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67劳动法自考大纲(免费下载)江西省10月大纲版本

自考资讯2022-11-15 13:01:22chanong

00167劳动法自考大纲(免费下载)江西10月大纲版本

00167劳动法自考大纲(免费下载)江西省10月大纲版本

今天无忧自考网络自考平台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0月00167劳动法自考大纲在哪里看? 江西省00167劳动法自学考试大纲怎么查? 其实,江西教育考试院每年都会在考试开始前公布当年或当期考试使用的教材和大纲版本的目录。 学生们可以在官方网站上看到。 另外,许多统一考试课的考试大纲在统一考试教材中。 自考生网为了方便学生们复习,将劳动法自考大纲和大纲的下载链接整理如下,供学生们学习使用。

00167劳动法自考大纲( 2011版) ) ) ) ) ) ) )。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大纲名称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主编 出版社 版次 劳动法 00167 4 劳动法自学考试大纲 劳动法 郭 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长表,可单独横向滚动

*长表,可单独横向滚动

注: 1、本目录内的课程单位包括实践性环节单位。

点击下载:00167劳动法自考考试大纲

《劳动法》 考试大纲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概念和作为调整对象的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国际劳动立法的概况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劳动法的概念、渊源及调整对象了解劳动法的起源、外国劳动立法的概况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熟悉国际劳工组织及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和内容熟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课程内容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概念

(一)劳动法的定义

广义的劳动法,就我国而言,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和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与其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子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等。

狭义的劳动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公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法律,即我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l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二)劳动法上的劳动

劳动法律上的劳动是基于合同义务,是劳动者在有从属属性的劳动关系中从事的职业上的有偿劳动。 劳动法上的劳动具备以下特征。 履行法律义务; 基于劳动合同关系的有偿性; 职业性; 从属属性。

(三)劳动法渊源

我国劳动法的起源主要是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 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我国政府批准的国际劳动公约规范性劳动法、法规解释; 其他,国际惯例等。

(四)劳动法的功能

二.劳动法调整对象

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一)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称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有五个主要特征。 (一)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一方为劳动者(劳动力所有人),另一方为用人单位(劳动力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应当在劳动过程中产生。 (3)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隶属关系)和横向关系(平等关系)交错的特点。 (五)劳动关系以支付劳动力为主要内容。

根据标准的不同,劳动关系有各种各样的分类。 (1)以使用者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 )2)以劳动关系是否存在涉外因素为标准进行分类。 (三)以劳动关系表现形式为标准进行分类。

我国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范围从用人单位主体方面涵盖了五种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劳动关系没有纳入调整范围。

(二)与劳动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除劳动关系外,还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

关系。

第二节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劳动法的起源

现代意义劳动法始于l9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始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 《工厂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要旨。 劳动法产生是工人阶级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外国劳动立法概述

(一)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立法

1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立法概况

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

(一)旧中国劳动立法

(二)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

(三)新中国劳动立法

第三节国际劳工立法概况

一.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

国际劳工立法思想起源于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 《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做夜工的公约》和《关于使用白磷的公约》两个公约标志着国际劳工立法的正式开始。

二.国际劳工组织

(一)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

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成立。 国际劳工组织是1919年至1939年国际联盟的附属机构l940年至l945年二战中作为独立的组织存在; 从1946年至今,它一直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特点和组织机构

国际劳工组织是由各成员国组成的国际性政府间组织。 二国际劳工组织不同于其他国际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三方原则》钆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关是国际劳工大会、理事会和国际劳工局。

(三)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从l944年开始成为该组织的常任理事国。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台湾国民党政府占有了这个组织席位。 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同年ll月16日,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恢复新中国席位。 1983年以来,截至2010年9月,中国陆续批准了25项国际劳工公约。

三.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和内容

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是国际劳工立法的主要形式。国际劳工公约是指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关于劳工立法标准的公约,对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 国际劳动建议书是指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有关劳动立法标准的建议书,建议书供各国执行本国批准的劳动公约、制定本国劳动法律时参考。

第四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立法的指导思想和执法的行为规范。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体现的指导思想和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当遵循的基本标准。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条件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

首先是宪法。 其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基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对劳动法的基本要求。 最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必须以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理论为基础。

四.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三)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和公平保护原则

(四)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五)坚持法的调整与“三方”对话相结合的原则

评估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 )识记)劳动法概念。 包括狭义劳动法的概念和广义劳动法的概念。 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主要劳动法律通过并实施的时间劳动法调整对象; 劳动关系的概念。

2 .理解:劳动法上的劳动特征劳动法的功能; 劳动法的起源; 劳动关系的特点和种类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内容。

3 .应用:分析了狭义和广义劳动法的含义; 可以分析和举例说明劳动法的起源; 分析实例,哪个社会关系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二.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1 .识记: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劳动法。

2 .理解:劳动法产生的原因自由主义时代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法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立法; 旧中国劳动立法; 新中国的劳动立法。

