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大纲下载

自考资讯2022-11-27 11:40:13小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大纲下载今天无忧自考网自考平台主编为您做简要介绍。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大纲下载

10月云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纲要在哪里找? 云南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教材大纲版本可在云南教育考试院官网找到。 为了方便考生们复习,自考生网将云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整理如下,不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完整内容,还提供了大纲下载版,方便同学们保存和使用。

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试验纲要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大纲名称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主编 出版社 版次
中国近代史纲要 03708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学习读本 李 捷 王顺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版

*长表,可单独横向滚动

*长表,可单独横向滚动

1 .上表课程单位包括实践环节单位。

点击下载: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考试大纲

一、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和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近代中国落后和贫困的根本原因。

2 .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与基本特点,认清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深刻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3 .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把握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列强的殖民地扩张。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 政治控制。 经济掠夺。 文化渗透。

近代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

两对主要盾牌和两大历史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独立斗争

抗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史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爱国将士的反侵略斗争。

粉碎分裂中国的企图

边疆危机和分裂危机。 义和团运动和列强瓜分中国计划的失败

反侵略斗争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 .识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 .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 .简单运用:中国封建社会盛衰的主要表现

4 .综合运用: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识记》追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以及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制定的屠杀中国居民的修正案。

通商口岸。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 .理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

资本- -帝国主义刘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制造的侵略中国的奥论。

3 .简单运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与特征。

4 .综合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 .识记: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为国判决的清政府爱国将军。 林则徐、魏源和静在看世界。 严复和“救亡”的口号。

2 )了解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简单运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4 )综合运用(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素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认识其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 .了解洋务新政的兴起,把握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

3 .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节地主阶级集田“自救”活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派的形成。 兴办外国政策。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维新派提倡庇护和变法活动。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暂时的“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 .识记: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天京事变。

2 .理解: 《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3 .简单运用: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4 .综合运用: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1 .知识记:奕诉与洋务派。 各国事务官僚。

2 .理解:洋务办的洋务事业

3 .简单运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4 .综合运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戊戌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1 .识记:康有为、启超与维新派。 “百日新”。 戊戌六君子。

(会得)推进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3 .简单运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4 .综合运用: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掌握三民主义学说,分析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结局。

2 .认识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了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的“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中坚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传情达意和组织工作。

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三民主义学说。 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讨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各地武装起义和保路风。 武昌起义与各地的应对。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极限。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北洋军阀的统治。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 .知识记:孙中山与兴中会成立。 中国同盟会。

2 .理解: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中坚力量

3 .简单运用: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4 .综合运用: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及其意义。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 .知识记:保道热。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与复辟帝制。 “二次革命”。

2 .理解: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护法运动。

3 .简单运用:北洋军阀统治与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斗争。 辛亥革命的极限。

4 .综合运用: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俄罗斯10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 .了解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了解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3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特点,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4 .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的兴起和高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罗斯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罗斯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俄罗斯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历史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及其活动。 中国共产党首次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从反帝反封建革命到领地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制定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动员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国民革命的兴起。

北伐战争胜利的进展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工农运动的普遍主张。

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反共政变。 国民革命失败的理由。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 .知识记: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

2 .理解:俄罗斯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3 .简单运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直接斗争目标。

4 .综合运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 .识记: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第一。 中国共产党第二期大会。

2 )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人的工农运动。

3 .简单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初期组织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

4 .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辟天地的重要变化。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知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三大。 国民党一大。 北伐战争。 中国共产党第四大

2 .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形式。 国民革命的兴起。

3 .简要运用:北伐战争胜利演变及其原因

4 .综合运用:国民革命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认识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了解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抵制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2 .把握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路的艰难探索把握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如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 .认识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和挫折,理解“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 掌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4 .了解红军的历史进程,认识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政权

国民党全国统治的建立。 国民党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中间党派及其社会基础。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立

探索中国革命新路的困难环境。 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武装奇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途径的探索。 反“围剿”作战胜利和土地革命的深入。

第三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二)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 遵义会议。

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

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伟大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1 .知识记:东北易标志。 官僚资本。

