解: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及下辖机构。

3.应用:论述分析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性质和意义。

(二)军事管制委员会

1.识记: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组成及其下属机构。

2.理解: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任务。

3.应用: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性质和作用。

(三)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1.识记: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时间。

2.理解: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机构设置、行政层级和意义。

(四)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

1.识记:(1)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机构。(2)中共中央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措施。

2.理解:各界代表会的组成、性质、任务和作用。

3.应用:分析建立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的意义。

(五)行政机关办事制度的建立

1.识记:(1)大解放区人民政府会议的种类。(2)大解放区行政公文的种类。

2.理解:(1)大解放区人民政府办公制度和行政纪律的内容。(2)大解放区人民政府公文处理制度的内容。

(六)人民监察制度的建立

1.识记:人民监察机关的名称和建立时间。

2.理解:人民监察机关的任务和作用。

(七)人民民主政权的干部管理

1.识记:人民民主政权解决行政干部严重不足的措施。

2.理解:人民民主政权选任干部的路线、原则和标准。

3.应用:分析人民民主政权在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特点。

以上就是10月河南00322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河南自考其他考试科目的大纲可以关注“河南自考大纲”栏目。河南00322中国行政史自考大纲并非每年都会更新,一般全国统考课的科目大纲变动不大,除非该科目换了新教材,有时即使换了教材版本,大纲也未必变动。总之,每期自考考试前同学们都先关注河南考试院发布的教材大纲版本目录,如中国行政史大纲变动,以河南考试院最新公布为准就不会出错~

以上是关于成人自考相关内容,考生如果想获取更多关于自考的相关资讯,请关注本站我们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