3 )应用)分析说明现代意义劳动法起源于l9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 分析说明我国

现阶段劳动法体系的构建。

三.国际劳工立法概况

1 .知识记:国际劳工立法的形式; 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特点和组织机构我国批准的核心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公约。

2 .理解:国际劳工立法思想的产生; 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 国际劳工组织的诞生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关系国际劳工立法的主要内容。

3 .应用:分析说明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和内容。

四.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 .知识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2 .理解: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3 .应用:分析说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劳动法关系是劳动法学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劳动法律关系概念区别和联系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各要素的概念和内容劳动关系发生、变更及消灭的条件; 熟悉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学习运用本章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劳动法案例。

第一节劳动法关系概述

一.劳动法关系概念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规范形成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和劳动关系是两个既相关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分类

劳动法关系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典型劳动法关系和非典型劳动法关系这种分类方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劳动法关系的法律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定性; 劳动法关系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共存的特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和当事人的双重意志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表现为人身性和财产性兼具的特定劳动行为和财产; 劳动法关系是围绕保护劳动者的。

四.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缺一不可。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劳动法律关系、享有劳动权利、承担劳动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一)工人

劳动者法律意义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征。

(二)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的概念和种类用人单位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用人单位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征。

五.劳动法律相关内容

劳动法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主体依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

六.劳动法相关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

七.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劳动法律关系的发生是指为了在劳动法律主体之间实现一定的劳动过程,依照劳动法规,通过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法律主体之间已经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由于一定客观情况的出现而引起法律关系某些要素的变化。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法律主体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即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消灭。

劳动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都是一定的法律事实引起的。 劳动法事实是指劳动法规定的引起劳动法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失的一切客观情况。

第二节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包括以下方面。 就业权; 劳动报酬权; 休养权; 职业安全权;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的生活保护权; 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合法权益保护权。

第三节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义务是全面履行劳动义务; 不断提高劳动技能; 遵守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范的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评估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1 .知识记:劳动法关系概念; 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劳动关系的要素劳动法关系的主体j劳动法关系的内容; 劳动关系客体劳动法事实的概念和种类劳动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

2 .理解:劳动法关系的表现形式; 劳动法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3 .应用:举例说明劳动法律苯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法律事实_ .应用基本原理分析具体案例。

二.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1 .识记: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内容。

2 .应用:应用举例说明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案例。

三.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1 .知识记: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内容。

2 .应用:应用举例说明劳动者基本义务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案例。

第三章就业促进制度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就业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劳动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就业概念的就业促进目标就业促进方针; 促进就业的义务主体促进就业的权利主体熟悉我国政府促进就业法定职责的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了解劳动就业的立法概况。

课程内容

第一节就业和促进就业

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点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就业具有以下特点。 就业主体应当与法定就业年龄相适应; 就业主体必须有劳动力就业必须是就业主体自愿的; 就业必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或者对社会有益的劳动就业必须使就业主体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

二.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是国家支持公民实现就业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一)促进就业目标

促进就业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消灭周期性失业、市场分割性失业,存在最优自然失业率和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 充分就业决不是完全消除失业。

(二)促进就业方针

我国《就业促进法》总则第二条还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促进方针。

第二节促进就业的权利义务主体

一.促进就业的义务主体

(一)政府

促进就业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是促进就业最主要的义务主体。

(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机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

促进就业是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机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相关社会团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促进就业的权利主体

就业权利主体不仅指劳动法律上的劳动者,还包括以建立劳动关系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劳动者,以及不以建立劳动关系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为目的的非劳动法律上的劳动者,如自主创业等。

第三节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

二、建立就业工作国标责任制度

三、建立比较完整的促进就业政策支持体系

(一)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

(二)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

(三)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四)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

(五)实施整合就业政策

(六)实行有利于灵活就业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

(七)落实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政策

四.维持公平就业,禁止就业歧视

(一)政府维持公平就业的责任

(二)规范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行为

(三)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

(四)保障各民族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

(五)保障残疾人劳动权利

(六)保障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平等就业权

(七)保障城镇就业农村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八)劳动者遭受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途径

五.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方面的责任

(二)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三)规范职业中介机构管理

(四)建立失业预警制度

(五)开展就业和失业调查统计工作

六.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开展职业培训

(一)职业教育和培训总方针

(二)各级人民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责任

(三)加强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责任

(四)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职业教育和培训职责

(五)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七.实施就业援助

(一)就业援助对象

(二)就业援助措施

(三)支持城市零就业家庭就业

(四)对就业压力较大的特定地区给予扶持

评估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就业和促进就业

1 .知识记:劳动就业概念; 促进就业方针。

2 .理解:促进就业的目标。

3 .应用:结合以举例说明劳动就业为例说明充分就业的促进就业方针分析具体案例。

二.促进就业的权利义务主体

1 .知识记:促进就业的权利、义务主体。

2 .理解:促进就业的义务主体; 促进就业的权利主体。

3 .应用:结合促进就业的义务主体分析具体案例。

三.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

1 .知识记: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

2 .理解:保护公平就业,禁止歧视就业。

3 .应用:结合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分析具体案例。

第四章劳动合同制度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是劳动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提出要求: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合同的种类、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了解劳动合同的作用,我国劳动合同立法概况。