2 .理解:中间派及其社会基础

3 .简单运用:国民党的独裁政权。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4 .综合运用:国民党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素

1.(识记)革命危机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人物八七会议毛译东和湘境秋收起义。 《星星之火,可以原》兴国土地法。

2 .理解:南昌起义的意义。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红军“围剿”胜利。 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划分方法。

3 .简单运用: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

4 .综合运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路的艰辛探索。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 .知识记: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赣南会议。 福建反“罗明路线”斗争。 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2 .理解:建设革命根据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层出不穷的原因。

3 .简单运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其危害。 长征精神。

4 .综合运用: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认清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理解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 .把握基于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 了解国民党和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以及敌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势力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4 .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残酷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残暴的殖民统治。 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正在同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

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联合一些国民党人抗日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共产党与一些国民党合作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和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西安事件及其和平解决。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开始。

第三节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抗争。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败退的理由。

战略对立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变化。 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抗战。

后方抗日民主运动与抗日文化工作

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后勤抗战文化工作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开辟后战场和建立敌后根据地。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打击国民党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打击国民党反共摩擦,坚持抗日团结。 坚持统一战线上的独立自主原则。 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 发展抗日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

延安整风运动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释。 延安整风运动,实事求是地在全党确立思想路线。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胜利意味着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理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 .识记: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 七卢沟桥事变。 满洲国。

(日本毁灭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3 .简单运用: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4综合运用: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1 .识记: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

宋庆龄《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领》,保卫中国同盟。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八路军、新四军。 邓玉芬、马本斋、陈嘉庚。

2 .理解: 《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瓦窑堡会议。 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3 .简单运用: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西安事件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4 .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及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1 .知识记:台儿庄之战。 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军。 豫湘桂之战。

2 .理解: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战区和中国远征军。

3 .简单运用:国民党正面战场崩溃的原因。

4 .综合运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活动。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斗争中流砥柱

1 .识记:洛川会议与《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敌后抗日根据地。 敌后战场上出现的民族英雄和英维集团。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原因。 “三三制”政权。 精兵简政。 教条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抗日统一战线上的独立自主原则。 大生产运动。

3 .简单运用: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4 .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毛泽东《论持久》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性阐述及其意义。 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 .知识记:联合国制宪会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 .理解:抗日战争完全胜利。

3 .简单运用: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4 .综合运用:抗日战争胜利确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共产党取得和平民主化和进行自卫战争的必要性。

2 .理解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它被全国人民包围并最终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3 .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认识“中间路线”的崩溃及其原因,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4 .认识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制定“和平、民主、团结”方针。 重庆谈判和政协。 维护和破坏

政协的斗争。

国民党发动了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在自卫战争中粉碎国民党的军事攻击。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提出了“推翻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土地改革与农民广泛发动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度。

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与第二条战线的开拓

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 学生运动的高潮。

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工人、城镇贫民、农民运动的发展。 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民主运动。

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

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正在形成。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历史性的战略决战

决战前夕的基本态势。 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

南京政权的覆灭

国共北平谈判。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向全国进军。

人民政协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全国治理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二中全会与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政协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全国治理地位的确立。

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获胜的主要原因。 中国革命获胜的基本经验。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 .知识记:重庆谈判; 重庆政协; 校园暴力事件; 下关惨案。

2 .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

3 .简单应用:必须能够打败蒋介石。

4 .综合应用:抗日战争获胜后,中国国内三个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的命运竞争。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包围之中

1 .知识记: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五四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图“五二0”惨案; 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 民主党派。

2 .理解: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 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

3 .简单运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4 .综合运用: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 .知识记:战略决战。 国共北平谈判。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向全国进军。

2 .理解: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 .简单运用: 《论人民主专政》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4 .综合运用:中国人民政协及其《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理解《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胜利完成,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特点和性质,把握过渡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3 .了解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人农业、个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完成,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伟大意义。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 《共同纲领》 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历史的新时代。 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

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 开展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国民经济的全面复苏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基本好转。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

为新中国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援助朝鲜,保卫国家,保卫国家。

第二节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会的成立及其暂时性

建设新的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和性质。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提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第三节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共同纲领》 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1 .知识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改革法》。 “三反”运动。 “五反”运动。