课程内容

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点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特征:主体特定性;主体从属性; 劳动权利义务条款具有较强的法定性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劳动合同的目的是实现劳动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劳动成果的给付

二.劳动合同的作用

(一)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

(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劳动合同有助于防止和减少纠纷

三.我国劳动合同的立法概况

主要是: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劳动同法》,该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008年9月18日,国务院宣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四.劳动合同种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劳动合同进行各种各样的分类,其中具有法律意义的分类主要有:

)1)有以合同期限为准的分类,有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2)根据用工形式的不同划分,劳动合同可以分为典型劳动合同和非典型劳动合同。

)3)根据劳动合同存在形式的分类,劳动合同可以分为书面劳动合同、口头劳动合同。

五.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

劳务合同和劳动合同具有不同的法律属性,属于不同法律部门的调整。

劳务合同是以劳务为标的的民事合同类型,是当事人各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就某种劳务及劳务成果达成的协议。 属于民法调整的范畴。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和效力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

(一)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和原则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经过相互选择和平等协商,就劳动合同条款达成协议,从而建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签订劳动合同的手续

劳动合同的订立主要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基本阶段。

(三)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

全日制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处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协议形式。

(四)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合同当事人的先合同义务劳务派遣的雇佣形式。

二.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的内容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经平等协商约定的具体劳动权利义务的条款。 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内容规定为两部分,即必备条款和可准备条款。

(一)必备条款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假期、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工作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二)可准备的条款

试用期、培训、保守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

三.劳动合同的效力

(一)劳动合同的成立和生效

1 .劳动合同的成立

2 .劳动合同有效(生效)

(二)劳动合同无效

l .无效劳动合同的概念

2 .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

3 .处理无效劳动合同

第三节劳务派遣与非全日制用工

一.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与接受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向用工单位派遣劳务而形成的用工形式。

劳务派遣的特别规定。

二.非全日制就业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报酬为主,累计用工形式为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4小时。

非全日制雇佣的特别规定。

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一.劳动合同的履行

(一)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

劳动合同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履行劳动合同规定义务的法律行为。 全面履行原则; 合法地履行原则。

(二)特殊情况下劳动合同的履行规则

二.劳动合同变更

劳动合同变更是指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经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后,变更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律行为。 协商一致原则是劳动合同变更的一般原则。

第五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一.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和类型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签订后,在未履行之前,由于一定事由的出现,当事人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可以分为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

(二)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1 .劳动合同的双方解除(解除协议) ) ) ) ) ) ) ) ) ) ) ) ) ) ) )。

2 .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法定解除)。

3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法定解除)

(三)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1 .用人单位义务:解除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违法劳动合同经济赔偿依法应当承担的其他义务。

2 .劳动者义务:终止业务移交; 解除违法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

二.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因法律规定的法律事实的发生或者出现而消灭劳动合同确立的权利义务。

评估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劳动合同概述

1 .知识记: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 .理解:劳动合同立法概况; 劳动合同的种类。

3 .应用:举例说明劳动合同的特点。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内容和效力

1 .知识记: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 劳动合同订立原则无效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的内容。

2 .理解: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 劳动合同成立与劳动合同生效的区别。

3 .应用:劳动合同签订手续; 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及其处理。

三.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

1 .知识记:劳务派遣与非全日制用工概念。

2 .理解: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的特殊规定。

3 .应用:应用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案例。

四.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1 .知识记: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 劳动合同变更的概念。

2 .理解:劳动合同履行原则; 劳动合同的变更。

3。 应用:应用劳动合同履行和变更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案例。

五.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1 .知识记: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 劳动合同终止的概念。

2 .理解: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3 .应用:举例说明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应用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案例。

第五章集体合同制度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形式。 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集体协议的概念、集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与联系、集体合同的分类、集体合同订立原则、集体合同的内容、集体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 我国工会的性质和地位我国工会的组织原则和职能我国工会的基本权利义务。 了解签订集体合同的流程,集体合同的效力; 集体合同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国家及国际工会立法; 我国工会立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概述

一.集体谈判的概念

集体协商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劳动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咨询,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二.集体合同概念

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劳动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议签订的书面协议。

三.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

主体具有特定性; 内容以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规定为重点的具有较强法定性的纠纷类型具有特殊性的劳动基准法的效果。

四.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五.集体合同的分类

六.集体合同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内容

一.签订集体合同

(一)集体合同的签订主体

(二)我国集体合同签订原则

(三)我国集体合同签订手续

1 .确定协商代表

2 .集体协商,草案的形成

3 .通过草案

4 .集体合同的审查和生效

5 .立即生效并公布履行

(四)协调处理集体协商纠纷

1 .当事人协议

2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调处理

(五)集体合同效力

二.集体合同的内容

(1)劳动报酬;(2)工作时间;(3)请假;(4)劳动安全卫生;(5)补充保险和福利;(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7)职业技能培训;(8)劳动合同管理;(8)奖惩; ( 10 )裁员(1)集体合同期限( 12 )变更、解除集体合同手续; (十三)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协商处理办法; (十四)集体违约责任(十五)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

第三节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终止

一.履行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的履行是指集体合同依法生效后,双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合同

有义务的行为。

二.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集体合同变更是指集体合同生效后,在未履行之前,由于主观或者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原合同的部分条款进行增减或者修改。 集体合同的解除,是指集体合同生效后,在未履行之前,由于主观或者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当事人依照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前终止合同的行为。

三.集体合同的终止

集体合同的终止是指因某一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导致集体合同所确立的法律关系的消灭。

第四节工会

一.工会及工会立法

(一)西方国家及国际工会立法综述

(二)我国工会立法概述

(三)工会类型

二.我国工会的性质和地位

(一)工会性质

(二)我国工会的法律地位

三.工会的组织原则和职能

(一)我国工会的组织原则

(二)我国工会职能

四.我国工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

(二)参与协调劳动关系

(三)监督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

(四)提供法律援助

(五)建设四支职工队伍

(六)协助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评估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集体协议和集体合同概述

1 .识记:集体谈判概念、集体合同概念。

2 .理解: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分类、产生与发展。

3 .应用:举例说明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二.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内容

1 .知识记:我国集体合同签订原则; 集体合同的内容。

2 .理解:集体合同的签订主体; 集体合同的效力。

3 .应用:我国集体合同签订流程; 集体协商争议的协调处理。

三.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1 .识记: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的概念。

2 .理解:变更和解除集体合同的条件; 集体合同终止的理由。

3 .应用:应用基本原理分析具体案例。

四.工会

1 .知识记:我国工会的性质和地位; 工会的组织原则和职能。

2 .理解:西方国家及国际工会立法; 我国工会立法。

3 .应用:结合具体案例掌握工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六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是保护劳动者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工作时间的概念、特点、休息休假的概念、种类、工作时间延长的概念和主要法律规定,了解工作时间法律调整的意义。

课程内容

第一节工作时间制度

一.工作时间的概念和特点

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在一昼夜或者一周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 工作时间作为法律范畴,(1)法定性强。 )2)这是履行劳动义务和发行劳动报酚I的依据。 )3)这是实际工作时间和相关活动时间的总和。

二.工作时间法律调整的意义

(一)保护劳动者健康,实现休养权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三)调整劳动报酬分配,促进就业

(四)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

三.工作时间立法的起源和发展

四.工作时间立法的主要内容

(一)标准工作时间

标准工作时间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通常劳动者从事职业劳动的统一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

(二)非标准工作时间

非标准工作时间是指与特殊情况下适用的标准工作时间不同的工作时间。 根据目前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非标准工作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缩短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时间、不定期工作时间、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和计件工作时间。

第二节休假制度

一.休息时间概念

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不从事工作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劳动者除劳动时间以外所有休息时间的总和。 包括狭义的休息时间和假期。 狭义休息时间仅指劳动者依法获得的不支付一个工作日或者工作周循环周期工资报酬的自由支配时间。 假期是指劳动者依法获得的支付某一特定意义工资的自由时间。

二.休假立法的起源和发展

三.假期类型

(一)一个工作日内休息时间

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工作期间的休息时间和吃饭时间。

(二)连续两个工作Et之间的休息时间

连续两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从前一个工作日结束到下一个工作日开始之间的休息时间。

(三)公众假期

公休日,即双休日,是劳动者完成一项工作后的休息时间。

(四)法定假日

节日是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

(五)探亲假

探亲假是指劳动者工作地点与父母、配偶居住地分开,不能一起生活,公休日不能团聚时享受的与父母、配偶团聚的带薪假期。

(六)年假

年假是指劳动者每年享有的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期。

(七)婚丧嫁娶

婚假是指劳动者本人结婚以及劳动者直系亲属死亡时依法享有的假期。

(八)女职工产假

第三节延长工作时间

一.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

延长劳动时间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标准劳动时间之外,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二.延长工作时间的主要规定

(一)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

(二)特殊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

(三)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评估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工作时间制度

1 .知识记:工作时间的概念、特点。

2 .理解:标准工作时间、非标准工作时间、缩短工作时间、不定期工作时间、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定义。