2 .理解:西藏和平解放。 没收官僚资本。 自主外交的初步开展。

3 .简单运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 争取国家时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 国民经济迅速复苏及其原因。 援助朝鲜,保卫国家,保卫国家。

4 .综合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辞去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政权面临的新考验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 .识记: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期总路线的内容。

2 .理解: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

3 .简单运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和性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4 .综合运用:过渡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识记: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 “四马分肥”。

2 .理解:以改造农业社会主义为目的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前五年规划和工业建设成果。

3 .简单运用:完成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4 .综合运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回购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局,把握早期探索成果。

2、了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认识其中的经验教训。

3 .了解新中国成立20多年来的建设成就,把握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中国共产党第八大路线的制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及其矫正

“大跃进”与人民社会化运动发动。 纠正“左”错误的初步努力。 庐山会议与纠正“左”进程中断。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左”的错误指导的继续发展。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发动“文化大革命”。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挫败“四人帮”组阁的阴谋。 1975年整顿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深刻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正视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 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构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良好的开始

1 .识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2 .理解:提出《论十大关系》及其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3 .简单运用: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 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

4 .综合运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及其意义。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 .识记:“大跃进”运动。 人民社会主义运动。 庐山会议。 “二月逆流”。 林彪反革命集团。 “四人帮”

2 .理解: 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 发动“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 .简单运用: 1958年秋冬至庐山会议前期纠正“左”的努力。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及其意义。

4 .综合运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犯的错误。

建设成果、探索成果

1 .知识记:“两弹一星”。 中国将重返联合国合法席位。 “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2 .理解: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

3 .简单运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战略。

4 .综合运用: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推动

历史性的转折

2 .了解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掌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

3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打破“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反正要扒开任务的胜利来完成

平反冤狱的捏造事件。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郑重作出第二项历史性决议。

改革开放的开始

国民经济的调整。 农村等改革的划时代进展。 对外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全面展开改革开放

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 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多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全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三步走”发展略显实际,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989年政治局势的发生和平息。 过渡到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胜利。 继续开展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 对外工作在打破对中国的“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建设。

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邓小平的南方胡言乱语。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改革目标。

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风险考验前进。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确立新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走和平发展道路。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全面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三、考核知点与考核目标

历史性的伟大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 .知识记:四项基本原则。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 经济特区。 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回胞书》

2 .理解:平反冤情。 “统分结合”的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

3 .简单运用:大讨论真理标准问题

4 .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 .知识记:中共十二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 .理解: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改革的决定》。 对外开放的框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简单运用:“三步走”发展战略。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邓小平对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有“两个飞跃”的思想。

4 .综合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 .知识记: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复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決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 .理解: 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风险考验。

3 .简单运用:香港、澳门回归。

4 .综合运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知识记:中共六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 .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3 .简单运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综合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后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3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4 .理解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历史贡献。

5、了解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大会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召开,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美丽中国。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十八大后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五年的成果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 变革在深层次上是根本性的。 不平凡五年的深刻启示。

第二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大会召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及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修改宪法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第三节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深入推进全方位外交: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的发展前景

1 .知识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去三次降一次”。 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 塞罕坝精神。

2 .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3 .简要运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和历史地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 .综合运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全面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 .知识记:中共十九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2 .理解: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主题。 “红船精神”

3 .运用简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目标。 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和首要任务。

4 .综合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不断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1 .知识记: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要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反分裂国家法》。 上海合作组织。

2 .理解:减贫脱贫。 对外开放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 .简单运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4 .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成就。

10月云南省自考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以上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 但是,理解得还不够。 学习教材的时候需要同时使用。 将考试大纲中审章对应的知识点记入教材,每个考点都要好好复习,才能通过考试。 云南省自考大纲相关考试资料可在自考学生网站查询。 请在此查看“云南省自考题库”、“云南省自考网课”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变更时,以云南考试院最新发布为准。

>

以上是关于成人自考相关内容,考生如果想获取更多关于自考的相关资讯,请关注本站我们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