3 .应用:运用各类工作时间制度分析具体案例。

二.休假制度

1 .知识记:休息休假的概念、种类。

2 .理解:各类休息休假的制度规定和适用条件。

3 .应用:运用休息休假制度分析具体案例。

三.延长工作时间

1 .知识记: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

2 .理解:限制工作时间延长的规定; 特殊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计算标准。

3 .应用:分析和计算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第七章工资基准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又称工资,是指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义务而取得的、用人单位以法定方式向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 是劳动关系中财产属性的重要表现是劳动者实现生存权的基本途径要求通过0学习,掌握工资的概念、特征、工资标准、工资标准与工资集体协商、工资自决的相关性,0是处理资本与劳动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 工资的形式和构成最低工资的概念和特征、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适用范围、计算、支付、调整; 工资支付保障; 工资的集体协商。 了解工人实际工资水平的保障。

课程内容

第一节工资标准概述

一.工资的概念和特点

又称工资,是指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义务而获得的、由用人单位以法定或者约定的方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有各种各样的称呼。 有些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范畴。

工资特点:工资的产生是基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工资标准的确定依据是劳动法、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规定和约定; 工资的形式和支付方法是法定的工资体现了国家与劳动关系主体之间、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双重属性。

二、工资标准与工资集体协商、工资烟囱决策的关系

工资标准、工资集体协商、工资自决是确定工资的几种法律途径。 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

三.工资形式和构成

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支付工资的形式。 主要有时薪、计件工资、年薪等。

工资构成是指工资总额由几个部分相连的内容构成。 最常见的工资构成单位是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第二节最低工资制度

一.最低工资的概念和特点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劳动时间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最低工资具有以下法律特征:最低工资保障范围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最低工资是国家立法规定的法定标准最低工资是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最低标准。

二.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

(一)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

协调原则; 基本生活保障原则分级管理原则。

(二)最低工资标准的构成

维持劳动者本人最低生活的费用劳动者平均供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及其他因素。

(三)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参考因素

(四)最低工资确定程序

三.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范围

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范围包括适用的主体范围、时间范围、劳动种类范围。

四.最低工资的计算和支付

(一)最低工资计算

(二)最低工资支付

五.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第三节工资保障制度

一.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保障

调整工资与物价的关系,是保障实际工资的重要因素。

二.工资支付保障

(一)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则

(二)特殊情况下工资支付规则

(三)欠薪保障

1 .欠薪索赔的优先顺序。

2 .欠薪保障基金。

3 .欠薪报告和欠薪预警制度。

此外,工资支付信用评级制度、加速拖欠工资还款制度等也是重要的拖欠工资保障措施。

第四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一.工资集体协商的概念和特点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依法对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工资集体协商具有以下特点:工资集体协商是通过法定程序确定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方式;工资集体协商必须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审查监督;工资集体协商的结果,——工资集体协商具有劳动基准法的性能。

二.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及其权利义务

(一)代表的产生

(二)首席代表的职责

(三)协商代表的权利义务

三.工资集体协议的内容

(一)工资集体协商及工资协议的主要内容

工资集体协商的主要内容构成工资协议的主要条款。

(二)协商工资应参考的因素

四.工资集体协商进程

(一)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

(二)协商准备和材料提供

(三)协议

(四)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五)工资集体协议成立

五.工资协议的审查和生效

评估知识点和评估要求

一.工资标准概述

1 .知识记:工资的概念。

2 .理解:工资特点; 工资的形式和构成。

3 .应用:分析并举例说明工资标准与工资集体协商、工资自决的关系。

二.最低工资制度

1 .知识记:最低工资的概念最低工资标准的构成。

2 .理解:最低工资特点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最低工资的计算和支付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

3 .应用:分析说明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范围。

三.工资保障制度

1 .知识记: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则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规则。

2 .理解: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保障; 工资不足的保障。

3 .应用:进行工资保障方面的具体案例分析。

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1 .知识记:工资集体协商的概念和特点; 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

2 .理解: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及其权利义务; 工资集体协商程序工资协议的审查与生效。

3 .应用: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具体案例分析。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概念、特征、作用、主体权利义务、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制度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劳动卫生标准制度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女职工特别保护制度的内容、未成年人特别保护制度的内容,了解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立法概况。

课程内容

第一节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概述

一.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和特点

劳动安全卫生,又称职业安全卫生,在我国曾被称为“劳动保护”,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中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法律制度。

劳动安全卫生法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

)2)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

)3)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工作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保护。

二.劳动安全卫生立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二)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不断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 )

三.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制度立法概况

(一)外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立法概况

(二)我国劳动安全卫生立法概述

四.劳动安全卫生法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安全卫生法关系有劳动安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者主体。 三方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各不相同。

(一)劳动安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职责

(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五.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依据我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负责的制度。 生产责任制是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核心也是用人单位岗位责任制的组成部分。

(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制度

(三)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制度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制度是指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规所参照或者依据的各项指标或者规定。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制度是劳动安全卫生法制度中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法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有七类。

(四)劳动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劳动安全卫生认证制度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前,依法对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的能力、资格和其他安全卫生因素进行考核,确认资格或条件的制度。

我国现行的安全卫生认证,主要包括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特殊岗位或特

建立操作人员资格认定制度。

(五)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

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立法规定的我国境内所有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

(六)劳动安全卫生检查和监察制度

劳动安全卫生检查制度是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企业自身对企业定期或者不定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法规情况的检查制度。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制度是指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劳动安全卫生进行检查监督,制止和处罚违法行为的制度。

(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第二节劳动安全标准制度

一.劳动安全标准制度概念

劳动安全标准制度是国家为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作业中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防止生产设备破坏而设立的标准制度。

二.劳动安全标准制度的主要内容

劳动安全标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工厂安全技术标准、建筑安装工程

安全技术准则和矿山安全法律规范三个方面。

第三节劳动卫生基准制度

一、劳动卫生基准制度的概念

劳动卫生基准制度,又称为劳动卫生规程,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身体健康,防止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和防止职业病的发生所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卫生基准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防止粉尘危害的法律规定

(二)防止职业中毒的法律规定

(三)防止噪声和强光刺激的法律规定

(四)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的法律规定

(五)工作场所通风照明的法律规定

(六)个人防护用品和保健的法律规定

(七)职业病防治及处理的法律规定

第四节特殊劳动保护制度

一、特殊劳动保护制度的概念

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指专门为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这两个特殊劳动者群体而设立的劳动保护法律制度。

二、特殊劳动保护制度的意义

三、女职工特殊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禁止女职工从事的劳动范围

由于女性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与男性不同,有些工作会给女性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从保护女职工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法律规定女职工禁止从事的劳动范围,这不属于对女职工的性别歧视,而是对女职工的保护。

(二)女职工特殊生理期间的保护

(三)女职工劳动保护设施的规定

(四)女职工特殊保护权益的救济

(五)侵犯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权的法律责任

四、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最低就业年龄

(二)禁止使用童工

(三)未成年工劳动过程中的保护

未成年工是指年满l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四)侵犯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权的法律责任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安全卫生基准概述

1.识记:劳动安全卫生概念、特征;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三同时”制度;劳动安全卫生

法律关系;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2.领会:劳动安全卫生立法的作用;国外劳动安全卫生立法。

3.应用:分析说明劳动安全卫生管理部门的职责;分析说明用人单位在劳动安全卫生基准中的权利和义务;分析说明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基准中的权利和义务。

二、劳动安全基准制度

1.识记:劳动安全基准的概念;工厂安全基准的主要内容。

2.领会:工厂安全技术准则;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准则;矿山安全法律规范。

3.应用:运用矿山安全法律规范分析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重大煤矿安全事故的责任。

三、劳动卫生基准制度

1.识记:劳动卫生基准的概念;劳动卫生基准的主要内容构成;职业病。

2.领会:防止粉尘危害的法律规定;防止职业中毒的法律规定;防止噪声和强光刺激的法律规定;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的法律规定;工作场所通风照明的法律规定;个人防护用品和保健的法律规定;职业病防治及处理的法律规定。

3.应用:运用防止粉尘危害、防止职业中毒、防止噪声和强光刺激、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工作场所通风照明、个人防护用品和保健、职业病防治及处理。

四、特殊劳动保护制度

1.识记:特殊劳动保护制度的概念;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

2.领会:特殊劳动保护制度的意义;女职工劳动禁忌范围;未成年工劳动紧急范围;违法使用童工的法律责任。

3.应用:运用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析有关案例。

第九章社会保险法

学习目的与要求

社会保险法是保障劳动者及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学习本章要掌握社会保险的概念,社会保险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覆盖范围,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社会保险基金制度,社会保险的经办服务,以及我国现行各项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概念、特征及其主要内容;理解社会保险制度的作用,我国社会保险法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了解各项社会保险的立法概况等。

第一节社会保险法概述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和作用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及其历史演进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对遭遇年老、疾病、失业、生育、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等社会风险的社会成员或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制度于19世纪80年代在德国社会立法中开始得到确立,迄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演进历史,经历了产生、发展、改革与完善的过程。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作用

1.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3.对国民收人进行再分配

4.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保险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一)社会保险法的概念和性质

社会保险法是调整社会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社会保险法具有明显的社会法性质。

(二)社会保险法的调整对象和覆盖范围

社会保险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保险关系。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

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

第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第三,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第四,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也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三)社会保险法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社会保险法以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坚持:

1.社会保险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2.社会保险一体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

3.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三、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一)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要素

(三)社会保险法律事实

四、社会保险基金制度

(一)社会保险基金的概念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以法律形式强制征缴的社会保险费和以政府财政补贴的形式集中起来的由专门机构管理并用于支付社会保险金的资金。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与征缴

(三)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

(四)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

五、社会保险的经办服务

第二节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一、养老保险的概念及特点

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具有强制性、补偿性、广泛性、社会性等特点。

二、养老保险立法概况

三、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

(一)基本养老保险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三)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五、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

(一)养老保险待遇给付的条件

(二)养老保险待遇项目

(三)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调整

六、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

第三节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一、医疗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一)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的概念

疾病保险,又称“病伤保险”、“健康保险”,是指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由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后,在医疗和生活上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通常把疾病保险中在医疗方面获得的服务和物质帮助称为“医疗保险”。

(二)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的特点

二、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立法概况

三、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改革的任务和原则

(二)覆盖范围和缴费办法

(三)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四)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五)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六)妥善解决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

四、我国《社会保险法》中关于基本医疗保险的新规定

第四节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一、工伤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一)工伤保险的概念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或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工伤保险的特点

二、工伤保险的立法概况

三、工伤保险制度的作用

四、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五、工伤和职业病的认定

(一)工伤的认定

(二)职业病的认定

(三)工伤或职业病的认定程序

六、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与支出

(一)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

七、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和标准

(一)工伤医疗期间保险待遇

(二)工伤伤残待遇

(三)工亡保险待遇

第五节失业保险法律制度

一、失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

(一)失业保险的概念

失业保险,我国过去称待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在法定期间内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失业保险的特点

二、失业保险立法概况

三、我国现行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四、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五、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

六、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项国

七、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条件和标准

第六节生育保险法律制度

一、生育保险的概念与意义

(一)生育保险的概念

生育保险,是指妇女劳动者因怀孕、分娩而暂时中断劳动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物质帮

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实行生育保险制度的意义

二、生育保险的立法概况

三、我国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内容

(一)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

(二)生育保险的待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社会保险法概述

1.识记:社会保险的概念;社会保险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

2.领会:社会保险法的性质;社会保险法的原则;社会保险法的作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

3.应用:分析我国现阶段各种社会保险覆盖的范围。

二、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1.识记:养老保险的概念和特点;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概念;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

2.领会:养老保险立法概况;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给付。

3.应用:用人单位、劳动者养老保险缴费拖欠如何追缴。

三、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1.识记: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的概念;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的特点;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医疗保险的缴费办法。

2.领会:医疗保险的改革进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的内容;

3.应用:用一特定生活中的案例说明医疗保险待遇的构成。

四、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1.识记:工伤保险的概念、特点;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工伤和职业病的认定。

2.领会:工伤保险制度的作用;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与支出;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和

标准。

3.应用:用实际案例分析劳动者是否构成工伤事故;分析工伤认定的期间和程序。

五、失业保险法律制度

1.识记:失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失业保险金领取条件;丧失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条件。

2.领会:失业保险的历史发展;我国失业保险的发展;失业保险基金的构成;失业登记。

3.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条件和标准。

六、生育保险法律制度

1.识记:生育保险的概念;生育保险的待遇。

2.领会:生育保险制度的意义;我国生育保险的立法状况。

3.应用:分析说明生育保险的待遇构成。

第十章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

劳动保障监察是建立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劳动法能够正确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学习,要求:理解劳动保障监察的概念、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原则、劳动保障监察的意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其监察职责与监察事项、劳动保障监察员、劳动保障监察管辖、劳动保障监察的形式;掌握劳动保障监察的程序。

课程内容

第一节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概述

一、劳动保障监察的概念

劳动保障监察,是指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发生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劳动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的执法活动的总称。劳动保障监察具有以下基本属性:法定性、行政性、专门性。劳动保障监察与其他组织、个人行使的劳动保障监督检查有明显的区别。

二、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原则

(一)重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原则。(二)合法原则。(三)公开原则。(四)公正原则。(五)-高效、便民原则。=(六)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七)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原则。(八)监察执法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三、劳动保障监察的意义

(一)劳动保障监察是加强和完善劳动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劳动保障监察是贯彻执行劳动法的有力保证。(三)劳动保障监察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一、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劳动保障嗡察机构。是经法律授权代表国家对劳动法的遵守情况实行监督的专门机构。

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监察职责与监察事项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对监察职责和监察事项作了明确的规定。

三、劳动保障监察员

劳动保障监察员是执行劳动保障监察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劳动监察员的任职条件、基本职权划分、任命与考核。

第三节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

一、劳动保障监察管辖

劳动保障监察管辖,是指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之间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理的分工和权限划分。分为地域管辖、级别管辖、指定管辖、移送管辖。

二、劳动保障监察的形式

(一)日常巡视检查。(二)书面材料审查。(三)专项检查。(四)对举报和投诉的查处。(五)应急预案制度。(六)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

三、劳动保障监察的程序

(一)受理与立案。(二)调查与检查。(三)案件处理。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概述

1.识记:劳动保障监察的概念;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属性;劳动保障监察与其他组织、个人行使的劳动保障监督检查的区别。

2.领会: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原则。

3.应用: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劳动保障监察的意义。

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1.识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概念。

2.领会:劳动监察机构的设置;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主体;劳动监察员的任职条件、基本职权划分、任命与考核。

3.应用:分析说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监察职责与监察事项。

三、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

1.识记:劳动保障监察管辖的概念及种类。

2.领会:劳动保障监察的形式。

3.应用:熟练掌握劳动保障监察的程序。

第十一章劳动法律责任

学习目的与要求

劳动法律责任是劳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权充分实现的保证。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劳动法律责任概念;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形式。

课程内容

第一节劳动法律责任概述

一、劳动法律责任概念

劳动法律责任,是指用人单位、劳动者、劳动行政机关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二、劳动法律责任形式

违反劳动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三种基本形式: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

第二节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一、用人单位违法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行为及处理

二、用人单位违反工时制度的行为及处理

三、用人单位违反工资制度的行为及处理

四、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行为及处理

五、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童工的行为及处理

六、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及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行为及处理

七、用人单位违反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行为及处理

八、用人单位严重侵犯劳动者人身权利的行为及处理

九、用人单位违反我国《集体合同规定》的行为及处理

十、用人单位违反我国《就业促进法》的行为及处理

十一、用人单位违反我国《社会保险法》的行为及处理

十二、用人单位违反我国《工会法》的行为及处理

十三、用人单位违反我国《劳动监察条例》的行为及处理

第三节劳动者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一、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行为及处理

二、劳动者造成劳动合同无效的行为及处理

三、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四、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法律责任

五、劳动者违反保密条款的法律责任

六、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法律责任

七、劳动者尚未解除劳动合同而建立双重劳动关系造成损失的法律责任

八、劳动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劳动服务机构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劳动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

一、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

二、我国《就业促进法》的规定

三、我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

四、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的违法行为及处理

第五节劳动行政部门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我国《劳动法》及其他单行法律、法规对劳动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劳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作了原则性或具体性规定。

一、我国《劳动法》的规定

二、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三、我国《促进就业法》的规定

四、我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

五、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

六、我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

七、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法律责任概述

1.识记:劳动法律责任的概念;劳动法律责任形式。

2.领会:劳动法律责任的要素。

3.应用:举例说明劳动法律责任的后果。

二、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1.识记: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2.应用:结合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分析具体案例。

三、劳动者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1.识记:劳动者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2.应用:结合劳动者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分析具体案例。

四、劳动服务机构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1.识记:劳动服务机构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2.应用:结合劳动服务机构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分析具体案例。

五、劳动行政部门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1.识记:劳动行政部门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2.应用:结合劳动行政部门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分析具体案例。

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劳动法中的程序法律制度。通过学习,要求:理解劳动争议概念、劳动争议的分类、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及各类机构的性质、设立及组成、职责,熟悉个别劳动争议处理程序、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程序。

课程内容

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概述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

之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二、劳动争议的分类

劳动争议按照争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劳动争议按照争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别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合同争议。

三、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

主要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此外,我国《劳动法》、《集体合同规定》、《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均有相应的规定,有些规定在受案范围上给予了扩大性的突破。

第二节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调解原则;三方原则。

第三节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一、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组成。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一)仲裁委员会的设立

(二)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三)仲裁委员会的职责

(四)劳动争议仲裁员

三、人民法院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不服的,可依法启动诉讼程序,人民法院是劳动争议处理的最终司法机构。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

四、劳动行政主管部门

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争议各方协调处理,制定仲裁规则,行使劳动保障监察职权。

第四节个别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一、协商程序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协商不是劳动争议处理必经程序。

二、调解程序

这里的调解是专指调解组织的调解,它不涉及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中的调解。调解不是劳动争议处理必经程序。

(一)当事人申请

(二)调解

(三)调解协议

三、仲裁程序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是诉讼程序的前置和必经程序。

(一)申请

(二)受理

(三)开庭和裁决

(四)仲裁程序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四、诉讼程序

(一)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

(二)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与裁决

(三)诉讼程序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五节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程序

一、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处理程序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处理程序

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当事人不能协商解决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可以书面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请;未提出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协调处理。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争议处理概述

1.识记: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的分类。

2.领会: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个别劳动争议、集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合同争议。

3.应用:举例说明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1.识记:劳动争议处理原则概念。

2.领会:劳动争议处理原则的内容。

3.应用:应用劳动争议处理原则分析具体案例。

三、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1.识记: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概念。

2.领会: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种类。

3.应用:分析具体案例。

四、个别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1.识记:个别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种类。

2.领会: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

3.应用:个别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各个程序之间的衔接关系。

五、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程序

1.识记: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程序的类别。

2.领会: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处理程序;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处理程序。

3.应用:分析具体案例。

以上就是10月江西00167劳动法自学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江西自考其他考试科目的大纲可以关注“江西自考大纲”栏目。江西00167劳动法自考大纲并非每年都会更新,一般全国统考课的科目大纲变动不大,除非该科目换了新教材,有时即使换了教材版本,大纲也未必变动。总之,每期自考考试前同学们都先关注江西考试院发布的教材大纲版本目录,如劳动法大纲变动,以江西考试院最新公布为准就不会出错~

以上是关于成人自考相关内容,考生如果想获取更多关于自考的相关资讯,请关注本站我们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
自考资讯1970-01-01